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標榜劇場演出與經典劇作對話,邀請來自波蘭、日本、加拿大與台灣本地的五個劇團,分別展開一對一的「肉搏戰」。
演出團體與時間:3月25~27日 波蘭山羊之歌劇團《悲歌錄》
4月1~4日 台南人劇團《終局》
4月9~11日 日本Ku Na'uka劇團《天守物語》
4月15~17日 英國拜柏劇團《玩偶之家》
4月29日~5月2日 河左岸劇團《燃燒的地圖》
5月6~9日 加拿大UbU劇團《群盲》
演出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卡司與內容:山羊之歌劇團演出改編蘇美史詩的《悲歌錄》;Ku Na'uka劇團演出泉鏡花作品《天守物語》;英國拜柏劇團演出易卜生名作《玩偶之家》;加拿大UbU劇團演出梅特林克的《群盲》、台灣台南人劇團演出貝克特的《終局》;台灣「河左岸」劇團演出安部公房的《燃燒的地圖》。
確定指數:★★★★★
劇場編導鴻鴻曾於近期出版的台灣當代劇作集中表示:「劇場脫文學之鉤,向視聽藝術靠攏,已成無可迴避的事實。」在日趨綜藝化的總體劇場風格影響下,前台灣大學戲劇系主任胡耀恆卻仍語重心長地強調,不論如何挪用、拼貼,「但一國有一國的文化,有一國的思想與感情,遲早必須由自己的人,用自己的文字,創造出自己的作品。」足見戲劇文本累積的重要性。
山羊之歌劇團花兩年蒐集悲歌題材
標榜劇場演出與經典劇作對話的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首先登場的是創立於一九九七年、來自波蘭的山羊之歌劇團。該團導演、藝術總監兼創辦人之一的葛者哥哲.伯拉(Grzegorz Bral),深受當代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的影響,強調演員表演的肢體能量,運用歌唱、舞蹈、詩歌、律動、姿勢與朗誦等不同方法來發聲。
山羊之歌劇團帶來以蘇美史詩鉅著「吉爾迦美什史詩」為故事主軸的《悲歌錄》,首演於二○○一年。此前,劇團歷時兩年進行田野調查,尤其蒐集了古希臘戲劇發源地Epiros地區的悲歌題材。透過吟詠、舞蹈與肢體動作,抒發命運之無常、死亡之無可避免,以及人類面對這一切時的無奈。
以台語詩劇呈現的台南人劇團
接著代表台灣上場的台南人劇團,近年來致力發展「聲體譜」的表演形式,來展現戲劇語言文字的音樂性。此次演出荒謬劇場大師貝克特的《終局》Endgame,台南人劇團除了融合英國愛斯特大學戲劇系教授Phillip B. Zarrilli以印度武術冥想傳授的演員訓練之外,仍繼續邀請台灣說唱藝術工作室團長周定邦擔任台語翻譯,以台語詩劇的方式呈現。
來自日本的Ku Na’uka劇團由導演宮城聰於一九九○年創立。Ku Na’uka原為俄文,意思是「朝向科學」。宮城聰自一九八○年起,便從東方身體律動的原理,發展獨特的演員訓練方式,並以「兩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的方式演出;一位敘述故事情節,另一位按照情節在舞台上呈現,兩個演員將隱匿的充沛精力,創造出真實背後之活力。一九九六年開始,宮城聰大膽改編日本古典文學作品,運用日本傳統戲劇形式──如文樂(Bunraku)偶戲、歌舞伎(Kabuki)與能劇(Noh),結合現代劇場技術演出,其中《天守物語》曾多次應邀巡迴日本、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地。
去年九月曾來台參演「英國劇場藝術節」的蘇格蘭拜柏(Theatre Babel)劇團,承襲莎劇以降注重演員說白的風格,以改編名家作品之創作為特色;如莎士比亞、莫里哀、果戈里,及此次即將來台的易卜生作品。《玩偶之家》是挪威劇作家易卜生於一八七九年完成的劇作,當年作品問世後,立即引起社會的騷動不安,而女主角娜拉亦成為現代女性主義濫觴的代表人物。
河左岸劇團重現內斂劇場美學
第二個代表台灣上場的是資深小劇場團體河左岸劇團,編導黎煥雄將在時隔十六年後,再度詮釋日本文學家安部公房小說《燃燒的地圖》。故事敘述一位偵探受委託尋找某婦人失蹤六個月的丈夫,卻在尋找過程中,發現自己也是另一個失蹤者,而這樁奇怪的失蹤案件,竟成了難解的懸案與謀殺?黎煥雄繼去年走紅的《幾米 地下鐵──一個音樂旅程》後,轉而回到河左岸的劇場風格,呈現低抑內斂的劇場美學。
來自加拿大的UbU劇團所呈現的《群盲》,堪稱為多媒體劇場表演,全長僅四十五分鐘。一片漆黑的舞台上,半空中漂浮著十二座頭像,有瘋子,也有聾人,而頭顱與頭顱間還會進行對話。該劇於二○○二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演出之後,引起如潮的反應與討論,創意嶄新而風格奇異,詭譎的氛圍,震撼人心。
(本刊編輯 傅裕惠)
相關網站
台南人劇團 http://www.tainanjen.org.tw/
Ku Na’uka劇團 http://www.kunauka.or.jp/
拜柏劇團 http://theatrebabel.co.uk
UbU劇團 www.theatreubu.ca
延伸閱讀
本刊第107期,陳惠文,〈豎然攀爬直上背脊的歌聲─記波蘭「羊之歌」劇團工作坊〉,2001年11月,p.58
本刊第128期,許玉玫,〈內在覺察,讓身體開光─菲力普.薩睿立(Philip Zarrilli)在台工作坊〉, 2003年8月,p.18
本刊第128期,許玉玫,〈菲力普.薩睿立小檔案〉,2003年8月,p.20
本刊第130期,許玉玫,〈身心合一、冷靜自持─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在台工作坊後記〉,2003年10月,p.62
本刊第131期,呂健忠,〈暴力的輪迴,城市的悲劇─評蘇格蘭拜柏劇團《底比斯城》〉,2003年11月,p.65
口碑檔案
一直偏愛碧娜.鮑許的導演黎煥雄,將舞蹈、手語、腳踏車等元素華麗地呈現著,肢體與速度形成相當詩意化的場面調度。
──康文玲評河左岸劇團《彎曲海岸長著一個綠橡樹…》,本刊第123期
近年來罕見優秀的英語希臘劇場演出!
──《泰晤士週日報》評蘇格蘭拜柏劇團作品《米蒂亞》
整體而言,台南人的《安蒂岡妮》…其所展現的中西跨文化劇場風貌,以及運用台灣表演文化元素作為對於古典希臘戲劇的詮釋與想像,無疑地,是近年來台灣劇場少見的。
──王友輝評《安蒂岡妮》, 本刊第109期
關於劇作家
山謬.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
代表作:《等待果陀》、《快樂天》、《克拉普的最後錄音帶》等
風格:其作品不僅開創現代戲劇內容與形式的新面向,同時也赤裸裸地傳達出人類生存的荒謬實相。
重要性:一九六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代荒謬劇場代表人物。
泉鏡花(1873-1939)
代表作:《天守物語》、《夜叉池》與《海神別莊》等
風格:以莊嚴的美感塑造筆下妖魔,深具希臘戲劇特色
重要性:當時日本社會自然主義抬頭,計有三百多篇小說與戲曲創作,為古典幻想文體的代表人物。
易卜生(Ibsen,1828-1906)
代表作:《群鬼》、《人民公敵》、《野鴨》、《海達.蓋伯樂》與《皮爾金》等。
風格:早期作品充滿詩意,偏向浪漫色彩;直至中期,轉為寫實主義,探討社會問題;後期,探討精神層面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重要性:改變了當時主流的歐洲戲劇文學,被稱為「現代戲劇之父」。
安部公房(1924-1993)
代表作:劇本《幽靈在此》、《朋友》;小說《砂丘之女》、《他人的臉》與《燃燒的地圖》
風格:科幻奇異的存在主義風格
重要性:日本二次戰後前衛文學代表,素有日本卡夫卡之稱
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
代表作:《盲人》、《佩利亞與梅莉桑》與《青鳥》等
風格:早期作品悲觀頹喪,爾後重視人生奧祕、思索生命價值,頗具哲學與神祕色彩。
重要性:象徵主義戲劇先驅的比利時作家,一九一一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整理╱傅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