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證明:「高手之間的平衡」時時考驗領導人的智慧。高手不足,成不了大事。高手一多,就要有駕馭多頭馬車的本領。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十一月推出名角李寶春、楊燕毅主演的《孫臏與龐涓》,本刊特邀製作人辜懷群從現代管理的角度來「說戲」,印證領導人除了遍訪英才之外,也要有管理英才的本事。
PROGRAM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孫臏與龐涓》
TIME 11.26〜28
PLACE 台北新舞臺
INFO 02-27224302轉7555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裡最引起我興趣的,是魏惠王與孫臏、龐涓三人短暫的「攜手」。
魏惠王在見到孫臏之前,已擁有當時最厲害的將領──龐涓。但他表示早就聽說孫武有個後人也擅兵法,而且一見到了孫臏,馬上請他展現本領,緊接著就指示龐涓把他留下,共練魏軍。
魏惠王持續留意英才,網羅任用,可見他是個有企圖心的領袖。但他留下孫臏,除了希望舉世英才皆為魏用之外,可曾預料到一山二虎,極可能出現人事紛爭?而且安內如若不順,攘外便不能成?
即使魏惠王胸有成竹,孫臏與龐涓的鬩牆仍快得出他意料之外。他措手不及,魚與熊掌不復可兼,犧牲了孫臏,百年大計備受影響。
在這場短短的遇合中,菜鳥孫臏「不小心」威脅到龐涓的地盤,斷腿而去。
然而,時代是個大擂台,孫、龐既然斷義,遲早對決。屆時受傷的可不只是雙雄,鐵定包括整個魏國的軍民在內。
英明老闆變昏君
今天的管理者,最怕人事出包。人事擺不平,競爭力必大減。一個有趣的現象:專業相同的、出身類似的、智商接近的人,本以為會更懂得彼此疼惜、欣賞對方,不料反而禁不起挑撥,動不動就捉對廝殺(而且更知道如何擊倒對方);就彷彿山丘上的兩隻大老虎,用不著獵人舉槍,就自己打出了高下。這種現象在低學歷者有之,在高學歷與高智商者亦層出不窮。明爭暗鬥還振振有詞;你推我踢,都是「為了公司好」。
既然都是為了公司好,方向都是正前方,為何不能「群策群力、相忍為公」,反而兵刃相接,暗箭四起呢?一群大象如果真的都朝同一方向行進,怎麼會有機會將長牙交纏在一起,還弄得你死我活?
不確定感是人類致命的天敵。人若感到權力或「地盤」受威脅,害怕自己受到傷害,就會想要自衛。這種自衛的念頭倘若經過不健康的投射,就成為一種對領導人與同儕的反感:
「那孫臏定是靠著巴結師尊、才多學了幾個撇步,他不走正途!」
「他那套玩意適不適合我們還屬未知,憑什麼吾王就對他如此器重?」
「對魏軍,他有我了解嗎?成功一次算什麼?有本事每次都成功讓我看看!」
「有了新人忘了舊人,吾王定是瞎了眼!」
「可惡的傢伙以退為進,包藏禍心,必會對我不利……」
無限上綱的演繹,本來「英明」的魏王變成了易受矇混、毫無抵抗力的「昏君」,威脅到自己位置與地盤的孫臏成了道德與實力俱菜的痞子,加上一堆「真正關心魏國」的親友私下「善意的提醒」,導致煮豆燃萁備削邦國實力,暗箭亂竄大快好事者之聽聞!
高手間的平衡考驗領導人的智慧
魏惠王留住孫臏原是希望魏國的實力加分,卻不意引發了首席愛將龐涓的不安與疑忌。這股耽疑轉化成極大的破壞力,撥亂了魏惠王的如意算盤。不待魏惠王發揮「安孫撫龐」的功力(假使他有此功力),事情已經演變到龐涓沈淪、孫臏成殘,合作破局。茲後孫龐鬥智鬥力鬥志,魏國更由本來的「孫龐攜手」受益人變成了「孫龐相鬥」受災戶。這一來一往,相差大矣!如果孫龐不曾鬩牆,如果魏王的危機處理高明,魏國必穩居中原龍頭,豈任嬴秦輕易得霸天下?
歷史證明:「高手之間的平衡」時時考驗領導人的智慧。高手不足,成不了大事。高手一多,就要有駕馭多頭馬車的本領。自古以來,駕馭多頭馬車或靠制度,或靠態度,或靠本事,或靠錢勢,或綜合採行……領導人的功力彰顯於有形無形的績效裡。唯幾讀史書,魏惠王與孫臏、龐涓的這場「攜手」仍舊短暫得令人太息。
大型京劇史詩《孫臏與龐涓》首演於十一年多前的台北國家戲劇院。劇中孫臏從被害到獲勝,「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將計就計」、「金蟬脫殼」、「出奇制勝」、「以逸待勞」、「奪氣挫心」,歷經波濤洶湧,受盡情仇交煎。此次重新整編,由演員至音樂至舞台大幅更動,已然成一齣新作。種種嘗試,只為提昇競爭力,與過去的自己賽跑。見證大時代,搬演英雄略,且當酒後茶餘,偶聞以史為鏡。
文字|辜懷群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