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首演的《環鏡》UMWELT,舞台上放置了三層不重疊,二十餘面像門一般的鏡面裝置。九名共同發展創作的舞者,在不斷被強風吹動搖晃的鏡面之間遊走。分明就是取材自日常生活的眾生相,卻因為舞台裝置和現場聲響所轉化出來的空間,而變得戲劇化而且充滿想像。
PROGRAM 法國瑪姬.瑪漢舞團《環鏡》UMWELT
TIME 9.23〜24 7:30 pm
9.25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都說現代舞之母是來自美國的鄧肯,說因為她脫掉了舞鞋,用赤足解放了芭蕾舞三百年所建立的束縛。
然後,瑪莎.葛蘭姆用現代舞說希臘悲劇和經典故事,威力一直至一九六○年代,現代和後現代的編舞家們,才開始有意識的揚棄舞蹈的敘事風格。
一六六一年就創立了世界第一所芭蕾舞學校的法國,一九七四年才在同樣的地方(今天的巴黎歌劇院。就是音樂劇《歌劇魅影》故事發生的所在地),建立了「劇場研究中心」,開始正式引進現代舞的觀念與技巧。重視傳統、文本、經典的法國人不出手則矣,一出手就將舞蹈當中的空間、動作和服裝等元素,也跟著進行根本性的轉化。
最關鍵的相遇,是發現了貝克特作品的美好
美國現代舞體系非常強調「身體線條的被看見」,歐洲舞蹈劇場的創作卻經常讓舞者穿著日常衣著,舞台上出現的是被轉化後的「生活中的身體」。曾經來台演出的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來自前南斯拉夫,在匈牙利接受美術教育,後來落腳於「法國國立奧瑞安舞蹈劇場」的喬瑟夫˙納許都是,三度來台的瑪姬˙瑪漢更是如此。
出生於西班牙,一九五○年代開始在巴黎學習的瑪漢,曾經是職業芭蕾舞者。後來因為覺得精準的芭蕾動作背後,似乎缺少點靈魂的真實,而自立門戶編起現代舞。她在舞團的自述裡面,用「相遇」(encounter)來描述她的學習過程,年輕時代和戲劇學生相遇、和年輕編舞家相遇、和音樂家男朋友相遇、和大師莫里斯.貝嘉相遇,然後她說,最關鍵的相遇,是一九八一年發現了貝克特作品的美好——生存是百無聊賴的,是「人」給了生存以意義和光采。
瑪漢以貝克特作品為靈感而創作的May B,讓舞者全身塗白並著灰白色服裝,展現出人生旅程裡的各種樣貌。這個瑪姬.瑪漢舞團第一個訪問台灣的經典作品,去年才在義大利慶祝演出第五百場。一九九八年參加「台北藝術節」的《哄動》Ram Dam,轉而以舞者現場所發出的聲音入舞,用人聲和彷彿直接取材自街頭的動作,豐富了觀眾的視覺和聽覺。
日常生活的眾生相,變得戲劇化且充滿想像
去年首演的《環鏡》UMWELT,舞台上放置了三層不重疊,二十餘面像門一般的鏡面裝置。九名共同發展創作的舞者,在不斷被強風吹動搖晃的鏡面之間遊走。我們好像看到了擁吻的情人、邊走邊穿衣服的上班族、盛裝的女子們、頭戴生日舞會誇張銀帽的男女、裹著北非情調外袍的男女…。衣服、石頭、食物、代表嬰兒的洋娃娃、手上的酒杯被甩到舞台前,一個小時到了,持續隆隆作響的電子音樂停止,燈暗,演出結束,藝術家走到鏡面前謝幕。
分明就是取材自日常生活的眾生相,卻因為舞台裝置和現場聲響所轉化出來的空間,而變得戲劇化而且充滿想像:「如果我的作品可以直接感動觀眾,留在觀眾的心理,那才是作品本身想要傳達的信念。」瑪姬.瑪漢曾經如是說。舞台上所出現過的上各色人物,都像你我一樣尋常。編舞家不加評論地如實讓舞者呈現「生活中的身體」,卻很可以讓觀眾回味再三——這樣的創作手法和結果,應該可以在「簡單」當中,讓台灣的創作者和觀眾都獲得某種程度的啟發。
如果說,鮑許每每長達三小時的舞蹈劇場作品,是歌劇式的連篇長詩。瑪姬.瑪漢以生活入舞的作品,就像是會讓人在讀完之後,感受到創作者所說的「故事」,還在餘音嬝繞的短篇小說。兩廳院快手快腳地將瑪漢去年的作品,拉來台灣進行亞洲地區的首演。現在,我們倒是可以在世界級當紅編舞家的作品裡,看看我們在美國式和德國式的舞蹈世界之外,會發現怎樣的新感動。
文字|李立亨 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法國當代舞蹈特色 批判的身體與身體的批判
文字|黃建宏 法國第八大學美學博士 現任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相對於二十世紀引領當代舞蹈發展的兩個流派─即一九二○年代開始的美國現代芭蕾和德國的抽象芭蕾和舞劇,甚至相較於比利時法蘭德斯發展出來的當代舞蹈,法國的當代舞蹈並沒有扮演著同等開創者的角色,但卻亦步亦趨地扣住這些創新與發展。
可是,法國當代舞蹈它所著重擔任的重要角色,首先就是以巴黎獨特的國際性提供共同的展示平台,接合各種舞蹈經驗進行轉化與試驗,另外,在這些試驗中,一直沒有中斷的是融合各種最新的藝術表達形式,亟望新形式的生成。
在 這兩種特性的影響下,一方面,吸收了許多國際上重要的編舞者在法國進行創作,許多重要的代表人物原本都不是法國籍;另一方面,則是在「試驗」的精神中發展 出一種批判的態度。於是,正是這些雖然緊扣,卻又存在著距離的發展,而使得法國當代舞蹈成為一種「思考的行動」:重於引發問題,而不是作品美學性的琢磨。
今 天,在舞劇形式與多媒體技術所推動的舞蹈「劇場化」,可以說是一個最為重要的課題,這個現象的發展同時伴隨著編舞者本身在藝術創作上的多元發展。因此,劇 場化使得法國舞蹈在近幾年的克雷戴伊舞蹈節以及亞維儂戲劇節,如火如荼地發生著各種「事件」或說「爭議」,新編舞者的嶄露頭角總是依隨著爭議性「話題」。 在這樣「試驗-爭議」的循環中,在一連串毫不間斷的議題中,開拓了舞蹈的視野,舞蹈跟裝置、錄像、書寫甚至哲學進行著更為複雜的交錯,在實驗中形成一種變 動中的作品形式,書寫著一種加速度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