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銅管合奏團(主辦單位 提供)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細緻、明亮之聲 倫敦銅管合奏團

如果認爲銅管樂器只能吹大聲的人不該錯過這場演出。在精心設計下,十支銅管個別展現其樂器特色,且在無指揮的情形下,吹奏出極柔美的樂聲。

如果認爲銅管樂器只能吹大聲的人不該錯過這場演出。在精心設計下,十支銅管個別展現其樂器特色,且在無指揮的情形下,吹奏出極柔美的樂聲。

霧中的號角

5月20、21日

國家音樂廳

五月分倫敦銅管合奏團的到訪可以說是台灣管樂界的盛事,多年前該團曾經來台演出,可惜筆者人正好在巴黎,無緣聆賞到這個享譽世界樂壇知名團體的演出。該團成立至今雖說只有短短八年,但不論在整體演奏水準、團員個人技巧、演奏曲目及風格上都承襲了該團的前身「菲利普.瓊斯銅管合奏團」的水準,甚至在音色的表現上更爲精緻,但在曲目的選擇及編排上比以往更帶有英國傳統的保守色彩,同時每個團員除了演出之外,還要負責樂曲之改編,有許多相當優秀的作品都是出自團員特別是長號手的手筆,如:Roger Harvay, David Purscr Chustopher Mowat, Dadid Steward等人。

音樂、音色、音準的完美演出

在二十日當天安排了二首巴洛克時期英國作家的作品:普賽爾的《神仙皇后組曲》,及霍爾伯納的《圓滿》舞蹈組曲。該團可以說把巴洛克時期英國宮廷、鄕村音樂的傳統風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將銅管樂器最細膩、精緻的音色表現出來,不論是長號或低音號皆優雅地吹出艱難的樂句。附帶一提的是,當晚節目單對於這兩首組曲的段落並沒有交代淸楚,因此出現了觀衆在每小段的中間鼓掌的情形。李斯特的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是首大家常聽的曲子,他們吹奏的方式高雅而不炫耀,小號及高音小號吹奏者都具有極精湛的技巧。下半場特納及的現代作品一開始便讓人嘆服其全團天衣無縫的默契及節奏感,在「幾乎」沒有指揮的情形下要演奏這樣複雜、變換拍子的樂曲幾乎是沒有幾個團願意嚐試的。就筆者所知,一個十人的合奏團在指揮下要整齊地演奏一首曲子並不困難,只要跟著指揮的拍子就好了,但是當沒有指揮在打拍子時,別說吹奏現代樂派的曲子有困難,就連古典樂派的曲子也絕非易事,因爲每個成員只能靠彼此一致的節奏感、默契及耳朶來溝通,如果是繁複拍子像3/4換7/8、9/8、5/8,若沒有一流的團隊默契及訓練,是無法演出的。

節目最後一組曲蓋布文、波法、克恩等人的百老匯名劇精曲選,可以說是第一長號手的獨奏曲,也是改編得相當成功的作品,顯示出該團除了保守的傳統曲目之外,也能演奏爵士風格的作品;炫爛的大樂隊色彩(Big Band)加上獨奏長號以其甜美的音色吹奏一段高難度即興演奏,風靡了全場觀衆,讓音樂會達到最高潮。安可了二首笑料十足的曲子,在嚴肅的音樂會之後的確讓人會心一笑,在第三首歌謠式的合奏曲中,祥和地結束了當晚的演出。

廿一日的節目其曲目範圍、特性大致同廿日,但卻不如廿日來得精彩,當晚演出曲目包括:十六世紀拜爾德、布爾、愛斯坦英國宮廷音樂,十七世紀威尼斯抒情詩,普雷特留士舞曲等巴洛克時代的作品。有趣的是當晚音樂會的曲目設計讓每個團員都有一首獨奏表現的機會。同樣地,因節目單上對於曲目段落交待不淸,以致觀衆在曲子沒有結束即鼓掌的情形再度發生。當晚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有:長號四重奏,兩支高音小號獨奏,及柔音小號的《昨日》等等。加布里埃利的《十七世紀威尼斯抒情詩》,此曲包含了四首不同組合的樂曲,且以長號四重奏的方式演出的音樂並不多見,它最能表現出莊嚴宏偉的音樂,倫敦銅管的長號組,宏亮透明的音色及精準的技巧令人印象深刻。

柔音號由全團唯一的女性團員演奏,《昨日》一曲改編得令人耳目一新,嶄新和聲,全曲流暢,圓滑奏、裝飾音潤飾著這首著名的披頭四名曲,柔音號的音色出奇柔美。簡單的旋律也吹得十足的音樂性、藝術性。

加布里埃利由兩支高音小號獨奏的曲子幾乎聽不到一絲缺點,此曲在表現卡農型式的樂句時,由第一小號先吹出,然後相同的樂句再由第二小號吹出,整個曲子就是用二支小號相互追逐著,第二小號必須模仿第一小號的音色、音準、音樂,筆者深覺兩支小號吹奏得一模一樣,閉上眼睛聽到的只有一支樂器。

霧中號角

銅管器樂合奏的樂譜不論在數量、質量上均不能與弦樂、鋼琴、木管重奏相比,因爲歷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除了信號曲外大都沒有爲這樣的組合留下作品,所以當今世界上現有的銅管合奏團都必須在曲目的來源花下很大的功夫編寫、創作。倫敦銅管合奏團無疑地在曲目上占有極大的優勢,他們有著最豐富的曲目,特別是改編了大量浪漫派、印象派的名曲。印象中,他們沒有「不能改編」的曲子,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吹奏任何樂派的曲子。然而在台北二場演出中巴洛克時代的曲目占了五首之多,不知何以作這樣的安排。聽銅管樂器吹奏的音樂不外乎聽音色、音樂、音準,好的音色實爲最大的本錢,而且音色的差異是每個人不同的,在音樂表現上,基本上來說可分爲歐洲的德、英、法、蘇及美國派,雖然銅管音樂起源於歐洲,但英、法、蘇、德各國的吹奏要求多有不同且各具特色。近年來美國銅管樂手更有後來居上之勢。

在英國,小號是最受喜愛的樂器之一,而且在世界其它國家已不多見的Brass Band(銅管樂隊)在英國各地仍然可見,在這樣吹奏銅管氣息濃厚的國家裡,產生一個以演奏銅管室內樂爲主的倫敦銅管合奏團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承襲了歐洲細緻、明亮音樂性的吹奏法,如果認爲銅管樂器只能吹大聲的人可要失望了,他們不只表現了某一種樂器,甚至要模仿出弦樂器、管弦樂團的特性,銅管樂器只是他們表現的手法而已。全場聽不到一個粗暴的音,十支銅管樂器吹奏出極柔美的合聲、感人的樂章,倫敦銅管合奏團無疑地拓展了銅管音樂吹奏者的視野,也將銅管音樂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及階層,展現了銅管音樂的力與美。當今世界許多銅管合奏團的成立,可以說都是受到他們的影響。當年一支獨秀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在群雄並列的局勢中,誰能穩做「第一」的交椅見人見智,但無疑地銅管合奏團仍是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

 

文字|張禮宗 東吳大學音樂系講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