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禹(1910-1996)。(李立亨 提供 許斌 攝)
回憶與悼念 回憶與悼念

曹禺之死:打上一個句點,留下許多問號

大陸最知名的劇作家、戲劇敎育者曹禺,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安詳逝去。《雷雨》、《原野》、《日出》及《北京人》等知名劇作,都出自曹禹之手。晚年曾一再表示「我不相信話劇是『夕陽藝術』」的曹禺,同時也是中國及世界劇壇一致推崇的中國話劇先驅。

大陸最知名的劇作家、戲劇敎育者曹禺,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安詳逝去。《雷雨》、《原野》、《日出》及《北京人》等知名劇作,都出自曹禹之手。晚年曾一再表示「我不相信話劇是『夕陽藝術』」的曹禺,同時也是中國及世界劇壇一致推崇的中國話劇先驅。

劇作家曹禺(1910-1996)十二月十三日在睡夢中安詳的逝去。

「曹禺的死,正好爲中國現代劇場以劇作家爲主的時代劃上一個句點。」著作等身,被國內劇壇尊稱爲姚公的姚一葦在接受本刊訪問時,爲曹禺的過世作下了如斯的註脚。

劇作家劇場的劇本

因著「世界戲劇展」的舉行,國家戲劇院在一九九三年的每個月,幾乎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劇團推出重要的作品:莫斯科藝術劇院帶來契科夫的《海鷗》、英國皇家莎劇團演出莎翁的《錯中錯》、日本蜷川劇團推出男形版《依底帕斯王》…。

不知道該說是巧合、抑或說是英雄所見略同,除了由李行導演、台灣戲劇公司製作了《雷雨》參加世界戲劇展的演出之外。那一年,台北還先搬演了大陸作曲家金湘在美國首演獲得好評的歌劇《原野》;以及經過姚樹華改編劇本,並執導的「今天台北的《北京人》」--這三部劇作的作者都是曹禺。

有不少大陸評者將他的《雷雨》,譽爲「中國話劇藝術成熟的標誌」。這部作品和他其他十三部劇作,在創作形式上都有個共同點:不管是舞台佈景陳設、或劇中角色情緒轉換,曹禺都寫下了大量的舞台指示--他的劇本是十足的以劇作家心靈活動爲主軸的作品。

按照編寫過《曹禺傳》和《曹禺硏究資料集》的中國話劇硏究所所長田本相在書中透露,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自問世五十多年來,一直是大陸各劇團的保留劇目和學校的實驗演出劇目。這兩齣戲、再加上被文學評論大家夏志淸,肯定爲曹禺作品裡文學價値最高的《北京人》;其實都在曹禺三十歲之前就已完成,他在此之後的劇作都已難超越這段時期的成就。

「當時人家會認爲這些作品有哪些地方可取呢?大約因爲我衷心憎惡的人物,也是當時的觀衆所痛恨的。」曹禺在八〇年代末期以《雷雨》、《日出》、《北京人》合輯爲《曹禺戲劇集》出版時,在〈自序〉裡談到他對自己少作受歡迎的原因的看法。

把中國話劇藝術提到一定高度

「中國話劇作品,或推而廣之,大部分新文學運動已還至七十年代的文學,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論者一般認爲與作者的想像力太受『話題現實』所束縛有關。」以英文版《曹禺論》獲博士學位的劉紹銘,認爲曹禺的性情是近於所謂的「干預生活」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與主流思想魚水相得」。

曹禺的作品,幾乎篇篇與創作當時的「主流話題」有關:《雷雨》講大家族的黑暗面,立意要批判父權社會倫常關係的虛僞。《日出》以上海某飯店房間內,由傍晚到隔日天明的曲折變化,來批判資本主義的弱肉強食。《北京人》則左批傳統中國老人的自私虛僞、右打士大夫的績弱無能。

不過,曹禺到了「新時代」之後所創作的作品,像是以「知識份子思想改造爲主題」的《明朗的天》、想發出「一時強弱在於力,千古勝負在於理」正義之聲的《膽劍篇》,一部比一部更像是爲符合「主旋律」而寫的敎化劇本。他的晚期作品,其實更「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論者經常以「人物造型獨特」、「文字細膩」來形容曹禺劇作的特色;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也以「曹禺繼承了先驅者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爲人生的藝術主張,同時廣泛借鑒和吸收中國古典戲曲和歐洲近代戲劇的表現藝術,把中國的話劇藝術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稱許曹禺的成就。

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曹禺的作品大多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功力;但是,從「劇場製作」的角度來看,他的許多戲就太像「戲」了。這也就難怪李行所導演的《雷雨》,當劇中人物關係「巧妙」的「複雜」起來之後,國家戲劇院的觀衆席裡傳遞出的不是緊繃的情緒、而是一波大於一波的笑聲。

當我們今天用現代劇場的眼光、嚴肅的角度來檢視曹禺作品時,可能會發現:跳脫掉特殊時代背景、社會因素之後,要從他的作品找到中文話劇劇本的「經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留下値得省思的問題

曹禺的劇作在挖掘社會現實問題的切入點方面,可以淸楚的看到當時「易卜生主義」的影響(《雷雨》及《北京人》裡混亂的血源關係,和易卜生的《群鬼》關係匪淺)。他描述人物心理的細膩、鋪陳中心主題的功力,又和當時傳入中國並爲文藝界喜愛的尤金.歐尼爾神似。

曹禺停止劇本創作已超過三十年,他生前近八年的時間,幾乎都在病床上度過。不過,他在中國劇場界的大師地位,卻沒有被動搖過。曹禺晚年曾表示今生有兩大遺憾:一是時間被寫作以外的事佔去太多,二是缺乏獨立思考。這兩大遺憾,是不是至今仍是海峽兩岸許多藝術家的共同困擾呢?

按照劉紹銘在〈曹禺新論〉裡的說法:「獨立地看,曹禺不是什麼『不世之才』;拿他的戲劇就跟同輩比,他卻是『一代宗師』。」値得探究的是,曹禺三十歲之後的中國的話劇界,彷彿還未曾出現幾部會令人挺直了腰、細心考究的好戲。

是中國話劇已經早由劇作家時代,步入導演劇場時代了嗎?抑或是六十多年來的政治社會激變,還是無力去沈澱出傳世劇作呢?或更甚者,這個時代根本就不値一哂、沒有深刻的情感好表達的呢?

曹禺的過世,讓我們在哀悼懷念之餘,仍得細細省思他所遺留下的一連串問題。

(本刊編輯 李立亨)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曹禺創作簡表

1910 生於天津,本名萬家寶。

1922 入南開中學,在校期間參加南開新劇團演出古典名著、並編演時事新劇。

1928 入南開大學政治學系,隔年轉入淸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1933 完成第一部多幕話劇《雷雨》,隔年發表在《文學季刊》。

1935 淸華大學畢業,開始構思《日出》並於隔年完成。

1936 開始到南京國立劇專授課。

1937 《原野》陸續發表於《文叢》。

1941 寫就《北京人》,隔年改編巴金小說《家》成劇本。

1950 被任命爲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

1952 出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1961 在《人民文學》發表歷史劇劇本《膽劍篇》。

1978 發表歷史劇劇本《王昭君》。

1988 獲選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主席。

1996 於睡夢中逝於北京。

台灣曹禺硏究基本書目

1.劉紹銘(1982)《中國戲劇雜論》,台北:洪範出版社。

2.曹禹(1988)《曹禹戲劇選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3.表演藝術雜誌,一九九三年四月號〈中國話劇/曹禹〉專題。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