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可見與不可見之間

過去幾十年來不願被討論的傳統與現代之結合,總是受到傳統主義者與現代主義者夾擊,但觀衆才是最後的裁判,誰能得到他們的心,誰就掌握了先機。事實上雲門在國際上的重要成就,也正是因爲外國的觀衆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體會到中國傳統精神的所在,而且是通過他們自己所能理解的語言而體會到的。

過去幾十年來不願被討論的傳統與現代之結合,總是受到傳統主義者與現代主義者夾擊,但觀衆才是最後的裁判,誰能得到他們的心,誰就掌握了先機。事實上雲門在國際上的重要成就,也正是因爲外國的觀衆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體會到中國傳統精神的所在,而且是通過他們自己所能理解的語言而體會到的。

去年十一月初,雅韵公司邀請了南京崑劇院的幾位重要角色在台北辦了幾天的活動,演出很精采的戲碼,有幾位朋友在開辦之前,根據最近嘗試性的介紹中國古演藝的經驗,認爲台灣觀衆已經很成熟,對於藝術品質甚高的崑曲,應該有很廣的接受度。可是實際的情形卻非如此。我是星期五的晚上去看的,發現一個不算大的新舞臺座位不過五成左右,而且觀衆大多是年長的。有些文化界的朋友來捧場,相信是免費進場的。

喜歡崑曲的朋友們盡了一切可能,運用媒體關係,希望能廣爲人知,來欣賞這次很難得的表演,可是他們失望了。年輕人都到國家戲劇院去看雲門了吧!

愛好藝術的靑年朋友們究竟對中國古典的藝術抱持着怎樣的看法呢?

十一月的第二個禮拜五,我看了雲門的《水月》。這是一個充滿了靈靜的節目,幾乎完全在超越凡世的、空寂一片的氣氛下進行着。如果無法接受空靈的美感,幾乎就會感到很悶了。可是國家戲劇院座位坐滿了年輕的觀衆。表演結束,林懷民出場謝幕,大家對他表現了極高的熱情。我不明白的是,雲門受到熱烈的歡迎,是林懷民個人的魅力所致呢?還是這一代的愛好藝術的靑年眞正能欣賞、體會他的作品?

雲門的成功是國內低沈的文化氣壓下的正面指標。國內的藝術界不少人在默默的努力,以認眞的態度創作,追求卓越。可惜的是卓越的藝術與大衆接受度之間常常不相契合。再好的作品如果只有很少數的知音,對於整個國家的文化來說,其影響力是很有限的。我們需要更多旣卓越又能受大衆接受,以爲提升國民精神品質的藝術。

我常以爲我國的靑年觀衆缺乏定心與耐心。甚至不只在藝術的鑑賞上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亦復如此。這是新時代速食文化現象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後期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所以我可以了解年輕人對於產生於明朝末年的崑曲沒有耐心接受。可是他們能鴉雀無聲的接受雲門那種比崑曲還需要耐心的表演,確實使我對他們刮目相看,他們似乎願意接受雲門詮釋過的中國傳統,而不願意接受傳統的本身。

誠然,雲門的作品幾乎都使用了現代語彙去詮釋傳統。雲門的成功正是把傳統呈現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年輕的一代也許無法對幾百年前的古典藝術發生共鳴,卻在無形中有一種對傳統,對文化之根的渴望。他們旣不要傳統,在骨子裡又離不開傳統。

對今天的藝術界這是一個啓示。過去幾十年來不願被討論的傳統與現代之結合,總是受到傳統主義者與現代主義者夾擊,但觀衆才是最後的裁判,誰能得到他們的心,誰就掌握了先機。事實上雲門在國際上的重要成就,也正是因爲外國的觀衆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體會到中國傳統精神的所在,而且是通過他們自己所能理解的語言而體會到的。

 

文字|漢寶德  台南藝術學院校長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