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新娘》,展現百年前一個女子多彩豐富的愛情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作曲家馬勒的妻子阿爾瑪,是如何「橫跨」音樂、建築、繪畫與文學。
上個月在台北的紅樓劇場,我們看見了一百年前,劇作家契訶夫深情款款的情書。在他生命中的最後,與演員妻子點滴動人的書信往來,讓我們看見比他的劇本更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
不過,百年前的愛情故事不只這一種。我們現在就把場景轉移到上個世紀初風起雲湧的維也納,讓表演藝術圖書館裡的這部片《風中的新娘》,展現百年前一個女子多彩豐富的愛情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作曲家馬勒(1860-1911)的妻子阿爾瑪(Alma,1879-1964),是如何「橫跨」音樂、建築、繪畫與文學。電影本身並無任何特色,只是平鋪直敘出阿爾瑪的感情世界,劇本也稀鬆平常,但由於故事裡的人物可都大有來頭,提供了我們橫向閱讀歷史的另一種觀點。
畫像中那逐愛的女人
片名《風中的新娘》Bride of the wind來自於一幅畫的名稱,是表現主義畫家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1886-1980)的作品,由文森‧培瑞茲飾演,小阿爾瑪七歲,一九一二年馬勒去世一年後,便瘋狂地愛上阿爾瑪,畫下這幅名作。一年後阿爾瑪偷偷墮胎,拿掉他們的孩子,柯克西卡失望地加入俄國遠征軍,在戰場受重傷;一年後回來,阿爾瑪又大肚子了,懷的卻是建築大師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的孩子。葛羅培斯於一九一九年創辦包浩斯學校,是包浩斯最主要的人物,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就是他的得意門生。
《風中的新娘》一開始是就是阿爾瑪與名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的對手戲。阿爾瑪的父親是奧地利皇室畫家兼男中音,是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文化名流,當時克林姆在維也納已是分離派的領袖代表,在上流社會的沙龍中也非常活躍。透過一次餐宴,阿爾瑪認識了大她十九歲的馬勒,阿爾瑪立刻將她的情人同時也是她的鋼琴老師Alexander von Zemlinsky(1871 – 1942)踢到一旁。被踢開後的Zemlinsky,不久後便擔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指揮,成功演出史特勞斯的《莎樂美》。
若我們對照到英國導演肯羅素拍的《馬勒傳》,可以看到馬勒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因與阿爾瑪的感情,激盪出他強烈的音樂風格;第六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就是阿爾瑪的音樂肖像,而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被阿爾瑪批評太多外國元素,意外地成了他們定情的媒介。
追求者無數的現代主義之母
馬勒在婚後,不准太太繼續作曲,連佛洛伊德都來勸說馬勒給阿爾瑪多一點兒作曲空間。後來阿爾瑪不甘於只做音樂家的妻子,當馬勒忙於工作時,阿爾瑪開始和小她四歲的葛羅培斯交往,他們的情書陰錯陽差地到了馬勒手中。這段痛苦猜疑的插曲在馬勒第八號交響曲被表現出來,馬勒根據歌德《浮士德》,以歌頌永恆女性為主題,寫下這首編制龐大的交響曲。
阿爾瑪的好朋友阿班‧貝爾格(Alban Berg),在完成無調性歌劇的代表作《伍采克》Wozzeck時,也題獻給她。在《風中的新娘》的片尾,還額外加贈阿爾瑪作曲的音樂,詮釋了她與馬勒間的感情。
一九一八年阿爾瑪又懷孕了,但第二任老公葛羅培斯卻宣稱孩子不是他的,而是她在前一年認識、小她十一歲的詩人Franz Werfel(1890-1945),她唯一的男孩早產卻不幸在一歲時夭折。在歷經十年的追求後,阿爾瑪終於在一九二九年、她五十歲時答應嫁給Werfel。
這個世紀傳奇女子,活了八十五歲,追求者無數。如果說她是她眾多情人與丈夫的繆思女神,那稱阿爾瑪為現代主義之母,絕對當之無愧。
相關網站
http://www.alma-mahler.at/
表演藝術圖書館館藏
影像資料
Dv00468 DVD,《風中的新娘》Bride of the wind
Dv00082 DVD,Mahler, Gustav─To live, I will die
L000192 LD,《馬勒傳》Mahler 肯羅素導演
書籍
W003674 Alma Mahler─The art of being loved
W004919 Gustav Mahler─memories and letters 阿爾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