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人劇團
-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
呂毅新 用表演替下一代、替台南留下些什麼
作為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呂毅新從成長環境、接觸表演藝術,再到創立劇團,都跟府城脫不了干係。二度赴美求學返台後,她回到家鄉成立「影響.新劇場」,並從2015年開始與台南市文化局合作「十六歲小劇場少年扮戲計畫」(於2019年更名為「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一晃眼已過了10個年頭;而今(2024)年適逢台南400活動,影響.新劇場也與台南人劇團攜手推出《內海城電波》,在劇場裡帶著觀眾穿梭時空,認識以台南為基底所架空出的內海城風華。 校外輔修戲劇,兩次赴美求學 是到比較大之後,呂毅新才知道自己的成長過程跟同儕並不相同。 父母皆是學者,來往結交的多半是文學、藝術、劇場或電影界的朋友,從小她就跟著雙親看電影、跑劇院,還會請假去台北看雲門舞集演出,「我是在家裡知道美麗島事件的,因為有人跑來告訴爸媽,他當時親眼所見所聞,我以為別人也是這樣,後來才意識到那是因為我爸媽他們很早就在做很不一般的事。」因為如此,電影或表演藝術對呂毅新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早已是她生活裡的一部分。 大學念成大中文系,她笑說自己其實有輔修「手語社」跟「戲劇系」,那時她開始在小劇場出沒,畢業後在華燈藝術中心當企劃,「常常要跑台北看戲,我乾脆把鴻鴻、黎煥雄的作品請到台南。」呂毅新所說的輔修,不只是發生在校內,透過投入南部劇場界的實務工作,她盡情接觸從小就熟悉的劇場。 但這對她來說還是不夠,在網路還沒面世的時代,她把圖書館裡與表演藝術相關的書都翻遍,也思考當時劇場在他人眼中的景況,「常有人說搞劇場很自溺,總是困在自己的象牙塔裡,跟劇場外的世界很脫節。」她不認同戲劇和社會界線應如此分明,自己寫作和做戲對象也包含不同族群。在劇場工作3年後,帶著精進的渴望,她決定負笈美國,繼續攻讀戲劇碩士。 那是呂毅新首次赴美求學,在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念戲劇的時期,她因老師之故而有機會跟知名的「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創始者、巴西劇場大師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學習;「很多時候我們會區分這一塊是教育界來做、這一塊是社運圈的人做、這一塊是戲劇界的範圍,但波瓦的劇場實踐,讓這些事情產生了變化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創作者
蔡柏璋 生命裡的課題,都源於劇場
《Reality No-Show》,是蔡柏璋「回到」劇場之作? 聽到這個問題的蔡柏璋露出不置可否的神情。與這個問題連動的是「告別」之作台南人劇團在2017年推出的30周年作品《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後簡稱《天書》);不過,他說:「那個時候我從來沒有想說要告別。」 當時的他早就規劃好、並獲得獎助計畫,在完成《天書》和雲門2《春鬥2018》後,就要去國外駐村到2019年;不過他也明白新聞、行銷下標所需的聳動,就沒多說什麼。或許是告別之作的推波助瀾,《天書》招致的批評遠超乎作品本身,甚至夾帶了針對蔡柏璋的人身攻擊,成為生命裡很大的創傷。 他說:「這個創傷現在回想都會覺得太小家子氣了,可是那時候還真的走不出來。我真心覺得全世界的人都背叛我。我知道戲有好看跟難看,即使是覺得難看的東西,我好像也不需要這樣被人踐踏。」接著說:「最關鍵的想法是,來罵我的、來攻擊我的這些人,因為是匿名,所以是用小的群眾去『借代』大的群眾面貌,現在想想是很不公平的,可是當你很脆弱的時候偏偏就會這麼想;甚至是,如果你是這樣子看我的作品,那我可能再也不需要去認真看待過去人家對我的讚美或稱讚,一樣都是虛無的。」 說不上是告別,但蔡柏璋真的去休息了。 2018年之後的他,與台灣、與劇場拉開了距離。現在想想,反而是珍惜COVID-19疫情前那段可以自由旅行的時光,「走了兩年才離開這個陰霾,可是現在回頭看,會覺得好感謝。」他用「幸運」描述了當時做完作品的一塌糊塗。 以真相作為主題的《Reality No-Show》,確實來自於當時經驗,也同時告訴蔡柏璋劇場,對他的重要性,關於自卑卻也自信、堅強卻也脆弱的自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7
演出檔期拉長、重演、重製,是否能再次引爆市場?
在COVID-19疫情趨緩後的台灣表演藝術生態,「演出過量」成為屢次出現的關鍵詞。背後原因包含疫情延後與取消的節目重新推出、台灣各類場館的陸續到位、創作能量爆發等;而「過量」的加成,更在於觀眾人數遠遠不及劇場演出數量的成長,再加上疫情後的購票、觀演習慣改變,造成票房未見起色。 在近乎爆量的演出中,同一場地多場次演出與重演、重製,占有2023年表演藝術市場的一定席次。值得思考的是,這類製作模式能否順應觀眾愈來愈依靠口碑的購票習慣?重演與重製能否增加製作的永續性,甚至降低、或是分攤製作成本?同時,過往補助機制的「潛規則」往往投注於新作,也逐漸有提倡重製等可能,會否也鼓勵創作團隊將舊作搬上舞台? 積蓄能量,拉長製作週期 重演、或重製,可粗分成兩種模式:一是在同一巡演年度內,另一則是跨到不同年份,甚至是數十年之後的重製。無論何者,也都會有編制規劃、內容調整、場地差異等變動因素。 以2023年來說,秀琴歌劇團《鳳凰變》、唐美雲歌仔戲團《臥龍:永遠的彼日》、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八凡人歌》、躍演《勸世三姊妹》、全民大劇團《海角七號》造夢者、音樂劇《熱帶天使》等作在台灣各地演出,可被視為同一巡演年度。這大抵區隔出劇團差異,能有巡演場次的製作多半是大型團隊、商業劇團,一部分牽涉到團隊的營運能力與規劃,一部分是這類製作有成本分擔考量。其中,《熱帶天使》、《勸世三姊妹》都在巡演過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內容調整;而《鳳凰變》、《臥龍:永遠的彼日》也因演員身體因素有所差異。 不過,跨年份的重演、重製舊作在2023年占有一定比例,且是不同製作規模。大型製作部分有雲門舞集《薪傳》、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小太陽》音樂劇場、明華園戲劇總團《散戲》、國光劇團《狐仙》、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喜脈風雲》等,中小型製作則有唱歌集音樂劇場《今晚,我想來點》、盜火劇團「懸疑三部曲」、三缺一劇團《國姓爺之夢》與《蚵仔夜行軍》親子版、壞鞋子舞蹈劇場《吃土》、何曉玫MeimageDance《默島新樂園》、阮劇團《熱天酣眠》、烏犬劇場《麻嗨猴》、不貳偶劇《道成》等。 在補助機制多鼓勵新作的思維下,劇團於該年度未提出新作是比較特別的現象。但在2023年,國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崔台鎬 勇於挑戰類型 成為最具存在感的劇場角色
曾被譽為「極具存在感的綠葉」的崔台鎬,原因是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註)不過,他在近年的劇場演出中愈來愈展現出他的不可取代從小劇場到大劇院,從實驗性到商業性,在挑戰不同表演類型的同時,穩定輸出表演能量,且形塑出截然不同的角色形象;躍升主角的同時,早已體現自身作為演員的價值,成為多位導演、劇團的御用演員,諸如人力飛行劇團、台南人劇團等。除演員之外,崔台鎬也維持創作能量,導演、文本發展、表演指導等都讓他在台灣劇場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期待他持續開發自身,繼續成為最具存在感的「劇場角色」。 注目焦點一: 崔台鎬可以說是台灣近年最活躍的劇場演員之一。不只是從綠葉躍升成多部作品的主角,與不同導演、編劇、演員合作下,開發更多元的角色詮釋;更重要的是有諸多粉絲追逐他的劇場作品,引導觀眾能夠進入不同的劇場類型,感受到相異的劇場能量。2021年的《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獲得第20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可視為里程碑後,更在2022年挑戰《仲夏夜汁夢》,擄獲不少粉絲,而2023年的崔台鎬則在《鯨之嶋》、《泰特斯》、《Reality No-Show》等作中表現亮眼,體現他能駕馭不同規格劇場的能力。 注目焦點二: 2023年的崔台鎬,更展現他在表演類型的多元性。除近年多所挑戰的音樂劇外,《鯨之嶋》在音樂、操偶、面具等方面的運用,更憑藉崔台鎬的駕馭技巧,能夠在複雜的元素裡穩定推動自己的表演魅力;在導演李銘宸與多位演員共同發展的《百葉》中,崔台鎬轉譯出自己的身體能量,產生與其他劇場作品截然不同的演員型態。他對於自身的積極開發與勇於挑戰,可預期他作為演員的未來可能。 注目焦點三: 當我們以「演員」認識崔台鎬的同時,他其實早已不被這個身分所限。除過去早已穩定輸出創作能量,擔任不同作品的編導、排練指導等,2023年的崔台鎬仍在大量的表演作品裡,不停歇這樣的創作角色,包含《小王子》音樂劇的執行導演、北藝大《海鷗》的表演指導等,他在2024年也預計會持續維持
-
台南人劇團《Reality No-Show》 思辨與探究社群真假虛實
劇場編導演蔡柏璋睽違台灣劇場六年後的最新力作《Reality No-Show》,聚焦於「真相╱謊言」,上週末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首演後,好評延燒。
-
2023兩廳院藝術出走《寶島曼波Formosa》 全台四縣市免費獻演
邁入第九年的「兩廳院藝術出走」與長期支持公益的跨國企業攜手合作,即將於10月21日至11月11日展開全國巡演,一路在花蓮、台南安定、台中豐原及屏東九如等地免費呈獻原創音樂劇《寶島曼波Formosa》。今年與台南人劇團共同推出新作,力邀女星方文琳、方宥心、張仰瑄領銜主演,以工地秀為概念打造一場充滿台味的音樂劇體驗,歡迎民眾相招來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定根、漂流,或一株可能遷移的樹?!
近年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下,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成為顯學趨勢,對應台灣現代劇場生態的發展歷程,亦曾有相似的標幟。然而,隨著藝文環境的日新月異,所謂的地方性劇團經營策略或立案模式出現了多樣的面貌,包括表演藝術個人工作者的自由流動度,時至今日,返鄉或出走、駐地或移動,於近30年來劇團生態中的「地方性」指標,早有各種不同的位移可能,已經不再是二元對立的單一選擇題。 從在地生根開始 首先必須指出,從上世紀迄今,城鄉發展失衡仍然是官方文化資源補助政策必須面對的議題。於是,1990年代的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曾經相繼提出「社區劇團活動推展計畫」(19911993)、「社區營造總體計畫」(1994),確實成為1980年代以台北為主要場域的小劇場運動之外,影響全國各地萌發劇運的重要力量之一,促成了若干存活至今的表演團體。諸如高雄的南風劇團、台東的台東公教劇團(後改名為台東劇團)、台南的華燈劇團,都受惠於這系列公部門資源挹注而踏穩成立初期的腳步,然後,帶著所謂「社區劇團」的身分,以在地文史取向的創作主題穩健茁壯,爾後努力走向現代劇場藝術的品牌定位。 上述中的「華燈劇團」,源起於當時天主教神父紀寒竹以影像藝術專長成立「華燈藝術中心」,舉辦當時地方稀少的藝文活動,滋養了在地青年學子心靈,並不斷組成各種藝文社團,後來看到台北小劇場運動蓬勃新興,派員前往蘭陵劇團研習,1987年籌組成立劇團,吸引有興趣的年輕人聚集,其中包括今天仍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許瑞芳、李維睦、邱書峰、蔡明毅(蔡阿炮)、謝汶錡(阿嬌)等人。因為受到紀神父和藝術中心空間的支持下,劇團開始邀請卓明、劉克華等台北劇場師資南下授課、導戲,大有從玩票性質走向專業的意味。 接著,1992年獲文建會社區劇場計畫補助,大幅穩定成長,強調在地台南人一起做劇場,以風土故事為創作題材的台語演出為走向,至1997年正式改名為「台南.人劇團」(現通稱為「台南人劇團」),一直都是在地生根的鮮明形象。也因此,至2012年初,由於劇團成立了台北辦公室,引發了各方高度熱烈關切「台南人劇團不在/不再台南了!?」事實上,時隔10年後的今日回看這個話題,回歸個別劇團的層面而言,應屬2000年後因應創作核心成員和相關表演製作成員組成地緣背景變
-
焦點專題 Focus
告別庚子年 與表演一起甩開陰霾
在這變化迭起、災厄連連的一年,讓人特別感到與「世界末日」是如此地接近,人們透過封鎖與隔離,暫時守住生與死、陰性與陽性的距離,如常,成了奢望。在台灣的我們幸運地走進世界少有的「後疫情時代」,表演可以繼續,在這個美好的泡泡裡,讓我們走進劇場,透過跨年演出,送走災厄、沉澱反思,也把手同歡,迎接並期盼未來的平安
-
戲劇
古調舊情,傳唱現代
大多時候,歌曲調性並未刻意哀傷,而是顯得恬淡自然;藝師們的彈唱並沒有多餘的裝飾或高超的技巧,嗓音渾厚且純粹,散發出一股平實且堅毅的日常感,在在強化了劇中的、這群人的也是時代的生活感,彷彿訴說著在這半島上每人的常態,泰然中帶有滄桑。因此,當傷感時刻一出現,表面上情緒隔了一層,卻讓感嘆走得更加深入人心。
-
戲劇
以情感泉湧,包裝冷漠之心的人們
鬼影不只出現在三人各自的房間/故事,編劇蔡志擎在許多層面不斷重複「鬼」的意象,意圖表現人被看不見的事物撼動自身處境的狀態。然而,作為導演的蔡志擎,在詮釋上反而過於保守。他與設計群並未抓住不斷重現的「鬼」,以劇場語言重新表達。所有不可見,最後僅透過文字與語言暗示,而寫實基調的詮釋,則削弱了劇本所欲表現的議題。
-
戲劇 趁著重聚時刻 思索人生選擇權 這一頓《年夜飯》
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座標
家人的重聚時刻,往往是重新審視個人與家庭之間的各種愛恨情仇的關鍵場景,如西方作品中常以聖誕節重聚來鋪陳,在東方就是春節的「年夜飯」了。編導蔡志擎將自已獲得第十八屆臺大文學獎佳作的劇本《年夜飯》在過年前搬上舞台,藉著幾樣固定的年菜,點出個體與群體的關係、描繪傳承打造的固定框架,也希望讓觀眾看到,在舊有的價值觀下,人還是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座標。
-
戲劇
故事的可能與不可能
我們往往會寄望這類型的媒合創作,在一個作品裡就能摸索出這個地方的樣貌與過往只是,期待這種復原或創造,往往是在劇場所創造的故事裡最可能也最不可能的。也就是說,縱然《半島》做足田調、轉譯情感、保留傳統,既無法也不可代表這個地方的完整。 其實,這個「不完整」才是我們離開故事後,願意繼續駐留的地方。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透過歌聲,讓夢想行動吧!
《tick,tick...BOOM!》原是早逝作曲家強納森.拉森在《吉屋出租》之前的自傳式獨角音樂劇,後由大衛.奧本改編為三人版本,這次的台美合作版中,即將接下挑戰的是劉廷芳、倪安東與美國演員Matthew Bauman。他們將以聲音與表演營造多重場景的流動與轉換,讓整齣戲在繁複中依然俐落乾淨,並且啟動音樂與聲音的力量跨越文化甚至語言,在幾世代後繼續喚醒沉睡的人們。
-
企畫特輯 Special
繞梁歌聲亦步亦趨 經典新編多采多姿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二○一九年「新北市音樂劇節」,即將自九月廿七日至明年一月五日輪番上演,邀請國內劇團包括「台南人劇團」、「躍演劇團」、「愛樂劇工廠」及「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推出超過廿五場次的音樂劇演出,其中有新編創作、國際共製也有舊戲重演,題材包羅萬象,即將帶給喜好音樂劇的觀眾豐富多元的音樂劇體驗。
-
戲劇
劇場裡的魔幻日常與瑰麗地方
《海江湧》確實在劇場裡打開台江與台江文化中心這兩個空間的對應關係,也讓這個真實的地方,在人文歷史的經驗傳衍與知識陳列、劇場編創的魔幻再現與虛實代言間,成為一則又一則「故事」,被在場者述說也被傾聽。甚至,也讓台江不只是一個空間、一個地方,因劇場的媒介與傳達,替存在於此的所有人(不只是台江人)找尋土地與自我的意義。
-
戲劇
等待落幕的愛情 永不停演的悲劇
即使劇情單薄,通篇以情緒為出發,卻在此劇情性低限的框架中,聚焦於愛情、語言以及人類主體意識的解構,並以更宏觀的角度,將情侶關係提升至兩人關係、權力政治、存在主義、陰陽哲思、後設戲局的向度來探討,豐富了劇作格局,也加深了辯證層次。
-
戲劇
存在顯露於語言銷毀之後
對觀眾而言,兩個小時左右的篇幅並沒有真正回到虛無,相反地,而是因為所有語言都被銷毀,而讓背後存在的意義與可能性,變得透風而清楚。在這「零」的空間裡而非男方以語言所建立起的「一」,觀眾更加了解,是什麼曾存在於兩個人之間。因為一切建立起的都被毀滅,語言試圖為一切做出明確隔間的簾幕,被撕扯下來、丟棄一旁;所以,那些原本無法被填進語言的圖表中,被排除、掩蔽的意義們,便自暗處重新顯露出來。
-
新銳藝評 Review
擠與不擠的空間
在遇見彼此前,劇中角色們被過去的一切推到了現在,眩暈地問著:是怎麼一回事?但藉著重述、聆聽故事,顛簸、破碎的關係得到某種圓滿的可能。整齣劇像是續寫著未完,幫過去覓得現在。在有點擠又不太擠的車內,司機乘客共同療癒,但也讓人不禁想問:所謂完滿,難道不也是一聲「啊,事過境遷,也就只能這樣了吧」的輕吁。
-
戲劇 《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計程車─於是改搭Uber》
最親密的陌生人 密閉空間裡的四城故事
台南人劇團導演廖若涵從搭乘計程車與司機聊天的豐富經驗出發,與編劇王健任以集體編創形式,發展出新作《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計程車於是改搭Uber》,將述說發生在台北市、雅加達、胡志明市和新加坡的四段計程車故事。而在劇場中如何讓故事完滿串接,敘事視角從一輛車,跳上另一輛車,讓故事在路上流轉徘徊,是此次製作的最大挑戰。
-
戲劇 爵士音樂劇《第十二夜》
打造莎翁音樂劇品牌 用歌解決一切事情
台南人劇團製作,呂柏伸導演、柯智豪作曲、趙啟運作詞,改編原著的《第十二夜》爵士音樂劇,將演出背景設定在三、四○年代的上海灘百樂門,以爵士樂為基底,呈現陷入愛河時,眾人的貪、嗔、癡、慢、疑,以現場樂隊搭配唱演俱佳的一票優秀演員,說學逗唱演出每位戀人「當局者迷」的痴狂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