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夏伯在整個引退的歷程中,一再重複著這句口號:「鋼琴已死,音樂萬歲!」這句有如「達達主義」某些顛覆性宣言的口號,道出了他對一向被視為純潔神聖,卻充滿冷酷無情的鋼琴音樂體制的抗議;他引爆鋼琴、焚燒演奏服、退出公開演奏活動,象徵著唯有摧毀、逃離這個體制,音樂才能擺脫殘酷、俗氣、腐化,而得到再生。
法國鋼琴家狄夏柏(Francois-Rene Duchable,1952~)早在五年前的一九九八年,已對媒體公開宣布有意退出樂壇的打算。由於當時他正處於四十六歲的巔峰期,大家都認為他只是在開玩笑,隨便說說而已。不料他卻逐漸縮減公開演出的場數,直到今年前半,狄夏伯在法國各地的好幾個偏僻小鎮、小村進行一趟告別巡迴演奏,最後於七月三十一日在普羅旺斯地區的馬佐格村(Mazaugues)彈完最後一場,當眾宣稱他從此脫離鋼琴獨奏家的生涯。
在逐漸「淡出」樂壇之際,他演出了三場驚人的「行動劇」:七月二十八日,在阿爾卑斯山區的梅爾康度湖上方引爆了一架由直昇機上推下的鋼琴、七月三十一日那場普羅旺斯告別演奏會之後,他當眾脫下演奏禮服,放把火將它燒毀、八月二十九日,他在安錫湖畔自己住家附近的小鎮塔羅瓦(Talloires)再度引爆一架廢棄的鋼琴。
承襲魯賓斯坦袖扣的鋼琴大師
這些驚世駭俗的舉動,如果是出自一般的音樂家,人們可能會以為那只是為了吸引媒體注意力的作秀行為,而見怪不怪。然而令整個法國音樂界感到迷惑的是,這些不可思議的舉動,居然出自一位他們公認最傑出、最正直的鋼琴家。鋼琴大師亞瑟‧魯賓斯坦在晚年將演奏時配帶的三組袖扣,分別贈予三位當時剛出道的青年鋼琴家:齊瑪曼(Kristian Zimerman)、巴倫波因以及狄夏伯。獲贈土耳其綠寶石袖扣的狄夏伯,其名聲卻不若另兩位那麼顯赫,只因他較不熱中於名利,不願接受音樂商業體制的擺佈,不願當「空中飛人」奔波四方,接太多的音樂會。被視為法國鋼琴界的翹楚,狄夏伯彈奏的蕭邦、李斯特、聖桑、拉威爾以及其他法國作曲家的作品固然廣受讚譽,然而他卻是法國鋼琴中,極少數也能夠將日爾曼鋼琴曲目彈得出神入化的一位,其中又以對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詮釋最為著名。狄夏伯的演奏從不濫情、媚俗,顯得相當冷靜、明晰、細膩、嚴謹,這些特性為他贏得「廉直鋼琴家」的美稱。
一九七○年代,狄夏伯在魯賓斯坦的庇護下崛起,當時他的錄音主要由EMI發行;八○年代,他得到與卡拉揚合作的機會,並為Erato錄製二十五張唱片而達到聲望的頂點;九○年代以後,他再回到EMI,由於正直、衝動的個性,經常與各地的音樂機構處不來,甚至不時得罪人,使得演出、錄音的機會大為減少,終導致一九九八年的決定停止公開演奏活動。(註1)
「鋼琴已死,音樂萬歲!」
狄夏伯的引退以及相關的活動,最近激起法國傳媒普遍的報導與關注。他在接受《世界報》訪問時指出:「過去多年來,我的演奏活動表面上看來進行地相當順利,事實上,身為鋼琴家,我卻忍受著整個體制所帶給我的無限痛苦,這是個相當殘忍的事實」。他在整個引退的歷程中,一再重複著這句口號:「鋼琴已死,音樂萬歲!」這句有如「達達主義」某些顛覆性宣言的口號,道出了他對一向被視為純潔神聖,卻充滿冷酷無情的鋼琴音樂體制的抗議;他引爆鋼琴、焚燒演奏服、退出公開演奏活動,象徵著唯有摧毀、逃離這個體制,音樂才能擺脫殘酷、俗氣、腐化,而得到再生。
在他所親身體驗的多項鋼琴界弊病中,狄夏伯首先指出的是「鋼琴學習上的虐待狂」。他觀察到許多資賦優異的音樂兒童就像他自己一般,他們的童年都被家長或老師「偷」走了,不由自主地被捲入愈來愈艱難、沒完沒了的技巧練習中,一次又一次地被送去參加比賽。他回憶起十六歲參加比利時伊莉莎白皇后鋼琴比賽,在進入準決賽之後,得知未能參加決賽時,居然感到如釋重負般的慶幸。狄夏伯認為,即使在脫離比賽階段、進入樂壇之後,這些「賽馬」個個爭取著驚人的表現,練習的負擔與壓力不只未減輕,反而加重了。
以木筏上的鋼琴獨奏會抵制扭曲的演奏生態
為了重新尋回「被偷」的童年以及被剝奪的正常生活,狄夏伯一直居住在故鄉阿爾卑斯山區的一小村上,經常騎著腳踏車在山野、湖畔優游;他的急流勇退,並非真的不想再彈鋼琴,而只是為了背棄他長年來承受的機械式的、冷酷無情的工作方式,期盼尋回音樂中的人性、愉悅與真誠。多年前,他將鋼琴置於一木筏上,任它在安錫湖上漂流,舉行了一場引人暇思的湖上獨奏會。
狄夏伯所詬病的,是「音樂的商機機制化」。多少有才氣的演奏者被納入這個機制中,成了音樂商品的推銷員,有名氣的演奏家,在一年多達八十場以上的演奏會中,一再推出多樣化的曲目。狄夏伯指出:「這種演出方式變成一種惡性循環,若將一年的八十場演出縮減成四十場,演奏者將對舞台、群眾產生畏懼,手指也會變得不靈活,就像一個手術太少的外科醫生失去了他的信心與靈巧性一般。」然而那麼頻緊的演出,只有較少數意志堅強、身體健康的人才能夠應付,狄夏伯率直地指出:「齊瑪曼是適應力最好的一位,至於阿格麗希,二十年來她面對著這個無情的機制,她感到慌亂失措,只能一再地到處重複演奏浦羅柯菲夫、拉威爾、貝多芬、舒曼的幾首協奏曲,剩下的時間,也只能和幾位朋友攪和在一起,隨便玩玩室內樂,這種做法是不誠實的。」
現代吟遊詩人,反制精緻音樂貴族化
廉直的狄夏伯自認為不再能夠承受如此的壓力,於是選擇了告別舞台、離開商業機制,從此不再與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成為巡迴鄉間演出的一個「業餘」演奏者。為了達成此目的,這位腳踏車的愛好者要求某位樂器製造商,為他造出一輛「鋼琴腳踏車」,他經常騎著這架獨特的樂器,隨意停留在任何地方進行隨興的演奏。然而這位「街頭賣藝者」或「現代的吟遊詩人」的演奏並不收費或乞討,他只能藉著先前錄音的版稅以及日內瓦音樂院兼課的收入生活,至於他在家中的授課是不收費的,只要有誠心到鄉間向他討教的,他在時間許可之下,一律因材施教。
免費教授鋼琴課的狄夏伯(在台灣,最大牌的鋼琴教師,其鐘點費可達到一小時五、六千塊),對精緻音樂的貴族化一直耿耿於懷。根據統計,具有欣賞鋼琴音樂習慣的人只佔全法國人口的百分之一,從音樂舞台引退後的狄夏伯,脫離了那百分之一,而將他的鋼琴腳踏車駛向另外百分之九十九之中。鋼琴,對狄夏伯而言不再是舞台一高傲的樂器,而是與群眾溝通的媒介,他隱姓埋名地在大街小巷、山邊水涯、教堂前廣場或監獄中演奏,每到一個地方,從不驚動市政單位,而只是事先向警察機關報備,以防造成別人的麻煩或有作秀之嫌。
除了這類隨興的演奏之外,狄夏伯也嘗試透過其他管道來廣泛傳佈鋼琴音樂,例如他經常與知名演員亞倫‧卡勒(Alain Carre)合作,共同編製、演出結合音樂、朗誦、動作的簡易短劇,例如《威尼斯之夜》敘述的是喬治桑與詩人繆塞的故事,配上蕭邦的一些短曲。狄夏伯認為DVD是相當理想的傳播音樂媒介,透過它,他能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現身說法,有效而普遍地介紹綱琴音樂,他最近推出的兩張DVD,包含了貝多芬第一、三、五號三首鋼琴協奏曲,以及他獨特的音樂介紹(註2)。在積極投入音樂普及化的工作之際,狄夏伯強調:「這類工作應把握住迷人、吸引人,卻不淪於庸俗的原則,否則精緻音樂就與熱門音樂或馬戲團沒有分別了」。
狄夏伯於五十一歲的引退,讓他脫離了音樂廳與舞台,而去開發另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個有如唐吉訶德追求不可能理想的舉動,雖顯得有些異想天開,卻提醒大家:音樂可以被呈現地更自然、天真、更接近人性。因此,狄夏伯的引退與「反鋼琴」行動,事實上是以退為進,嘗試為老朽、僵化的鋼琴音樂注入些許鮮活的氣息。
文字|陳漢金 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註:
1.最近剛上市的四片一組CD,其中包含李斯特、蕭邦、莫札特、貝多芬、舒曼的多首鋼琴獨奏曲,由Virgin Classics出版:5455722(1)-(4)。
2.貝多芬第一、三、五號鋼琴協奏曲,狄夏伯鋼琴,JohnNelson指揮巴黎合奏管弦樂團;Ambroisie 99403002、 994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