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里塢斯托地方歌謠舞曲集》中的〈反叛之歌〉是挪威戰時最偉大的人文精神紀錄。(科藝百代唱片 提供)
現代音樂盒 新視窗/現代音樂盒

賦予「皮爾金」現代的靈魂

挪威現代作曲家賽偉儒

賽偉儒的《皮爾金》刻意忽略過去

一再被強調的浪漫成分,

代之以幽默和略帶嘲諷式的口吻,

這樣的音樂性格較之葛利格

更來得和易卜生的原始劇作接近。

賽偉儒的《皮爾金》刻意忽略過去

一再被強調的浪漫成分,

代之以幽默和略帶嘲諷式的口吻,

這樣的音樂性格較之葛利格

更來得和易卜生的原始劇作接近。

挪威近代作曲家賽偉儒(Harald Saeverud)在去年享受挪威舉國上下的慶祝──「賽偉儒百年誕辰紀念」。這位在九二年才以九十五歲高齡去世的作曲家,緊接在葛利格(Edvard Grieg)之後,代表了挪威從十九世紀浪漫──國民樂派過渡到現代音樂的聲音。

把十二音列帶進北冰洋風光裡

賽偉儒早期的作品風格屬於後浪漫派音樂,和葛利格 一樣,到德國柏林國立高等音樂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Berlin)接受進一步的音樂敎育,在二〇年代左右,他回到出生地──挪威大城卑爾根 (Bergen),開始創作大型管 弦音樂與劇場音樂,也因爲激進的音樂風格開始引起爭論。

其實,就音樂語言的現代化和前衛而言,賽偉儒並不是挪威第一人。在他之前,還有挪威前衛音樂之父魏倫(Fartein Valen,  1887─1952)。魏倫是二〇年代第一位以非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弟子身份,引用無調音樂理論的作曲家(他在一九二四年開始把這種理論加入自己的創作中),日後更進一步把音列主義帶進他描寫挪威風光和北冰洋的作品中。這對於挪威的作曲界,是不容易的一步。在跨進二十世紀後,挪威一直不像芬蘭和瑞典兩國,擁有受到矚目、影響當代樂壇風潮的大量作曲家(瑞典有Rangstroem、 Allan Pettersson、Eduard Tubin等國際一流的作曲家、芬蘭則有Bergman、 Kokkonen、Sallinen等極具代表性的人物)。賽偉儒晚魏倫十年出生,早期的風格卻一直受布拉姆斯和西貝流士的影響。等他回到卑爾根,在一九三八年與其他作曲家共同組成「新音樂協會」 時,卻開始逐漸將早期利用浪漫語法描寫挪威土地風情的風格,轉變爲激進、關懷政治,作品中滿是與現實世界的頑強糾葛。

最重要的原因是從三〇年代起,挪威這個素與德國有著密切往來的國家,開始感受到納粹在北歐地區的影響力。納粹黨在德國崛起後不久,於一九四〇年入侵挪威,強佔統治了五年的時間,引起挪威人民強烈的反抗,而賽偉儒的音樂風格在這時,開始發紓人民強烈的不滿,在四一年他寫了第五號交響曲《反抗》、隔年第六 號《悲傷》Sinfonia Dolor-oso、三年後又寫了第七號《聖詩》交響曲Salmesym-fonin,成了他的三部「戰爭」 交響曲,與其後完成的〈反叛之歌〉,成了挪威戰時最偉大的人文精神紀錄。

挪威戰時偉大的人文精神紀錄

這時期,賽偉儒同時也寫了他最著名的鋼琴小品集──《西里塢斯托地方歌謠 舞曲集》作品二四、二五 Slaetter Og Stev Fra Sil-justol。西里塢斯托是賽偉儒中年以後定居的地方,如今著名的西里塢斯托博物館就建在他昔日的住處附近,這是特別爲紀念他而蓋的建築。這一套作品共有五冊,音樂風格和巴爾托克同時代完成、受到匈牙利民歌影響的作品類似。尤其是其中最著名的〈反叛之歌〉 kiempeviseslaetten,其曲首的主題節奏和旋律安排,都和巴爾托克著名的《羅馬尼亞民謠組曲》中的第一曲有相近的意念。然而,樂曲中那充滿節奏感的歌謠卻混著左手低音彈出的強烈單音動機,不時打斷民謠主題的田園風,據賽偉儒所言,是因爲他在夜間出外觀賞鄕間景緻,卻只聞德軍碉堡砲聲隆隆,破壞了一番田園的寧靜,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作品,他也將此曲獻給「各種大或小的反抗鬥士們」。這首曲子的旋律一再反覆於三分鐘長的樂曲中,可是卻從最初的田園風,逐漸因爲砲聲的擴大和連貫,串連成爲焦噪與恐懼充斥的紛擾夜空,而音樂中仿如進行步伐的左手反覆低音更隨著樂曲的進行,從四分音符轉爲八分音符,最後成爲十六分音符,並加深到更低的八度音,音樂逐漸達到高潮,勝利和鼓動似乎在最後第二主題的幾度宣示下,隱隱在望。

這一套鋼琴曲集中,另有一首極詩意的作品〈白菖蒲在月光提琴上演奏〉 Myrdunspele Pa Manes-tralefele。這首帶著畫家達利作品超寫實意念、又有著如同樸素派畫家盧梭(Henri Rousseau)畫作那種凝窒田野的寫生手法作品,描寫月光穿過雲層,落在白菖蒲上,那絲絲的光宛如提琴的弦,任由在風中搖曳的菖蒲,拉奏無心而走調的夜之心聲,琴是無聲的,觀者卻意會出一份弦外之音。這首引用無調理論寫成的作品,掌握到介於印象派和音列歌劇《露露》之間的寫意和落寞情懷。夜中的菖蒲孤身彈奏著冷寂的月光,感到寒意的卻是夜裡起身觀露的鋼琴家。

更貼近易卜生意圖的《皮爾金》

然而讓賽偉儒在音樂史上永遠留名的作品,則要到戰後才出現。一九四八年,挪威著名劇場導演尼爾森(Hans. J. Nilsen)準備推出挪威史上最著名的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的名作《皮爾金》Peer Gynt,可是他不要再現過去一再被人翻製的易卜生劇作的浪漫成份,而想將這份北歐近代最重要的劇作融入現代感,這是感應到當時在德國由布萊希特(Brecht)和懷爾(K.  Weill)所興起劇場風潮的省思。尼爾森請賽偉儒爲他創作劇樂,自易卜生在世的時代以來,葛利格爲他所寫的那份劇樂,雖然劇作家本人深不以爲然,卻是最膾炙人口的名作;賽偉儒的新作在一九四八年三月二日於挪威著名的「挪威劇院」Det  Norske Teatret上演後,立刻被所有樂評人和劇評家讚爲是比葛利格更能貼合原劇作的創作,有人甚至說:「葛利格聽了這樣的作品,一定會在墳中輾轉反側,可是相反的,易卜生聽了後卻會大表贊同。」這樣的成功,主要來自易卜生原始劇作和賽偉儒音樂性格的相近:幽默和略帶嘲弄式的口吻,雖然葛利格的舊作中也有部分朝這方面作嘗試,然而賽偉儒卻更成功地結合了劇作中對人生的「詩意」看待,並企圖對劇中人物性格採取更平凡、貼近現實的描繪。結果,我們可以在他同樣爲女主角索爾薇琪所寫的〈索爾薇琪之歌〉中,聽到平凡農家女欲掙脫自己有限生命框架的嚮往,和享受生活中不算太多的詩意幻想。這首曲子以略帶灰色的法國號低音吹奏開始,巴松管和雙簧管似在描繪農家女面對土灰天空寂寞的心情,反覆同一個調子之後,女高音淒涼的獨唱,和葛利格甜美的創作截然不同。

樂曲一開始節慶般的描寫,帶著暗指挪威鄕村舞曲的複節奏,可以見到賽偉儒作曲技巧之一斑,頗令人讚歎。第二樂章〈多維特羅舞曲〉中的伸縮號使用,讓人想到史特拉汶斯基《士兵的故事》中小提琴獨奏者的手法,整個節奏音形也頗有那種鬼魅般的趣味,這可以算是近代音樂中非常巧妙的一段音樂。

 

文字|顏涵銳  音樂文字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