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名覺

相關文章 23 篇
  • 舞台宗師李名覺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悼念一代舞台宗師——李名覺

    二○○○年趁著雲門《水月》赴紐約參加下一波藝術節,我和林老師、蔣勳老師一起去位於紐約五十八街的老公寓拜會Ming(李名覺)。當時他正為不得不去白宮接受總統文藝獎章頒獎,十分生氣。那是民間人士所頒授的最高榮譽表揚,但他卻對小布希在中東發動不名譽、不人道的戰爭十分不認同。我記得我曾翻譯過Ming的傳記一書《劇場名朝》中,他不斷地強調藝術家要有憤怒,對政府要有批評的勇氣,誠哉斯言,Ming一生至死都在致力實踐。

    文字|王孟超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舞台宗師李名覺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老師──李名覺

    Ming(李名覺)天生具有幽默感,常常說出饒富哲理和幽默的話,這些話都被歷屆的學生貼在碩一工作室的牆上和天花板上。 他曾指定我將易卜生的劇本《海達.蓋伯樂》的場景改編為台灣,那卻是我最失敗的一份設計作業。因為這個作業,我發現我對台灣歷史和文化知識的匱乏到讓自己汗顏。Ming就是有辦法讓你掉入陷阱而反思。

    文字|曹安徽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曾與雲門舞集多次合作 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辭世

    【台灣】 曾與雲門舞集多次合作 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辭世 曾榮獲東尼獎終身成就獎、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的華裔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於10月24日因病辭世,享壽90歲。李名覺曾與雲門舞集多次合作,為雲門的《紅樓夢》、《九歌》、《家族合唱》與《焚松》設計舞台,也曾在台灣舉辦「1997李名覺舞台設計回顧展」。 李名覺於1930年生於上海,後移居至美國入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電影藝術,但最終他選擇了舞台設計這個專業。他曾師事美國一流的舞台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1970年他的舞台設計作品Billy第一次被百老匯聲譽最高的東尼獎提名;1983年,他以Patrick Meyer編劇的K2的舞台設計獲得東尼獎。其舞台設計作品包括相當多百老匯、芭蕾和古典及現代劇場製作。他也任教於耶魯大學舞台設計系,教學以嚴謹出名,作育英才無數。 指揮大師準.馬寇爾將接任NSO新任藝術顧問 NSO國家交響樂團在歷經為期兩年的音樂總監遴選後,由35名人選中邀請到國際重量級指揮準.馬寇爾(Jun Mrkl)擔任NSO新任藝術顧問。遴選過程中經NSO推薦、遴選委員會全體一致共識,並提經董事會通過後,最終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親自代表邀請準.馬寇爾擔任,任期自2021年8月到2024年7月,為期三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表示:「馬寇爾先生從接受NSO推薦成為候選人時,便一直是遴選委會全體一致最高度共識的音樂總監人選,由於他的國際邀約排程已定等等因素,最後遴委會向董事會提出先聘其任NSO藝術顧問,以此接續呂紹嘉顧問任期結束後之職務。」 1979年學生時期就曾來過台灣的馬寇爾,生於慕尼黑,父親為德裔小提琴家、母親為日裔鋼琴家。曾師事傑利畢達克與邁爾,並在譚格塢師事伯恩斯坦與小澤征爾。多年來,馬寇爾是日耳曼體系交響及歌劇傳統等經典曲目的重量級詮釋者。曾被英國古典樂權威電台ClassicFM讚譽為「指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高難度的動作挑戰新一代雲門舞者。
    焦點

    側寫林懷民《九歌》心路歷程

    學新聞出身,又以小說創作知名的編舞家林懷民認爲,文學、音樂和舞蹈的分際往往無法淸楚分割,其中的互動關係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邏輯可言,林懷民正爲他醞釀反芻了十年的長篇舞劇《九歌》作最後潤飾

    文字|朱淸媛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 結合了錄影藝術、裝置藝術的捷克前衛設計作品。
    布拉格

    從布拉格四年展中看劇場藝術未來的向度

    許多跨領域的相關現代藝術與科技,被嘗試借用於劇場形制之中;除了常用的多媒體科技的錄影、攝影、幻燈、環場音效,甚至電腦動畫、電腦燈光之外;工業材質及日常素材的引用,及裝置藝術、地景藝術等觀念與空間手法的運用,在在都豐厚了劇場藝術視覺上的呈現,相信這樣多方位的實驗與實現,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會更加活絡。

    文字|張維文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11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

    【台灣】 第11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 第11屆「台新藝術獎」日前揭曉入圍名單,表演藝術類的十項入圍作品有:NSO「心靈聖詠」─洪崇焜作品《Vox Naturae》、「TCO反景入深林─向周文中致敬 I -II」、《有機體》、《兩男關係之古典與極簡》、《拉提琴》、《寂靜時刻-Inllungan na Kneril》、《黃翊與庫卡》、《亂紅》、《傳奇崑曲南柯夢》、《燕歌行》。 國際決審委員將於5月份在入圍作品中選出獎金各100萬的年度視覺藝術大獎、年度表演藝術大獎,及一位跨兩大領域競逐的評審團特別獎30萬元;得獎名單將於5月11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文化部鼓勵台灣團隊參與「2013愛丁堡藝穗節」 為鼓勵表演藝術團隊參與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增進台灣表演團隊與外國表演界專業人士之交流,拓展表演藝術國際空間,並擴增台灣文化於國際舞台之能見度,文化部將優予補助2013年參與愛丁堡藝穗節之臺灣團隊。補助項目有國際機票費、國際運費、場租與保險(以上均為部分補助),歡迎有立案之表演團隊並已妥場地且向愛丁堡藝穗節主辦單位(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 Society)完成註冊者申請補助,只要提供申請函、團隊立案證明與詳細計畫書及經費預算表,以掛號寄至文化部,註明主旨為:申請「2013愛丁堡藝穗節」補助。截止日期為5月31日。可電洽02-23434132文化交流司楊小姐。 臺北兒童藝術節徵選兒童戲劇劇本與2014年兒童劇演出計畫 為鼓勵更多創作人才投入兒童戲劇創作與鼓勵多元形式的兒童劇場創作,臺北兒童藝術節展開兒童戲劇劇本與2014年兒童劇演出計畫的徵選。收件日期均為即日起至4月15日止。 前者如入選得獎第一名有獎金新台幣8萬元、第二名5萬元、第三名3萬元,另佳作二名各得1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 《如夢之夢》打破鏡框劇場成為四面觀戲舞台。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揭開神秘面紗 幕後風華動人再現

    一九八七年啟用的兩廳院,廿五年來在台灣表演藝術舞台上扮演著先行指標的角色,尤其在舞台技術方面,更是不斷琢磨累積經驗,從早期的《紅鼻子》、《糖果屋》,到近期的《鄭和1433》、《黑鬚馬偕》、《有機體》,在在展現舞台技術人員的創意與心力。藉由「瞬息與永恆-國家兩廳院劇場設計與技術展」,兩廳院邀請大家見證並回顧舞台上精采的永恆一瞬間。

    文字|盧家珍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這兩千多張照片,睜眼閉眼都纏繞著你,這裡面有很多人的生活。(背景照片:機場事件,攝影:張照堂1986)
    焦點

    記憶的森林,撩繞的髮絲

    《家族合唱》旣不想講「歷史」,也不想再「悲情」,這些老照片是解嚴後的全新發現,對雲門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表達。

    文字|陳品秀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 〈東君〉中女巫與東皇太乙的雙人舞
    舞蹈

    踏出遠古傳說 傳舞當代幽思

    舞作以楚辭《九歌》為想像的跳板,發展出當代的舞蹈劇場儀式。八○年代後期,兩岸恢復交流、台灣解嚴「變亂」與以荷花為代表的「嚮往、眷戀」衝擊編舞家心靈;如今,作品中反映人神、人與權勢者關係的祭神儀典,引出關於「操控」、「挫折」等生命主題,此刻看起來反而多了社會變遷的風霜厚度,及寄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觀照希望。

    文字|周倩漪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李名覺談自己的作品《亨利四世》(1972年)—九七二年我在洛杉磯的馬克.譚普劇場又做了一次《亨利四世》的設計。在設計中我將威爾斯、英格蘭,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夢想的實踐大師

    他是劇場工作夢想實踐的表徵,每次和李先生合作就走到一個新的階段,希望有更多的像李先生如此的人來投注這個行業。

    文字|林懷民、施素慧、陳品秀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獲服裝設計金牌獎的西班牙設計師Joan Guillen作品。
    布拉格

    交集劇場時空與人文的盛宴

    從這屆布拉格四年展當中,我們看到了劇場藝術這一百年來的演進,也看到了多元發展、兼容並蓄的明日願景;更看到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爲劇場整體的視聽效果提供了更大的表現可能;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人類智慧與靈魂在空間上交流、在時間上傳承的內在意義。

    文字|張維文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作曲家賴德和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賈寶玉說再見

    紅樓夢答客問

    二○○五年春天,雲門即將演出第一千五百場, 推出經典舞劇《紅樓夢》,這是《紅樓夢》第四度上演, 雲門宣佈,這也將是《紅樓夢》的封箱演出。

    文字|盧健英、鄭雅蓮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家族合唱》裡的新嫁娘沒有半絲喜悅,像一具任人擺佈的傀儡。
    回想與回響 Echo

    世紀末沈重的和聲

    《家族合唱》在傷悼逝者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世紀末的救贖,譜成多聲部的和聲,而這樂句是沈重而用力的。

    文字|王亞玲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六屆華文戲劇節香港登場

    第六屆華文戲劇節香港登場 綠光劇團《求證》應邀演出 集結兩岸四地的戲劇工作者,自一九九六年起舉辦的「華文戲劇節」,將在明年一月於香港登場。今年以「華文戲劇百周年」為主題,總結與前瞻華文戲劇的發展,探 討華文戲劇在廿一世紀發展的可能性。預計共有來自北京、台灣、澳門及香港在地多個劇團參與演出,其中,台灣由綠光劇團頗獲好評的《求證》代表參加。「華文 戲劇節」其他研討展演活動包括「香港舞台中國情」展覽、「戲劇一條龍」教育推廣、「雷聲大,雨點也多銀幕上的《雷雨》」研討會及「香港舞台劇獎頒獎典 禮」等。(廖俊逞) 李名覺vs.林懷民 大師對談 曾為雲門舞集設計《紅樓夢》、《九歌》等作品的美國舞台設計名家李名覺應邀來台擔任「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國際競圖的評審工作,並將與台灣舞蹈大師林懷民舉辦對談。兩位創作力鼎盛的大師,浸淫在集文學、音像、舞蹈、戲劇於一體的舞台場域中。二位大師將從不同的 世界角落,看見不同的舞台世界,與大家分享藝術家創作的泉源。對談將於十二月九日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室登場。有意參加者須先預約座席。詳情可參網站 http://www.tatt-oistat.org.tw/或電洽台灣技術劇場協會02-7725-0909(廖俊逞)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經營定調 文創產業、跨界藝術以及人才培訓平台 經歷四年的研究、規劃及開發整建,「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向終於定調,明年將正式進入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運作。文建會主委邱坤良表示,所謂的文化園 區,代表著是許多藝文活動可在此發展,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才的培育的場域,也邀請藝術家、文化人、流行音樂、影視、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公司進駐華山,使華山成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平台。 第一部分開放的將是原酒品「包裝室」及「包裝股辦公室」的空間,設計成電影實驗場,提供國片、紀錄片、短 片、獨立製片、非商業性電影等等之映演。其餘空間也將陸續開放營運。園區內規劃以「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 李名覺與林懷民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是一個處理「人」的所在

    林懷民V.S.李名覺:給新生代劇場設計的10道Q&A

    對談時間:2006年12月9日下午1:30~3:00 對談地點: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室 記錄整理:台灣技術劇場協會 我滿心期待再回到這裡。摘自《李名覺.台灣.1997》 一九九七年,李名覺因為他在台灣第一次的舞台設計回顧展,踏上寶島。在離開近十年後的二○○六年終,李名覺終於再回來了。 雖然,這次李名覺大師原本是受邀為高雄衛武營的競圖評審而返台,但是在這短短的一週內,他仍不辭辛勞地南北奔波,在公幹之餘,仍抽空和本地的莘莘學子們見面,並且親自指導他們的作品。 「我們是極盡所能,非榨乾Ming(李名覺)不可。」主辦單位之一、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的王孟超說得可能有點誇張。但是的確,李名覺飛機剛落地,接著就踏進了華山藝文中心,開啟了「李名覺舞台設計大師班」的序幕。他從中午十二點整開始一直授課到五點,連茶點時間他也不放過,還偷偷地溜回會場,與學生們繼續討論。五點一到,李名覺又上飛機下高雄,在衛武營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中度過兩天,十二月九日,我們又在台北見到李名覺,眼前這位臉上總是掛著兩彎笑咪咪眼睛的舞台設計大師,再次用行動證明,他對劇場及教育的認真態度與無比地熱誠。 從一九八○年代,經由編舞家林懷民的引薦,帶領台灣的觀眾認識了李名覺大師的設計,也讓台灣許多的劇場工作者趨之若鶩,紛紛前往耶魯大學,接受李大師的薰陶,將所學帶回台灣。這次兩位大師的對談,就是希望藉由林懷民精準而貼切的提問,盼讓更多的人進一步了解李名覺的創作。 在此次對談中,李名覺不斷強調,歷史對我們今日有著決定性的衝擊,而「劇場」,就是處理「人」最重要的一個「再現」的場所。因此,他在在提醒我們,身為劇場人應隨時留意世界的脈動,劇場設計者,更不應只為工作,或是光注重形式想一味地追求突破,而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

    文字|台灣技術劇場協會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貝克特的《等待果陀》(圓形劇場,1976)。李氏使用最少的設計創造了多樣性,光滑的松木板本身的紋理交互錯置,營造出分割的空間,他還降低舞台
    台前幕後

    李名覺的舞台風格

    《美國舞台設計》(American Set Design, 1985)一書的作者阿隆森(Arnold Aronson)稱譽李名覺是「公認的美國舞台設計長老」,麥凱女士(Patricia McKay)更在《劇場技藝》(Theatre Crafts)雜誌上說,「李氏的技巧已成爲我國設計語彙的一部分。」

    文字|王世昌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

    學與思

    總編輯碧端兄從創刊起忙了大半年,暑假出國考察,要我代理一期。嚴格的説,我只代理半期,内容是碧端兄行前和同仁共同商議的;更嚴格的説,我只代理這一篇編輯室報告,其他大小事,訓練有素的編輯同仁早已照顧妥當了。 這一期的〈焦點〉報導是本月的兩大演出:柏格曼版的《沙德侯爵夫人》和雲門的《九歌》。前者是今年台北世界戲劇展的壓軸,由瑞典皇家劇院來展現他們的學習成果,同時給我們另一個學習三島由紀夫這部經典作品的機會。後者是林懷民經過二十年實驗、摸索而領悟出的新方向,由新一代的雲門舞者來和我們一同思考此地現代舞蹈的去從。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他各篇論述,也無非是在「學」與「思」這兩個題目上作文章。李名覺舞台設計的成就,是下了多少「學」的功夫,才有後來「思」的基礎;羅曼菲與帕森斯的對談,讓我們看到一個發展中的舞團在學與思這兩極之間來回游走的創作歷程。編舞〈新秀〉郭曉華,根據張中煖的介紹,正是這麼一個在掙脱古典束縛,放眼大千世界,走出自己的新路之後,反而找到傳統精髓和眞義的範例。 表演藝術工作者期望的,不外是充分的學習機會與自由的思辨空間。學習是享受古今大師留下的寶藏,思辨是拓展視野,爲明天開發創作的資源。學是從傳統和經典中找材料,學而不思,縱非抱殘守缺,亦難免文過於質;思是突破旣有的框架,求新求變,思而不學,又容易流於譁衆取寵,華而不實。修習是手段,不是目的,頓悟也只是更上一層修習的開始。學思並重,才能〈化經典爲前衛〉,從〈貌合神離的劇本與表演〉進步到〈眞實的表演與眞實的行動〉。 《表演藝術》自許能在雜誌裡提供一個學與思的環境,請大家一起來爲這個時代的嘗試、錯誤做見證。 黃乃寬

    文字|黃乃寬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 由林懷民導演的《羅生門》,是今秋葛拉茲歌劇院的開幕大製作。(圖中左到右分別爲劇中四主角:強盜、婦人眞砂、法官、及丈夫武弘。)
    奧地利

    西方歌劇、東方精神

    國內舞蹈界長老林懷民執導歌劇處女作《羅生門》月前在奧地利首演。除了作曲者久保摩耶子是日裔德籍,其他主要合作者皆由林懷民指定,即國內熟悉的舞台設計李名覺、技術指導林克華與服裝設計葉錦添。如此由東方人主導的歌劇,在西方人眼裡又留下什麼印象?

    文字|Laszlo Varvasovszky、陳澄和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 《九歌》的羣舞片段具有強烈的對比及婉約微妙的變化。
    焦點

    八里荷花香 《九歌》排練筆記

    盛暑的八里,「雲門舞集」的排練場中,三十位年輕人在西藏鐘樂聲和台灣原住民迎神曲唱誦之下揮汗如雨,彩排八月份公演的《九歌》。演女巫的李靜君扭擺著上肢和腰身,有如難產孕婦的神情敎人懷疑她是否在經歷一些超自然現象。圍繞著她的舞者用藤條鞭打地板,發出撼人心弦的巨響,節奏充滿著神祕感。

    文字|朱淸媛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 十二金釵的各色斗篷影射了人物個性,與其間的複雜關係。
    焦點

    紅樓舊夢與新夢

    應邀到八里雲門排練場看林懷民排《紅樓夢》,車子在微雨的淡水河邊疾馳。努力回想十一年前在社敎館看《紅樓夢》的情景,腦海中盤旋不去、反覆縈繞的,竟是翻滾如千層浪的布質彩幕,和幕後掩掩映映、蒼邈幽微的慘綠太陽

    文字|黃寤蘭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看戲不忘電影

    以真實人生舞動的《舞魂》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