:::
馬友友要求學生不要老是低著頭只顧著拉琴,也應該要抬起頭來看著聽衆。(許斌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首次接觸「魅力」馬友友

馬友友認爲演奏者不應只是將音符丟給聽衆,應該將夾藏在音符間的故事唱出來。

馬友友認爲演奏者不應只是將音符丟給聽衆,應該將夾藏在音符間的故事唱出來。

這次參與了「國際巨星音樂節」音樂會前的兩項活動:一是十月十五日於台北的「新舞臺」舉辦,由馬友友主持的講習會,二是十月十六日由馬友友、林昭亮以及布朗夫曼演奏《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的彩排(馬友友後來主動要求開放十七日彩排讓學生參與)。由於這兩次的機緣,讓筆者對一向有「中國人的驕傲」之稱的當代大提琴家──馬友友,有了全盤修正的觀感。

以往欣賞馬友友的錄音作品,總是沒有特別的感覺,因爲完全透過錄音來認識他。畢竟錄音是死的,只有人才是活的,縱然錄音可以反複聽上百次,但是所能獲得的感動大槪只有一種。然而當你親自見到本人,哪怕是遠遠地望著,馬友友認眞的神情且極爲可親的態度,都深刻地讓人留下難忘的印記。

以馬友友目前在國際上的地位竟然絲毫沒有一點傲氣。講座一開始,他便以輕鬆的態度引領每一個人進入大提琴音樂迷人的天地。他的個人魅力絕對不只是可以聽見的過人演奏技巧或是高超詮釋功力,更在於可以見到的親和力與幽默的態度,相信這絕對是在唱片或是正式的音樂會上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十月十六日的大師講座共有三位學生接受指導,馬友友都能夠針對學生的優劣分别加以讚美與指正,相信這些學生必定十分慶幸能夠親炙馬友友的風範,就連在台下的其他觀衆也感覺收獲不少。

馬友友總是有辦法讓全場的焦點完全集中在他的身上,而這也反應在他對學生的指導上。他要求學生不要只是拼命地大聲演奏給別人聽,而是要用優美的琴音將別人吸引過來。這個道理雖然很簡單,但是大部分的演奏家都做不到,馬友友卻能夠輕易地達成。學生的琴到了他的手上,硬是比他們多了一分曼妙與灑脫,及深深的吸引力。同時他也要求學生不要老是低著頭只顧著拉琴,也應該要抬起頭來看著聽衆,因爲透過眼神的交流,更容易將音樂的內涵傳達給所有的聽衆。重點是演奏者不應該只是將音符丟給聽衆,應該是將夾藏在音符之間的故事唱出來。也因此馬友友能夠隨時唱作俱佳地將他對音樂的感覺哼唱給學生們聽,更表示他經常在家裡用唱歌來練琴,而不只是拉琴而已。

最令人難忘的是十月十六日早晨,我九點鐘便在音樂廳警衛室門口等待進場欣賞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的彩排,馬友友、林昭亮、布朗夫曼以及一些隨行的人員一起進場,卻只有馬友友一人向著在門口等待的我打招呼,雖然我們彼此並不認識,但是對於不相識的陌生人,他卻依舊能夠以親切的態度來面對,這樣短暫接觸著實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彩排時,三位主奏者之中,依舊是馬友友最吸引衆人的目光。很幸運地,這一次可以聽到前兩個樂章較完整的排練,馬友友完全以背譜演奏,自在優游於貝多芬波瀾壯闊的音樂天地裡。而他決不自溺於自己的演奏中,同時也隨時注意同伴的演奏神情,與他們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他將演奏視爲一件愉悅的事,永遠將眞誠可掬的笑容掛在臉上,讓周遭的人們也同樣感染他的好心情。

或許以目前馬友友的狀況只能稱之爲「大提琴巨星」,還不足以稱爲大師,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應該在不久的未來將可以步入大師之林,甚且成爲最偉大的大提琴家,若果眞如此,那將會是你我,以及許多中國人共同的榮耀。

 

文字|王哲嶔  音樂文字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