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面埋伏》 傳統器樂搬演「楚漢爭霸」(十方樂集 提供)
音樂 融入戲劇和舞蹈,采風樂坊為國樂找新路

《十面埋伏》 傳統器樂搬演「楚漢爭霸」

《十面埋伏》將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化為十首樂曲,全場以兩座三呎六的大型太鼓為主軸,傳統樂器音響鋪陳戰況情境,現場除了琵琶保持是坐姿演奏外,其餘樂器全部站立演奏,甚至在演奏時需一邊跑跳一邊彈奏,以肢體表演敘述歷史故事,以器樂化身歷史人物。配合舞台、燈光、道具,讓觀眾重回公元前二○二年的戰爭場景。

《十面埋伏》將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化為十首樂曲,全場以兩座三呎六的大型太鼓為主軸,傳統樂器音響鋪陳戰況情境,現場除了琵琶保持是坐姿演奏外,其餘樂器全部站立演奏,甚至在演奏時需一邊跑跳一邊彈奏,以肢體表演敘述歷史故事,以器樂化身歷史人物。配合舞台、燈光、道具,讓觀眾重回公元前二○二年的戰爭場景。

PROGRAM  采風樂坊「十面埋伏

TIME     2005.12.18   2:30 pm

PLACE    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TIME     2005.12.31   2:30 pm

PLACE    中壢藝術館音樂廳

TIME     2006. 2.11   7:30 pm

PLACE    台中中山堂

TIME     2006. 2.19   7:30 pm

PLACE    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

TIME     2006. 3.10〜12   7:30 pm

              3.11  2:30 pm

PLACE    台北社教館城市舞台

INFO      02- 25024960

去年初,張藝謀電影《十面埋伏》在故宮首映,采風樂坊受邀擔綱開場演出,以八把琵琶及一個太鼓和兩個大鼓,外加四個小鈸等打擊樂器,營造澎湃氣勢。團長黃正銘將琵琶經典名曲《十面埋伏》改編成眾鼓出擊搭配琵琶的版本,效果之好出乎意料,震撼得連他自己也嚇到。

一個十分鐘的開幕式,讓黃正銘靈感泉湧,《十面埋伏》擴充為斥資九百萬,超過兩小時,融合音樂、戲劇和舞蹈的「傳統東方器樂劇場」。黃正銘說,為了這齣新作,他不惜抵押祖產,打破傳統演奏方式,向戲劇、舞蹈等領域取經,花了一年的時間,就是要讓傳統樂器再現生命力。

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化為十首樂曲

由於是樂界空前壯舉,《十面埋伏》製作過程幾經波折,黃正銘說,曾經考慮過女子十二樂坊模式,以爵士或搖滾之方式呈現,幾經思考,決定由傳統再出發。音樂部分,原想委由他人創作,最後卻自己放下碩士論文,扛下譜曲的工作。「製作初期找來年輕國樂好手,給予戲劇、舞蹈、肢體等訓練,但沒想到年輕人紛紛臨陣脫逃;首演前三個月,決定動用采風樂坊一、二、三團所有成員,外聘嗩吶以及專業擊鼓者總共二十七人,才穩住陣腳。而由於全場動用六面大小鼓,練習時鼓聲轟隆,不斷被投訴,排練場只得一路從采風自家、國小禮堂,換到華山藝文中心。」

《十面埋伏》將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化為十首樂曲,包含了〈序曲/蕭索〉、〈虞姬/懷春〉、〈情關/愛戀〉、〈鴻門宴/心機〉、〈士兵/四個夢〉、〈怒/雷火〉、〈劉邦/狡猾〉、〈項羽/衝動〉、〈戰場/十面埋伏〉、〈緣滅/烏江悲歌〉。全場以兩座三呎六的大型太鼓為主軸,傳統樂器音響鋪陳戰況情境,現場除了琵琶保持是坐姿演奏外,其餘樂器全部站立演奏,甚至在演奏時需一邊跑跳一邊彈奏,以肢體表演敘述歷史故事,以器樂化身歷史人物。舞台上時而由蕭吹出項羽的烏江悲歌,時而有手鼓舞蹈的藝妓場面、鈸小兵的激烈戰鬥,時而由中國打擊樂器奏出戰場上的刀光劍影,時而由嗩吶吹出劉邦的心機,配合舞台、燈光、道具,讓觀眾重回公元前二○二年的戰爭場景。

期待為國樂吸納更多年輕人口

今年十一月,《十面埋伏》在黃正銘的故鄉宜蘭首演,當烏江〈悲歌〉聲響逐漸隱去,歷史淹沒在記憶洪流裡,宜蘭鄉親的情緒沉吟而澎湃,隨之爆出熱烈的掌聲。采風十五年來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黃正銘說,沒有什麼比在自己的故鄉獲得肯定更值得驕傲。雖然面臨製作上的經費龐大缺口,黃正銘更期待,這一齣用靈魂堆砌而成的樂章,能夠為國樂吸納更多年輕人口。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