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YPT敎習劇場《流光如潮》演出,許瑞芳(左)與學童進行論壇。(Patrick Baldwin 攝 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GYPT 提供)
新西遊記 新西遊記

流光如潮 厝落定

參與英國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Greenwich and Lewisham's Young Peoples Theatre, 簡稱GYPT)敎習劇場的工作經驗,讓筆者深刻體會從事靑年劇場、兒童劇場是件極爲任重道遠的工作。但這項工作是需要文化、敎育單位長期的關注;因爲毫無商業取向的敎育/社區劇場活動也必得在敎育、文化體制的認可下,未來才有可能進入校園與社區實踐的可能。

參與英國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Greenwich and Lewisham's Young Peoples Theatre, 簡稱GYPT)敎習劇場的工作經驗,讓筆者深刻體會從事靑年劇場、兒童劇場是件極爲任重道遠的工作。但這項工作是需要文化、敎育單位長期的關注;因爲毫無商業取向的敎育/社區劇場活動也必得在敎育、文化體制的認可下,未來才有可能進入校園與社區實踐的可能。

一九九九年三月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台南文化基金會的補助下,筆者前往英國與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Greenwich and Lewisham's Young Peoples Theatre, 簡稱GYPT)合作演出敎習劇場(Theatre-in-Education,TIE)製作《流光如潮》Time and Tide Line並觀摩GYPT的社區/敎育劇場推廣工作及其組織運作情形。該團長期從事社區/敎育劇場工作,目前有專職人員十人,及約聘的戲劇工作坊敎師五、六名,他們均以十分開放的態度,歡迎我參與他們所有的會議討論、課程規劃、戲劇工作坊,甚至包括年度計畫及預算編列等;期間自GYPT同仁間學習到不少工作方法與態度,尤其是他們強調個人創意與團體互助協調的精神,令我印象深刻。不過此行最大的收穫仍是參與了GYPT敎習劇場《流光如潮》製作的演、敎員工作,巡迴東南倫敦十六所小學,演出三十四場,親自體驗敎習劇場「互動技巧」的運用。

互動學習的《流光如潮》

《流光如潮》是採集體即興創作的方式進行排演(註1),其間每日工作七小時,回家通常還要做些演員功課;而筆者則更要花些時間查閱字典,把當日排演時「說不輪轉」的英文再重新補述做準備。但每天的排演卻都是創意與挑戰,默契在彼此的激盪中日漸形成。作曲家朱昻.歐各柏(Juwon Ogungbe)亦經常參與排演,並根據排練現況,即興譜曲,讓演員做不同的演練,包括歌唱與節奏的練習、聲效呈現等;在朱昻.歐各柏的協助下,我還自創一段台灣味十足的詞、曲於劇中演唱。

《流光如潮》的內容是針對倫敦日益增多的種族問題而製作,希望透過此作品讓學生體會倫敦多元文化的現況及學習在不同族群間如何相互包容與溝通。作品是針對九至十一歲的學童所設計,故事藉由同住一棟公寓,不同族群的三戶人家的互動關係來探討英國本地的族群認同問題。劇中我飾演剛到倫敦不到半年的華人母親美儀及女兒華英兩角色,劇中除了講英文,也偶而穿揷台語、北京話。演出中我有兩段與學生直接「互動」的機會:一爲女兒華英因爲同學/鄰居丁(Dean)一句種族的玩笑而與他發生齟齬,參與的學生遂分爲兩組分別與華英、丁對談,表達他們對此爭吵的意見;另一則爲學生上台與母親美儀挑戰做「論壇」(forum)(註2),向基於保護女兒而不欲華英再參加社區慶典籌備會議的「母親」進行勸說,遊說她讓女兒繼續參加活動。在巡演三十四場的演出中,挑戰者上台的「論點」經常都不相同,自己便要學習備戰,事先做好各種「應對」的準備,同時不忘「演」與「敎」兩種身分。每場演出結束,我們工作小組總會互相檢討個人台上的「問題處理」是否恰當,並互相給意見,同時對夥伴台上極佳的應對表現亦能給予相當的肯定與鼓勵,團體工作默契遂能與日俱增,彼此的學習、成長亦在其中。

參與《流光如潮》讓我深刻體會到敎習劇場所引燃的激辯火花如何迸射出潛在的敎育力量;例如《流光如潮》的「論壇」中,學生在向不能說著標準英語(native English)母親角色的我進行挑戰時,則不僅陳述了他的個人觀點及意見,在態度上他亦同時學習了如何與新移居者(new comer)溝通,因爲當我聽不懂學生的表述時,我會要求他/她講慢一點,或者重新敍述他/她的想法以讓我了解。在這樣的過程裡,學生不僅「上台」取代原有角色,進行了一場「戲劇扮演」的論壇,同時了解到「新移居者」、少數族群的困境,敎育目的不待敎師課堂的說理言敎便自然地完成了。記得有一場演出,一位略帶口吃的學生上台與我挑戰,他試著慢慢地將他心中的想法說出來,並鼓勵「母親」應該有勇氣讓女兒接受挫折。演出結束,該班導師非常激動地前來向我們致謝,同時吿訴我們,她很驚訝於那名學生能夠上台挑戰,因爲他是這學期才從阿爾巴尼亞來的新生,學英文不到兩個月,他能有這番勇氣,是我們的戲給了他莫大的鼓勵,讓他渴望和一位新移居者的母親「對談」。還有一班級導師曾向我們表示,東南倫敦的族群問題非常嚴重,此劇藉著親子關係,讓學童透過白人父親角色的「坐針氈」(hotseating)(註3),直接地向他提出忠吿,相信能給學生非常積極的引導作用,表達他們對族群和諧的看法。

敎育/社區劇團

敎育/社區劇團GYPT除了從事專業劇場敎育外,也相當關注社區發展、種族等問題,在藝術總監賀薇安(Vivin Harris)的帶領下,對於社區推展工作有更多不同的方向,目前他們尙且爲難民規劃不同的戲劇硏習活動。賀薇安肩負劇團藝術總監與敎育總監二職,統籌劇團一切活動;行事作風又十分開放、民主,對於未來永遠充滿信心,以自身來實踐「人本」訴求的敎育/社區劇場理想。除了有好的領導人才之外,已成立三十年的GYPT,其敎育劇場的理想也必得仰仗政府有計畫的文化政策方有實踐的可能。

多年來他們接受倫敦格林威治(Greenwich)與路易勳(Lewisham)兩區區政府、倫敦自治區聯合基金會及倫敦藝術委員會等單位的長期資助,遂能長期發展兼具藝術性與敎育性(無需任何商業、賣點的考量)的敎習劇場製作及社區敎育劇場的推動。在這樣的機制中,劇團團員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爲理想打拼,雖然與其他行業相比,GYPT員工的薪水略顯微薄,但養家糊口尙不成問題;而GYPT也依據學校的學期制每年有三次「假期」(復活節、暑假、聖誕節,各約三週)做爲員工福利之一。GYPT的員工中僅一位未滿三十歲,年齡在三十三歲至四十歲間的有三位,其餘六位員工均爲四十歲以上的劇團老將,他們將大半靑春奉獻在敎育/社區劇場理想上。

在台實踐《大厝落定》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筆者將英國行的經驗,爲台南人劇團製作了第一齣敎習劇場節目《大厝落定》。該戲以台灣的族群議題爲主題,藉著一名原住民公主月蘭與其外省丈夫台生間的關係來探討族群、認同的問題,戲的結尾亦安排了一場「論壇」,讓觀衆有機會上台做挑戰;《大厝落定》一共巡迴了十所高中、大專院校,並於社區公演五場,邀請社區靑年參與,每場「論壇」的觀衆熱烈參與、意見的豐富性,都再次地了解到敎習劇場的魅力所在。

《大厝落定》的演出幸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敎育部的補助才得以推展。由於戲劇敎育尙未成爲正規敎育的一環,根據筆者這兩年行政接洽的經驗,一般敎育單位、社區領導人,對於劇團的演出活動並沒有太多的信任感與興趣,除非活動是由公部門(如文建會、敎育部、敎育局等)主辦,或者劇團願做免費演出。

參與GYPT工作經驗,讓筆者深刻體會到從事靑年劇場、兒童劇場是件極爲任重道遠的工作,在台灣更有積極倡導的必要,這項工作是需要文化、敎育單位長期的關注,才有實踐的可能。未來深盼政府公部門的文化、敎育政策能有更多永續的規畫,讓劇場工作者能更加無慮地規劃未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毫無商業取向的表演藝術活動也必得在敎育、文化體制的認可下,未來才有可能進入校園與社區,衷心期盼這一天的到來。

註:

1.《流光如潮》由Adam J. Annand擔任導演,演敎員有:Yolande Bastide, Simon Hut-chens及筆者。

2.「劇場論壇」(Forum theatre),是巴西導演奧古斯托波瓦(Augusto Boal)在其「受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理論中所發展出來的劇場形式,亦是GYPT在創作上一重要靈感來源。「論壇劇場」的進行,通常會在劇情中讓某一角色面臨困境,以讓觀衆有機會爲此角的難題提出他們個人的看法,或者上台扮演此角色,藉以驗證這些意見付諸實行的可能性。

3.「坐針氈」(Hotseating),乃是觀衆在看過一段表演(不論是戲劇演出、說故事、或是角色引介)之後,可以直接與扮演者進行對話,問一些與劇中人物有關的問題。

 

文字|許瑞芳  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