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貝格是非調性音樂的開宗祖師。(本刊資料室 提供)
音樂 馬勒「千人」之後的重量級挑戰

荀貝格愛情史詩《古勒之歌》 NSO首度搬上台灣舞台

荀貝格在《古勒之歌》中展現後浪漫樂派在編制上要求巨大宏偉形象的特色,雖然風格與前作《昇華之夜》非常相似,不過這是一首為一個非常龐大的樂隊和很多合唱隊,以及一些獨唱演員所寫的作品。這首作品總譜之規模和複雜程度超過馬勒和史特勞斯,表現之浪漫粗獷超過華格納。

荀貝格在《古勒之歌》中展現後浪漫樂派在編制上要求巨大宏偉形象的特色,雖然風格與前作《昇華之夜》非常相似,不過這是一首為一個非常龐大的樂隊和很多合唱隊,以及一些獨唱演員所寫的作品。這首作品總譜之規模和複雜程度超過馬勒和史特勞斯,表現之浪漫粗獷超過華格納。

PROGRAM  挑戰浪漫極限的NSO─古勒之歌

TIME    9.23  7: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從作曲到配器歷經十年光陰,演奏規模和複雜程度突破馬勒第八號《千人交響曲》,風格之浪漫亦超過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依索德》,龐大的編制讓荀貝格(1874-1951年)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的《古勒之歌》,成為極少被演出的作品。繼二○○四年梅湘《愛的交響曲》,以及今年《千人交響曲》之後,音樂總監簡文彬再度帶領NSO挑戰《古勒之歌》,將以往樂迷只能在各種錄音版本裡聽到的荀貝格鉅作,首次搬上國內舞台。

非調性音樂之祖,也曾有過龐大的浪漫主義之作

生於十九世紀末的荀貝格是非調性音樂的開宗祖師,然而他一生從未進過正式的音樂院,是一位音樂理論的自學者。他原是一名愛好音樂的銀行職員,但卻厭惡銀行的工作。當他任職的銀行倒閉之後,他決定不顧家人的反對,投身在音樂事業中。二十歲的荀白克結識了二十三歲的紫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這個他音樂生命中最重要的教師,帶領荀白克拓展音樂視野。他曾在自傳中提到:「我在遇見紫林斯基之前,一直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布拉姆斯派,然而因他的既愛布拉姆斯又喜華格納,竟把我同化。」

在風格上,荀貝格及其追隨者的音樂被人稱作是音樂裡的「表現主義」風格,因為他的創作擺脫西方傳統的大小調性音樂,開創了十二音列方法譜曲,此舉讓音樂掙脫了不和諧音的限制,進而影響了現代派音樂,就好像同時期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們一樣,把繪畫的對象從具體的人事物解脫出來,進入全新的抽象世界。儘管如此,荀貝格的曲子較常被演奏的,卻還是早年後期浪漫主義風格作品,《古勒之歌》便是他在擺脫音樂調性前的最後一部作品。

本於象徵主義詩作,《古勒之歌巨大宏偉

《古勒之歌》是荀貝格根據丹麥作家傑考布森的詩作譜成的大型管絃清唱劇,其詩作充滿象徵主義的面貌。此曲描述中世紀古勒堡丹麥國王瓦德瑪及其愛人多薇之間的偉大愛情悲劇。第一部從瓦德瑪及多薇熱情奔放的對唱開始,以木鴿子敘述多薇被王后下令謀殺的悲慘故事結束。中間一小段是全劇關鍵所在,瓦德瑪詛咒上帝帶給他的痛苦。第三部描繪國王和侍衛暗夜策馬出城後,被夏夜的狂風吹走而迷失在光輝的黎明中。

荀貝格在《古勒之歌》中展現後浪漫樂派在編制上要求巨大宏偉形象的特色,雖然風格與前作《昇華之夜》非常相似,不過這是一首為一個非常龐大的樂隊和很多合唱隊,以及一些獨唱演員所寫的作品。這首作品總譜之規模和複雜程度超過馬勒和史特勞斯,表現之浪漫粗獷超過華格納。樂隊的規模和加用了聲樂等方面,則顯示出受了馬勒的影響。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