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場界的「十項全能運動會」 (德國InterCultur Offic 提供)
柏林

劇場界的「十項全能運動會」

談第三屆柏林國際即興表演藝術節(Internationale Festival für Improvisations theater)

即興表演劇場是從即興創作衍生的一種戲劇形式,雖然自由但並非天馬行空亂演,早已發展出多采多姿的遊戲規則。在今年的第三屆柏林國際即興表演藝術節中,來自九個國家的十個表演團體,或獨秀或同台飆戲,接收觀眾當場丟出的題目,挑戰演員的本事極限,呈現娛樂性極高的演出。

即興表演劇場是從即興創作衍生的一種戲劇形式,雖然自由但並非天馬行空亂演,早已發展出多采多姿的遊戲規則。在今年的第三屆柏林國際即興表演藝術節中,來自九個國家的十個表演團體,或獨秀或同台飆戲,接收觀眾當場丟出的題目,挑戰演員的本事極限,呈現娛樂性極高的演出。

相信一般人對「即興」這個概念並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未經事先構思、設計或協定好的演練,隨興為之而無中生有的創作,這也可以說是創作者在完成作品之前的「草稿」。對表演藝術而言,自由的即興演出難免容易流於粗製濫造,乍看之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然而,不論是什麼劇或哪齣戲,多多少少都是先在即興排演中尋找戲劇動力,擷取其中的精華加以修飾、重新演練,才將成品呈現給觀眾。所以,即興其實是所有戲劇與角色形成的根本、藝術的創作「原料」。

演員主導、挑戰性高

不過,筆者在此要介紹的是從單純即興創作衍生的一種戲劇形式──即興表演劇場(Improvisation Theater)。隨興的演出不再只是幕後排戲的方式,而是從創作「原料」的角色抽離,自樹一格成為正式的演出節目。即興表演雖然自由,卻不是天馬行空、隨隨便便地亂演。這個戲劇形式早已發展出多采多姿的遊戲規則;其中最基本的原則在於由觀眾當場決定演出的題材,演員既沒有劇本可以依循,也沒有導演給予任何指示或調派,自然演員之間的對戲也無法事先排練,只能搬出自己的看家本領,臨場發明台詞和無中生有的對話,甚至唱歌、跳舞等等全在當下即時(live)呈現給觀眾。可想而知,隨著每次觀眾的不同,演員被指派的「任務」也不一樣;不管觀眾還是演員,誰都無法預期當晚會演出什麼,所以每場演出對雙方都是意想不到、處處驚奇的「第一次」。

儘管演員無法預知當晚的演出內容,卻不表示演員全然無須準備;反之,與一般話劇相較之下,即興表演對演員的挑戰特別高。演員不但得學各種不同的劇種如音樂劇、歌劇與默劇等等,還得有一些音樂素養;不管是搖滾、爵士,還是饒舌歌、流行歌、Funk與HipHop等等,唯有平時清楚樂種之間不同的特性,才能臨場抓住訣竅、模擬其曲調,而應觀眾要求高歌一番。除此之外,即興訓練的主要目的更在於促進演員的應變能力,提升團員間的默契,使臨場對戲與互動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因此,透過即興表演訓練可以讓個人在遊戲中開發自我潛能,培養團隊精神,顯然具有不可漠視的教育意義,這也難怪德國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裡常見此類表演訓練。

五花八門、歎為觀止

正如上述提及即興的方式五花八門,無法一一道盡,而今年三月中旬在柏林舉辦的國際即興表演藝術節(Internationale Festival für Improvisations theater),主要目的便在於將諸多的即興方式與遊戲規則,盡量介紹給觀眾認識。這尚稱年輕的國際藝術節,現今順利邁入了第三屆;一如往年,由柏林大猩猩即興表演劇團 (Gorillas Improvisations theater)統籌主辦。這次一共邀請了來自九個不同國家的十個職業即興表演劇團,分別是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比利時、斯洛伐尼亞共和國、瑞典、瑞士與奧地利,地主國的劇團當然也在演出之列,每個劇團平均有四個演員出席參加這場盛會。在為期十天的藝術節中,主要的重頭戲在於各劇團的獨場秀與受邀劇團作不同組合的同台演出;其他的特別節目,則涵蓋專門給兒童看的即興表演,以及嘗試結合表演、繪畫、影像與舞蹈等等跨越藝術領域的即興集體創作。此外,主辦單位更藉此機會舉辦許多工作坊,提供如即興舞蹈、音樂與寫作等多元的即興創作課程。

第一天的開幕秀即是群龍聚首,令人大開眼界。主持人一一介紹受邀的劇團,每個出場的劇團大約有七、八分鐘的時間小「秀」一下,展現每個劇團的特色。例如義大利即興劇團(Improvisazione teatrale italiana)團員的組合為兩男兩女,有趣的是兩個男演員裡,一個高大肥胖、另一個瘦身矮小;兩個女演員,則一個年輕、有嬌弱豐滿之態,一個嚴肅、有中年男子之姿。這個身材與性格上對比強烈、非常不搭調的四人隊,一出場便讓人噴飯,而他們也真的善於運用肢體語言、散播「笑」果。來自奧地利的Theater im Bahnhof劇團團員則可以把所有觀眾給的材料,馬上鋪述成高潮迭起的故事,展現出卓越的文學素養,的確承襲了文學戲劇的傳統。加拿大Crumbs劇團演員之間搭配得天衣無縫,團隊默契令人難望其項背;比利時的Quicksilver Productions劇團則清一色由男團員組成,個個想像力出奇地豐富,而且運用默劇比手畫腳的工夫尤其到家,演出特別靈活、生動;美國unexpected productions劇團的特色則在於多方嘗試許多不同的即興方式,不局限於既有的遊戲規則,自闢新路,至今已開發了三十多種即興表演,其中有許多還被其他劇團廣泛採用。

即興擂台最受青睞

在多采多姿的即興表演創作形式中,尤以即興擂台(Theatersport)最受歡迎。演員組成小隊進行比賽,他們得照觀眾指定的演出題材、時間與地點發展故事,將有時根本搭不上邊的指示串聯在劇情中,演出後則由觀眾執掌「生殺大權」,以舉藍或紅票裁決各隊的好壞。雖然是競賽,卻不一定局限於各隊的「獨秀」,也可以一起演出同一幕戲,再由觀眾取決表現最好的一隊。跟其他即興形式比較起來,即興擂台給予觀眾參與的空間最大,所以,場面總是特別地活潑、熱鬧。

在即興擂台的節目中,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柏林與美國團員用「雞同鴨講」的即興方式對決的一幕演出。主持人先要觀眾選一種兩隊演員都不會說的外語,另外又請奧地利隊的一名演員做翻譯。於是,兩隊演員照觀眾指定的芬蘭語,即興發明聽起來像芬蘭話卻沒人聽得懂的語言,嘰嘰呱呱地演出一幕在超市的衝突劇。演員努力地比手畫腳,雞同鴨講了老半天,顯得特別混亂,反而是翻譯官把顧客與收銀員的衝突對話,巧妙「解碼」成爆笑的荒謬劇,才拯救了這場表演。最後,出乎主持人意料之外,觀眾拒絕投票給任何一隊,卻要投票給當翻譯官的奧地利演員,著實讓兩隊的演員跳腳。

內涵豐富、搭配完美

不過,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下列這寓教於樂、且有文化交流良效的即興方式。主持人請觀眾挑選兩個不同國家的劇團,其中一方得演出另一方的風俗民情,演出內容偏頗與否同時由對方現場裁決。於是,兩名斯洛伐尼亞Impro KUD F. Preseren劇團的演員被選做評判,一個負責按喇叭,一個負責搖鈴。而比利時的兩個演員,則得即興演出「慶祝斯洛伐尼亞的獨立紀念日」;這當中所有的對戲,只要有不符合當地文化現況的地方,就會被按喇叭,而且演員還得不斷調整說詞與劇情,得到贊同的搖鈴聲後,才准接下去演。才一開始,比利時隊的兩位演員就「吃」了喇叭,很多台詞在叭聲與鈴聲之間轉得很牽強,尤其在禮讚國旗時,搞不清斯洛伐尼亞國旗的顏色,開始亂猜,而頻頻被按喇叭的狼狽狀,最令人拍案叫絕。還好兩人最後有模有樣地跳起斯洛伐尼亞的民俗舞,得到無比雀躍的搖鈴聲,總算扳回了一點顏面。像這樣的即興方式,不但顯現文化之間的既有成見,更進一步地摒除錯誤的認知,灌輸正確的知識,在娛樂中無形的學習,實在強過所有強迫式的刻板說教。

值得一提的還有樂師傑出的表現。在無法獲得道具配合、沒有舞台設計、也沒有化妝與戲服的情況之下,通常現場配樂是即興表演唯一的輔助工具。這次藝術節提供一名樂師,以電子琴現場即興,有時營造場景所需的氣氛,有時伴奏歌唱與舞蹈,來配合所有的演出。可想而知,這名樂師受到的挑戰特別高;他不僅得嫻熟各領域的音樂特色與旋律,如音樂劇、搖滾、爵士與電影配樂等等,也得對劇團的表演動向有高度的敏感力,才能適時地加入音效,強調戲劇效果,以避免演出單調或停滯。樂師與劇團配合最好的一幕,應該是義大利團員應觀眾要求演出的《白雪公主》歌劇版;演員不但即興獨唱,其他演員甚至搭著合唱,一點也不拖泥帶水,也沒有猶疑思考該怎麼接下去的時刻,彷彿排練過般地流暢,讓人在為演員演出喝采時,不得不佩服樂師的音樂造詣。

即興表演有難有易

綜觀今年柏林即興表演國際藝術節,可圈可點。除了提供娛樂性很高的節目外,也成功地達到文化交流,而受邀的劇團個個身懷絕技,展現隨機應變的能力與想像力,值得肯定。由此,讓人更進一步認識即興表演的優缺點:創作上的靈活生動,能打破了傳統話劇裡的第四面牆,突破一般看戲時單方面接收訊息的模式,鼓勵觀眾的加入與參與,使演出於演員與觀眾的交流中萌生,透過兩者間的緊密互動,營造活潑熱絡的氣氛,其中所展現的無限創作動力,讓其他戲劇形式望塵莫及。當然這樣隨興的臨場自由演出,團員之間若配合得不好,很容易形成舞台上的僵局;有時演員比手畫腳了老半天,只把觀眾弄得一頭霧水;有時節奏快慢掌握得不好,或太鬆弛而失去了戲劇張力,或太過緊湊,觀眾還沒反應過來,演員就已經從一個情節跳到另一幕場景,讓人很難馬上會意。

當然,我們很難要求演員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內,把戲劇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更何況,即興的成功與否並不全然取決於演員的功力,這跟觀眾給的題材能否提供不一樣的想像空間、避免流於俗套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觀眾的主導地位可說是等同於導演。總而言之,即興表演若是精緻不足,容易流於鬆散,的確這類表演在藝術價值上的局限,也正是它無法被視為戲劇主流的原因之一吧!儘管如此,這種小劇場式、娛樂性高的即興表演,既能進一步激發大眾對戲劇的興趣,也能開發更多創作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看來,它絕對值得推廣,也是不容漠視的戲劇創造與表現形式。

文字|林冠吾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戲劇系碩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