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被視爲德奧室內樂代言人。(EMI唱片 提供)
焦點 焦點

進入舒適中年的樂音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Alban Berg Quartet)

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弦樂音色總維持一定的亮度,沒有包羅定弦樂四重奏團特有的濃重;也不像美國艾默森弦樂四重奏般充滿年輕朝氣和衝擊力。英國樂評人諾利斯曾經形容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藝術就像「進入舒適的中年時期」(settled into comfy middle age)。

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弦樂音色總維持一定的亮度,沒有包羅定弦樂四重奏團特有的濃重;也不像美國艾默森弦樂四重奏般充滿年輕朝氣和衝擊力。英國樂評人諾利斯曾經形容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藝術就像「進入舒適的中年時期」(settled into comfy middle age)。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

6月1日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

6月3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甚孚名望的「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Alban Berg Quartet)不但堪稱當今室內樂界甚頂尖團體之一,也因爲它嚴謹、端正的音樂風格,儼然被視爲德奧室內樂代言人。

貝爾格本人也許對許多國內愛樂者來說,只是個只聞其名、未曾其樂的近代作曲家。一九〇五到一九一二年間,奧地利作曲家荀白克(Arnold Schonberg 1874-1951)開始把音樂從後期浪漫轉變爲「表現主義」風格。他不追求唯美觀點或寫實主義,而是企圖用聲響表現作曲家心中的意念,如緊張、反叛、壓抑……等。這類作品非常抽象、前衛,並導向後來更極端的「十二音列」音樂。

荀白克一九二三年推出完整的「十二音列」理論,雖然號稱音樂界的一大解放,卻因理論繁複不自然,被接受的程度有限。貝爾格(Al ban Berg, 1885-1935)即是荀白克最知名的兩位學生之一,他在「十二音列」作曲法中隱約融合傳統調性音樂的風貌,並不全然放棄傳統調性和聲,所以他的作品不但比老師荀白克或同學魏本(Anton von Webern,1883-1945)更被大衆接受,也走出一條與前人不同的創作道路。作品數量雖不多,還是因此成爲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

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現代音樂

爲紀念這位二十世紀讓維也納音樂風雲再起的音樂家,一九七一年四名來自奧地利室內樂團體「維也納獨奏家合奏團」(Vienna Soloist)的弦樂好手,包括維也納愛樂首席與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在貝爾格遺孀的慷慨贈名下,組成「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Alban Berg Quartet)。雖然該團有紀念、追懷貝爾格之意,但並不代表他們專門演出二十世紀室內樂曲,或專精演奏貝爾格的作品,而是取意貝爾格傳承傳統與融合現代的藝術創作概念。所以在該團的演奏曲目中,還是以傳統德奧音樂爲主幹,以第二維也納樂派作品爲輔,至於其他二十世紀中葉後的現代作品,他們還是愼選曲目,濃厚的保守態度,和一些標榜顚覆傳統如柯羅諾斯四重奏等有本質上的不同。

爲專心搞好弦樂四重奏,創團四位音樂家相約彼此必須把所有工作都辭掉(除了敎職),並承諾不發展獨奏事業,全心投入弦樂四重奏演出。他們還藉由遠赴美國向前輩「拉薩葉弦樂四重奏」(LaSalle Quartet)請益的機會,斷絕在歐陸的一切雜務。歷經兩度更換團員,現在第一小提琴手皮赫勒(Gunter Pichler)、第二小提琴手舒茲(Gerhard Schulz)、中提琴手卡斯庫卡(Thomas Kakuska)與大提琴手厄本(Valentin Erben)的陣容是一九八九年才確立。

奧地利文化指標

成軍二十九年以來,貝爾格四重奏已建立傳頌全球的聲譽,大英百科全書甚且記載,貝爾格弦樂四重奏與「維也納愛樂」、「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已被並列爲「奧地利文化指標」。在四重奏團中,貝爾格四重奏是歐洲音樂廳罕見的票房靈藥,每個樂季,該團都固定在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廳、英國倫敦南岸中心、瑞士蘇黎士歌劇院與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安排五到七場專屬系列音樂會,並以套票形式出售音樂會票券。利用出售套票的方法培養固定聽衆群,也是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在歐洲擁有廣大支持者的主要策略之一。

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魅力,可從以下這則去年音樂會幕後小揷曲可以一窺端倪:英國南岸中心在去年二月舉辦國際室內樂樂季時,由於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有絕對的票房保證,所以南岸中心獨獨把他們的音樂會地點安排在可以容納三千人,但音響效果不利於室內樂演出的皇家節慶廳(一般來說,南岸中心都把室內樂演出安排在伊莉莎白女王廳或規模更小的普賽爾室)。結果,幾乎座無虛席的票房成績果然讓南岸中心眉開眼笑,慶幸如意算盤打個正著,可是不理想的音響效果卻也被英國各大報批評得體無完膚,指責南岸中心對票房收入的關心遠高過藝術成果。

穩健嚴謹、獲獎無數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曾在十年前訪台演出,但是近年台灣地區愛樂者對他們的認識,主要還是仰賴數量龐大,深受東、西方國際唱片大獎厚愛的唱片錄音。據統計,他們迄今已贏得三十座以上的唱片大獎,曲目涵蓋從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到德布西、楊納傑克、貝里歐的唱片,特別是一九八九年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現場實況錄音最富盛名。從這些錄音曲目可以看出,古典時期以降的弦樂四重奏作品(柴科夫斯基等十九世紀俄羅斯作曲家與蕭斯塔科維奇除外)幾乎都囊括在他們曲庫內;幾位著名現代作曲家,如:舒尼特克(Al fred Schnittke)、黎姆(Wolfgang Rihm)、貝里歐(Luciano Berio)、烏爾班納(Erich Urbanner)也紛紛爲貝爾格弦樂四重奏量身創作作品。

每個室內合奏團體都有他們獨特的傳統和個性,從貝爾格四重奏大量唱片中,可聽出不管詮釋十八世紀或二十世紀作品,他們的音樂都是在古典端正、嚴謹細膩的大前題下,有著豐富的細節,且不強調誇張的情感表達,以淸晰的輪廓爲主要詮釋重點。四個人比重均衡、合宜,在持穩的框架當中,卻時時表現活力充沛的爆發力。第一小提琴手皮赫勒表現力極其寬廣,從溫暖到凜冽都表現得很好,第二小提琴手舒茲則有較他團傑出的演奏技巧,與中低聲部聯結溝通相當緊密。中提琴手卡斯庫卡生性幽默風趣,反應敏銳活潑,個性稍嚴肅的大提琴手厄本,音色厚實而溫暖,是樂團演奏穩健的支柱。

切入對方音樂

四位德奧系演奏者一邊在音樂方面要求嚴謹(每天合奏練習達六至八小時),一邊具有開朗活潑的個性。據曾接受該團指導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江靖波表示,貝爾格四重奏團其實相當注重傳統傳承,演奏時首重樂曲結構和節奏脈動。他們認爲,所謂的「默契」不該是彼此間的相互妥協,而是主動找到演奏中一致的概念,因而有所謂「切入對方音樂」(play into other people's sound)的說法。

以古典樂派室內樂來說,作品中的節奏變化和後世作品相較要單純,所以如何在相似的節奏和樂句處理中達到多重變化效果,是該團努力經營演練的目標。也因此諸如貝多芬和舒伯特等人的四重奏作品,在他們手中顯得比他人精準而饒富變化,所謂「在有限可能中,追求無限發揮」。小至樂句的節奏感,大至整部作品的結構,具爾格四重奏總是胸有成竹,處理得架構井然,而有震懾人心的大方氣度。

同樣是默契十足的弦樂四重奏團體,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弦樂音色總維持一定的亮度,沒有包羅定弦樂四重奏團特有的濃重;也不像美國艾默森弦樂四重奏般充滿年輕朝氣和衝擊力。英國《每日電訊報》樂評人諾利斯(Geof-frey Norris)曾經形容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藝術就像「進入舒適的中年時期」(settled into comfy middle age)。筆者認爲這就是最簡明厄要而且中肯,完全沒有過度溢美的讚詞。

或許是頭頂二十世紀作曲大家貝爾格名號的光環,除去目的特殊的音樂會(例如:一九八九年六月於維也納莫札特音樂廳,以連續六場音樂會接力演奏並現場錄下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集)外,固定在每場音樂會安排一首二十世紀作品幾乎已經成爲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慣例與特色。

全力促成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二度訪台的大提琴家張正傑表示,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此次訪台也是爲了紀念十年前首度訪台時結交的好友,也就是熱愛古典音樂的前中央銀行總裁許遠東夫婦。許遠東先生一直有意二度邀請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訪台,但是迫於緊湊的行程(四位團員除了在維也納音樂院任敎,每個月還固定在德國科隆音樂院開設室內樂大師班),這個心願一直未能實現。

許遠東先生在兩年前意外身故後,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再度向張正傑表達二度訪台的強烈意願。在六月初二度訪台的音樂會中,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將分別於六月一日與三日在高雄、台北舉辦兩場音樂會,爲本地愛樂者帶來的曲目是莫札特俗稱〝Hoffmeister〞的第二十號弦樂四重奏 K.499、貝多芬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30(末樂章採用作品133《大賦格》,台北場)、貝多芬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豎琴》作品74(高雄場)與二十世紀的巴爾托克第三號弦樂四重奏。

 

特約撰述|陳效眞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