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傳奇劇場的吳興國,以《李爾在此》獨具創意的表演,和經典的詮釋,贏得後年巡演美國的邀約。(林爍齊 攝)
現象視察 最PAR!/現象視察

省視自身戰力,邁步全球市場

從台灣團體在「全美表演藝術經紀年會」的海外行銷經驗談起

在今年的「全美表演藝術經紀年會」中,台灣的演出團體成功出擊,爭取到美國市場的演出邀約;但這只是第一步,如何乘勝追擊才是更需深思的。面對全球的表演藝術市場,我們的演出創作工作者應該檢視自身作品是否能夠「創意獨特」並深具「想像空間」,足以讓世界驚艷。

在今年的「全美表演藝術經紀年會」中,台灣的演出團體成功出擊,爭取到美國市場的演出邀約;但這只是第一步,如何乘勝追擊才是更需深思的。面對全球的表演藝術市場,我們的演出創作工作者應該檢視自身作品是否能夠「創意獨特」並深具「想像空間」,足以讓世界驚艷。

今年元月中旬,來自世界各地(不限美國)共計一千五百多位的表演藝術經紀會員,參與於美國紐約舉行的「全美表演藝術經紀年會」;該組織包下了紐約市區希爾頓大飯店(Hilton Tower)三層樓房,擺設超過七百座類似電腦商展的攤位,厚厚一疊的節目手冊有如電話簿一般,同時幾乎租下了全紐約的表演場地,呈現四百四十個showcase表演。短短三天之內,不論你多孚民意或多具創意,唱多少藝術高調或知名度多低,所有國際藝術作品都得經過行銷包裝、披掛上陣,面臨這場可能會讓你打到「血肉模糊」的表演藝術經銷戰。

紐文中心改變戰略與轉型

在文建會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的戰略主導下,小西園布袋戲劇團、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與優劇場劉靜敏,透過大會「台北之夜」(Taipei Tonite )的宣傳號召,和劉靜敏一場「藝術家心聲」講座,除了爲當代劇團爭取到二〇〇四年的演出邀約,美國境內十場以上的小西園布袋戲教育專場推廣之外,優劇場也將於二〇〇三年巡迴美國五個星期、造訪十八個城市。正如隨行的吳靜吉博士所說:「藝術不僅是創意的嘗試,更是最好的外交。」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算是成功地由一個外交表演場所,轉型爲表演藝術團體經紀,不僅爲幾個團體爭取到媒體曝光機會,抓到了紐約地區操作表演藝術市場的邏輯,也在十年運作累積下,建立專業媒體如村聲雜誌VillageVoice對台灣節目的口碑與品味。

身兼當代與優劇場藝術顧問、也是優劇場海外製作人李立亨認爲,紐文中心不再採取過往散彈打鳥的方式,把一籮筐的台灣節目往海外推送,反而是選取少數幾個「創意獨特」並具「想像空間」的表演節目,介紹給美國各地的經紀人與製作單位,成功扮演了媒介的平台。吳靜吉表示,紐文中心掌握了紐約媒體界的管道,讓台灣的表演藝術節目得以對全世界宣傳,吸引全美各大文化中心、贊助者、經紀人與各大學藝文中心前來採購節目、邀請團體。此外,經營十幾年的紐文中心,培養了與當地媒體界的互動與信任,所幸美國媒體界的代謝不像國內這麼快,才得以持續在美國新聞版面製造台灣表演藝術的話題;接下來如何乘勝追擊,才是文建會、紐文中心與國內企圖打入歐美市場的表演藝術團體應該思考的關鍵。

創造獨特與想像空間的作品

「創意獨特」並深具「想像空間」,是李立亨認爲較能打入美國市場的作品原則。試想,美國不僅有龐大的戲劇工業,無論會計、補助機制、製作、服裝、道具與燈光設備器材都是腹地廣闊的商業市場,台灣的表演藝術作品究竟能憑藉什麼樣的優勢在國際市場競爭?綜論過去參與優劇場巡演歐美的心得,李立亨認爲過去台灣的作品似乎在尊崇傳統與創新的歐洲市場較爲吃香;美國市場卻不管是文本、技術或是表演也好,特別著重「速度」與「新意」。這與台灣官方偏好的幾個如漢唐樂府、無垢舞蹈劇場或是優劇場的表演特色,好像有那麼點不太對味。

然而,吳靜吉特別指出,策展人或製作人不應忽略媒介藝術家與觀衆對話的重要,像劉靜敏這次舉辦的「藝術家心聲」講座,與這些深諳藝術經紀與品質的觀衆面對面之後,以她私密的創作經驗打動了現場聆聽的觀衆,而非試圖以疏離宏觀的說法,引經據典地解釋台灣表演藝術市場,反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李立亨則不斷強調藝術形式與內涵的獨特(unique ),才是吸引美國市場邀約的不二法門;例如當代傳奇劇場的吳興國,透過改編莎劇的表演《李爾在此》,向觀衆闡述他與京劇師父周正榮之間的「父子情結」,讓他的演出跨越了語言藩籬,從而創造出作品的想像空間──作品既是獨特,又是古今中外的經典。台灣表演藝術團體製作人(或說策展人)應開始思考創作上該如何兼具以上的條件,並以合作代替個別出擊,以因應目前國際化市場的需求。

市場與傳承的現實問題

但正當國內輿論因「兩隻老虎說」而譁然時,顯然不若晶圓科技來得備受矚目與呵護的台灣表演藝術,面對大陸與國際市場競爭,比誰都要孤立無援。吳靜吉感嘆地說,他很早以前就在提倡大家重視融合現代與傳統的創作方向;台灣自一九七〇年以來累積了多方面現代化的優勢,目前中國大陸有它自己的成長問題待解決,不僅國內市場供需無虞,也不愁歐美的經紀買辦找上門來做生意。若要想超越中國大陸,台灣正應該好好把握這關鍵的十年,誠實面對自己的內涵與經驗,讓融貫傳統創新的創作思考,形成一股運動,而非刻意於形式的美學,等著那天外飛來的「神來一筆」。

比較起來,李立亨悲觀了些,他認爲台灣市場幅員有限,「有過多的團體在搶有限的資源」;而且,台灣的表演藝術文化還有傳承的現實問題。

像當代傳奇劇場成立已近十五年,優劇場也有十三年的歷史,再看雲門舞集與表坊、果陀等劇團,如今「接班人安在哉?」這一問,也問出了如何培養接班人和表演藝術訓練的問題。

讓表演藝術為流行文化奠基

不過,吳靜吉以他一貫積極寬闊的眼光,期待表演藝術界將視野放遠、格局放大。他以美國市場的貿易輸出有百分之四十是文化產品爲例,指出美國不論娛樂界或文化界的創作者、製作人,與當代流行文化市場的互動,其實相當健康、也頗爲頻繁。當年在紐約辣媽媽劇場不到四坪大小的空間演出的節目如《毛髮》等,都曾獲電影界製作人的青睞,而從黑盒子躍上了大銀幕。堅持從事表演藝術創作者,應該嘗試跨越所謂精緻或菁英文化的範圍,走入大衆流行文化圈,讓台灣各類文化有交流與溝通,奠定台灣表演藝術文化的基礎,而不是讓這些流行文化現象變成一時的泡沫;換句話說,就是讓台灣的表演藝術,變成促進流行文化(產品)的基礎。

藝術外交,或許是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可以自我期許的目標之一,但我們自己人該怎麼炒熱表演藝術這門行業,可能是最簡單、卻還做不到的一項功課呢!

 

(本刊編輯 傅裕惠)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