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主角遭遺棄時的情境,極適合倫巴(Rumba)這種旣幽雅又頹廢的節奏。(林凡妤 攝)
焦點 焦點

不夜城中拉丁天使

果陀劇場的歌舞劇音樂,從古典的《西哈諾》到搖滾的《吻我吧娜娜》,每一齣均有其獨特的風格。但其間的「戲劇性」與「流行性」卻是不變的方向。在今年推出的新戲《天使不夜城》中,更可明顯地看到。

果陀劇場的歌舞劇音樂,從古典的《西哈諾》到搖滾的《吻我吧娜娜》,每一齣均有其獨特的風格。但其間的「戲劇性」與「流行性」卻是不變的方向。在今年推出的新戲《天使不夜城》中,更可明顯地看到。

《天使不夜城》果陀劇場

11月20〜27日

台北國父紀念館

12月30〜31日

台中中山堂

1月9〜10日

台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成功廳

1月14〜15日

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果陀劇場所推出的歌舞劇,其音樂風格都有明顯的類別,而且彼此間有極其顯著的差異。從偏古典音樂風格的《西哈諾》到流行搖滾的《吻我吧娜娜》;其間的音樂走向-「戲劇性」與「流行性」卻是不變的趨勢。在今年推出的新戲《天使不夜城》中,更可明顯地見到創作者對此方向的思考與製作技術的日漸成熟。

音樂戲劇性的發想完成

《天使不夜城》的故事是改編自義大利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電影《卡比利亞之夜》。緣起於導演梁志民邀請蔡琴演出歌舞劇的當時,蔡琴提出了數年前,觀賞心愛的電影《卡比利亞之夜》多遍後所記錄下的劇本大綱,大多數的人都覺得此劇的情節並不適合改編成歌舞劇的形式演出,但是梁志民卻力排衆議,覺得此劇人物鮮活、情境豐富,處處都是音樂。他覺得歌舞劇的導演,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處理音樂與劇本這兩大要素。對他而言,音樂可以說是他的左手,而劇本即是他的右手;他所要做的事,就是運用許多創意將「左右手結合」;也就是說,在音樂與劇本間做一巧妙的連結。在《天使不夜城》中,由於選擇了拉丁音樂的風格作爲本劇的基軸,而拉丁音樂的節奏性最具特色;於是他便運用不同調性的節奏與劇中人物作一串連。比方說,曼波(Manbo)節奏對他而言是屬於較「文明的」,與劇中女主角「安琪」的特質相符;而倫巴(Rumba)的節奏旣優雅又頹廢,極適合男主角的個性與遭遺棄時的情境,於是將他們做一連結。從音樂的節奏發想到角色、情境的融合是他的大原則。

而此劇的音樂創作者鮑比達則是早在四月份時,就與導演溝通劇中情境與角色。他針對情境、氛圍下手,且賦予每個重要角色各自的主題旋律(Melody),再結合導演對此劇節奏、人物的概念,於是在此劇尙未排演前便完成音樂。雖然這並不是他第一次爲歌舞劇作曲,但是卻是他第一次完整地爲一齣歌舞劇編寫曲子,讓他在編寫時能完全掌握音樂的整體性。曾擔任過製作人、作曲家、演唱會音樂總監、電影配樂者等許多不同的角色後,鮑比達喜好挑戰的個性,是他此次嘗試歌舞劇的原動力。

音樂流行性的走向

爲何此次要選擇拉丁風格的音樂呢?「尋找音樂與觀衆間的契合之處」,可能是其最大的考慮。「拉丁音樂是流行音樂的母體。」梁志民表示;拉丁音樂中原始的律動感,宜快宜慢;表現著人類原始的動力,從恰洽(Cha Cha)到森巴(Samba)都洋溢著原始的衝動、感染力十足。鮑比達覺得「拉丁音樂是人身上的脈動,是從血裡帶來的。」節奏的律動,讓人參與感十足。

鮑比達在從事多年的流行音樂後,他創作的角度更是將自己放在觀衆的角度,從感覺出發,「做與大衆接近的音樂」,所以流行是必然的。但是,他本身從小學習古典音樂的影響,讓他在音樂的藝術性上又多有所要求,像他的電影配樂作品《新不了情》、《新夜半歌聲》、《美少年之戀》等,都呈現出這種特質。此次在《天使不夜城》中將有三十幾首曲子,而其中女主角蔡琴演唱的部分就多達二十餘首。鮑比達推崇蔡琴的聲音極具魅力,情感豐富、戲劇性強。

鮑比達覺得歌舞劇在亞洲是有遠景的,在台灣製作一齣受歡迎的歌舞劇,現在不僅是資金與製作上的考量而已,創作者與觀衆間的距離,是一廂情願地擁抱大衆?還是孤芳自賞呢?果陀劇場在《天使不夜城》中,已做了更進一步的嘗試與努力。

(本刊編輯 劉守曜)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