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客家戲曲學院成立三年,老幹新枝首度粉墨同登國家劇院舞台,將於三月十二、十三、十四晚間上演《花燈姻緣》, 爲觀衆呈現客族曲藝的趣味、美感與傳薪成果。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花燈姻緣》
3月12日〜14日
國家戲劇院
觀察當前客家戲的傳承狀況,民間大部分的劇團都普遍面臨藝人老去、後繼無人的窘境,唯有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一枝獨秀,不但演出頻繁、具備持續創作力,更進行了有系統的薪傳工作,那是在文建會指導下成立的「客家戲曲學院」,這是以該劇團老演員爲師資、科班戲曲演員爲藝生,新、舊演員同團演出的嶄新組合,在客家戲正規敎育尙未開展的階段,實已完成最重要的前置作業了。
過去榮興每推出大型製作,除了演出道地的客家戲以饗觀衆並推廣客族文化之外,也同步爲客家戲曲敎育建立資料,其中包括劇本創作、戲劇形式與影音資料留存等方面。榮興劇團先前曾於一九九五年與一九九八年兩度登上國家劇院舞台,演出《婆媳風雲》與《相親節》,廣獲好評的製作背後卻是經歷了相當嚴謹的創作與修改過程;以《婆媳風雲》爲例,自一九九〇年首演便「錄影存證」,其後全體團員就著演出優劣討論了一週,才訂下了二版的內容,其後陸續修戲,在國家劇院呈現的又是另一番錄影存證再求進步的開始;如今的《花燈姻緣》亦如是,從一九九八年的試演到如今的製作,有了先前的經驗與新生代成員的加入,顯然是漸入佳境,雖然換了一批演員,但是「吵了三天後定案了」,而劇場形式上融合傳統「蓬頭」、「燈會」與正戲的特殊設計,更是客家戲推行社會敎育與藝術敎育多年的心血結晶。
詼諧特色合於靑年演員質性
客家戲有千百齣戲碼,時下流行的懲惡揚善、官場鬥爭題材也多如牛毛,爲什麼在戲曲學院成立三年之際,要推出這麼一齣幽默逗趣的《花燈姻緣》呢?
其原因就在於鄭榮興發現這類題材較適合靑年演員學習與演出。
處處流露情趣的故事,其實可以簡單得很動人;脫胎自《桃花扇》的《花燈姻緣》,更表現出客族文化諧趣和善的美麗。故事簡單但情節精采的《花燈姻緣》敍述員外陳聰嫌自己家富而不貴,一心想將女兒彩鳳敎養成滿腹詩書的大派千金並嫁入顯貴門庭,因此聘了窮秀才王大明(字文賢)爲家庭敎師,還兩方瞞騙,對女兒說這名先生是個糟老頭,而先生也以爲陳小姐是個醜八怪,兩人隔簾授課,始終深信不疑。
在逛花燈的機緣下,彩鳳與文賢一見鍾情,爲了打破封建禮敎的束縛,兩人歷經不少曲折,最後主持公道的縣官,因自己也曾有慘遭門第之見封殺的傷痛經驗,便全力支援這對年輕情侶的浪漫情事,有情人終成眷屬。
整齣戲裡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幾乎所有角色或多或少都帶有丑角的色彩;而事實上,客家戲從傳統的三角採茶戲以至於後來漸次發展成的大戲,詼諧的丑角表演一直是最吸引人的重點,同時也是最難傳承的行當。從《相親節》到《花燈姻緣》,客家戲曲學院對新進成員的培訓,在丑行的方面可說是呈現了愈來愈好的成果,戲劇性高於衝突性的風格,以謔而不虐的手法表現小人物的生活、邏輯與情緒,也是從薪傳工作實戰經驗中粹取出的法門。
現代觀衆喜愛的可不只是詼諧的內容,還要有美麗的場景,爲了營造花燈盛會的浪漫風情與熱鬧場景,《花燈姻緣》首場便融合了傳統雜技表演,蜈蚣陣、蚌殼舞、踩蹻等陣頭紛紛上場競技,表現古典市民生活以節慶歡度太平歲月的縮影,由此烘托出這場情事的浪漫與趣味,也確定了整部作品輕鬆、諧謔的基調。
老幹新枝台上台下齊奮進
同時擁有優秀老演員與科班新成員的榮興採茶劇團,在表演資源上是傲視群團的,除了最基礎的薪傳工作之外,更能有計畫地細緻化質地與發展創作性,這次《花燈姻緣》演出的一大特色──「蓬頭」,即是這種能量激發出來的設計。
傳統的客家戲是老演員熟稔的舞台語言,其中「蓬頭」的表演又是這些老藝人展現說、唱能力的最佳形式,它近似於「相褒」,以韻脚優美的客語對口,可以醒世敎化,可以鋪述劇情,更可以揷科打諢,十足的客家式幽默;在這次《花燈姻緣》正戲上演前,特別設計了一段由團中兩位資深藝人曾先枝與張雪英搬演的「蓬頭」,兩人扮演老夫婦,爲浪漫的花燈戀情開場,也呈現百世夫妻的相處眞諦,在逗樂之餘,更實質的意義應在於良好的示範作用與增進觀衆對客家戲曲的了解。
前者之可貴,乃因蓬頭的演出已隨著三角採茶戲的減少,在客家戲的表演中逐漸消失,對於母語不斷流失中的晚輩們而言,學習蓬頭實屬難得與不易;榮興劇團每次大型演出的欣賞群,大約都維持有二成左右的非客家人觀衆,這些觀衆比起客家觀衆而言,更罕有接觸如蓬頭一類傳統形式的客家戲曲,當他們進入劇場時,能透過設計好的橋段同時接觸傳統與創新兩種不同的戲劇形式,相信能有效地增進各種族群對客家文化的了解。
除了老藝人的蓬頭之外,正戲《花燈姻緣》的角色安排也採取新舊演員配對的策略,讓戲曲學院的成員能經由師生對手演出直接磨練唱功與演技。戲曲學院成立後,許多客家人戲曲科班生紛紛回流,(例如飾演女主角彩鳳的江彥瑮,復興劇校國劇科畢業,現就讀文化大學國劇組,客家戲曲學院讓她回到以母語唱演的戲曲藝術中)他們雖然唱功不如老藝人,但是身段功底絕對是扎實的,「以前籌備國家劇院演出時我都很擔心,這一次我比較不擔心了。」團長鄭榮興說,有了充足而高水準的演員,自己又能統籌後場音樂的設計,與過去大型製作的環境相比,確實能稍微安心些,但是「戲沒有完成的一天」,每一次的演出都是追求精進的開始。
特約撰述|劉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