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札特之死》畫作。(高談文化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說:「啊!可是我沒有問過任何人,怎麼樣做個作曲家啊!」 莫札特是史上第一位龐克?

對莫札特的五個誤解

是薩律耶里殺了莫札特?莫札特老婆不守婦道?莫札特是神童,所以他很「神」?莫札特一向人見人愛?莫札特音樂對胎教有幫助?事實未必如此,釐清誤解,或可還原莫札特的本來面目。

是薩律耶里殺了莫札特?莫札特老婆不守婦道?莫札特是神童,所以他很「神」?莫札特一向人見人愛?莫札特音樂對胎教有幫助?事實未必如此,釐清誤解,或可還原莫札特的本來面目。

人們以為我的藝術來得容易。親愛的朋友,我向你們保證,沒有人比我花更多時間在創作上。沒有一位知名大師的音樂我不曾鑽研多時。

                                                  ——莫札特

誤解一:誰殺了莫札特?

到底是誰殺了莫札特,我們都免不了受到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1984)的影響,認為他的同事薩律耶里(Salieri)應該就是兇手,因為他忌妒莫札特的音樂才華,所以毒死莫札特。

但是《阿瑪迪斯》的說法是否有所本?其實電影所本的是英國劇作家謝弗(Peter Shaffer)一九七九年的同名劇本,而謝弗的劇本又參考了一八三○年普希金的劇本《莫札特與薩律耶里》Mozart i Salieri(這個劇本後來在一八九八年被俄國五人組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改編成歌劇)。這兩個劇本與其說是「史實」的再現,還不如說是受到十九世紀初民族主義與浪漫主義者的影響,這是他們為了形塑莫札特天才形象,而將義大利人薩律耶里拿出來當對立的角色的一種操弄手法。至少薩律耶里在當年是被視為天才,包括泰瑞莎女皇在一七七二年也說薩律耶里是她最欣賞的作曲家之一。

但是我們都知道,莫札特死後默默地被埋在維也納聖馬克舍(St. Marxer)公墓的貧民墓園裡,莫扎特的屍骨到底何在?拜科技之賜,我們不必只能踩想像的翅膀上任意翱翔,還能透過DNA鑑定技術指認。早在一八○一年,傳言盜墓者就挖掘出所謂的莫札特頭顱,這頭顱最後則落在薩爾茲堡的莫札特博物館裡,但這頭骨到底是不是莫札特的,誰也不敢確定。直到二○○四年底,事情才有了轉機,因為考古學家在一座墳墓裡發現可能是莫札特親屬的遺骨,並開挖採集DNA,希望能夠藉以比對鑑定傳說頭顱的真假,或是對尋找莫札特屍骨有突破性的幫助。如果能確定遺骨,DNA研究當然也有助於了解莫札特的死因,看看他到底是死於被薩律耶里下毒、腎臟疾病、肺炎、風濕性關節炎、鍊狀球菌感染、還是被共濟會暗殺(這是莫札特完全死亡手冊名單的一部分)。只是接下來這件事的消息就無疾而終,也不知是真正結果如何,但我們可以肯定,莫札特已經永遠活在世人心中。

誤解二:莫札特的妻子不守婦道?

莫札特死後,由於家裡分文不存,他的妻子康斯坦絲只好將莫札特埋葬於公共墓地,她因為過度悲傷沒有參加葬禮,莫札特的靈柩在幾位親友的伴同下,在雨中運至墓地,數日過後,康斯坦絲前往弔祭亡夫,已找不到遺體所在。再加上康斯坦絲在莫札特逝世後再婚,種種表面行徑都讓謝弗拿來在《阿瑪迪斯》裡加油添醋,把莫札特的妻子康斯坦絲塑造成一位與他丈夫勁敵薩律耶里上床的女人,造成世人將康斯坦絲貼上壞女人的標籤。

事實上,愈來愈多的傳記作家為康斯坦絲平反。莫札特雖是天才,然卻懷才不遇,婚後不僅欠債連連且劈腿不斷,康斯坦絲發現後,不但搬家而且設法還債,讓莫札特能無憂地繼續作曲。莫札特死後,廿九歲的康斯坦絲必須獨自扶養兩個孩子,但她積極尋求外界協助,而得到海頓等人的支援。康斯坦絲也妥善處理了莫札特許多未發表的作品,不但將莫札特的樂曲整理印行,也與再婚的丈夫一起寫了莫札特的傳記,讓後代人更有機會認識莫札特的作品。

誤解三:莫札特是神童?

莫札特是天才,這件事已經成為某種刻板印象。只是這樣的天才依然需要適當的養分與照料,那就是莫札特的父親。老莫札特在莫札特三歲的時候,就讓他接受系統化的訓練,按照難易程度的安排,至少有一百三十五首練習曲。老莫札特深受啟蒙運動影響,要求嚴格卻不打小孩。再加上他經紀人似的頭腦,帶著不滿六歲的莫札特在歐洲宮廷四處遊走,也藉機讓他見識當時的許多大師(例如海頓)及各種音樂作品。如果沒有他父親的努力,天縱英才的莫札特,也不見得浮出歷史海洋,成為不朽的上帝寵兒阿瑪迪斯。這就好像沒有孟德爾頌的努力,我們今天是否還能聽到巴赫,還是一件令人疑惑的事。

誤解四:人人都愛莫札特?

正是小莫札特在泰瑞莎女皇膝上玩樂的形象(1762),讓我們感覺到天才可以超越時代與階級的限制,成為全人類的財產。

在早期的紀錄中,莫札特總是受到皇室的喜愛。其實維也納皇室的品味也不怎麼樣,當啟蒙運動已經在德國如火如荼地展開,保守的維也納還是吹不動一池春水。皇室表面上對莫札特感到好奇,但實際上,他們還是瞧不起莫札特的出身。所以當莫札特在一七七一年到米蘭演出時,那位十年前抱著小天才的女皇隨即寫了一封信給斐迪南公爵說:「如果你要聘用這些像乞丐般巡迴世界的表演者的話(指莫札特),只會貶低宮廷裡僕人的身分。」

其實,在今日認為莫札特音樂是受到普世歡迎,在當年卻不一定是如此理所當然。像莫札特的歌劇《後宮誘逃》完成時,皇帝約瑟夫二世即認為音符太多。維也納人同樣對莫札特星星堆滿天的炫樂,也不表認同。對於音樂的偏好,還是會受到文化與社會品味的限制。即使我們確定當年的維也納人也不會欣賞嘻哈與搖滾樂,但還是有人試圖將莫札特融入現代流行樂。最有名的例子,是法爾可(Falco)在一九八六年的《搖滾啊,阿瑪迪斯》Rock Me Amadeus,這是目前為止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登上美國告示排行冠軍的奧地利流行樂曲。法爾可在歌曲裡表達了他認為莫札特是史上第一位龐克的想法。

誤解五:莫札特是最好的胎教音樂?

不過,現代人還有很多方式去接近莫札特。莫札特效應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新詮釋。根據研究,聽莫札特的音樂對胎教很有幫助,甚至可以提升兒童與成人的智能,也造成一股莫札特熱賣風潮。但是也有人提出反駁的意見,例如心理學教授史蒂勒(Kenneth Steele)實驗發現,實際上嬰兒對所有音樂的反應都是類似的,並不會是因為K.448而有差異。或許我們不一定是喜歡莫札特,而是受惑於天才的形象。因為我們總希望自己是天才(最少也要有能力認得出誰是天才),不然也會期待自己的小孩是天才。

總之,人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莫札特。二○○四年六月在柏林喜劇歌劇院演出的《後宮誘逃》,便因為西班牙導演Calixto Bieito將演出版本改編成皮條客殺害妓女的《蘋果日報》式歌劇,造成很大的文化風波。不過學音樂的孩子,有時還是會小小使壞,像莫札特特別愛講髒話,或是喜歡開跟屁股有關的低級笑話。其實任何藝術家都有其與肉身的一面,對藝術有太多實用的期待(胎教、治療、天才、修養等),只會窄化藝術本身的審美價值。我們並不會因為莫札特的言行粗俗,或是他的好色,就否認他藝術創作上的才華。實際上莫札特選擇離開宮廷成為自由藝人(freier Künstler),他為了維護創作自由的勇氣與意志,即為後世藝術家對創作獨立價值的體認樹立了典範。

大概只有神學家能從莫札特的音樂中體驗他的宗教意涵,也還原阿瑪迪斯作為上帝寵兒的名號。被教宗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新教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曾說:「如果我有朝一日上天堂,我將先去見莫札特,然後才去打聽奧古斯丁、托瑪斯、馬丁路德、喀爾文…等人的所在。」

不論如何,莫札特開拓了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這條道路他走得很辛苦。我們若想紀念莫札特,就別重蹈維也納人的覆轍,讓我們生活中的莫札特葬身在時代品味的誤解無名墓裡,上帝寵兒才會有機會再度降臨人間。

 

文字|耿一偉 資深劇場工作者

在布拉格唸書的時候,聽了不少莫札特的音樂會,也看了《唐.喬望尼》、《女人皆如此》、《魔笛》等歌劇,覺得莫札特不再是不可高攀,而是在生活中能給予樂趣的音樂家。曾聽一位外國音樂學家說過,他的高峰經驗都是在演奏莫札特《安魂曲》的時候,對此印象深刻,也驚覺莫札特音樂中多樣化的可能性。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PAR人物小檔案─法爾可(Falco

1957年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原名Johann Hoelzel,自幼便學習古典音樂,1980年代初期開始個人演唱生涯,並將名字改成Falco,以半說半唱的RAP演唱風格震驚樂壇。其中揉合古典樂風與Rap說唱方式的單曲《搖滾啊,阿瑪迪斯》Rock Me Amadeus不僅在歐陸形成一股狂潮,更在全美獲得四週冠軍,成為首位獲得全美冠軍的歐洲本土藝人。

法爾可緊接著從同專輯「Falco III」中,推出另一首帶著歇斯底里及詭譎意味的抒情曲Jeanny,亦在德國勇奪冠軍。這首歌台灣亦受到歡迎,十多年後更被翻唱成了台語歌曲《七仔》。
法爾可於一九九八年因車禍去世,年僅四十一。(文取材自華納音樂線上雜誌)

PAR人物小檔案─薩律耶里(Antonio Salieri)1750一1825

一七五○年出生於義大利的薩律耶里,二十歲時便發表第一部歌劇《女學者們》,之後擔任義大利宮廷作曲家及歌劇指揮職務,期間創作了生涯代表作《斑蝶》歌劇。三十八歲時起轉任維也納宮廷樂長,專心指揮宮廷合唱團,直到退休。

薩律耶里的作品在當時深受王宮貴族喜愛,奧皇里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典禮音樂便由他操刀,由此可見其樂壇權威地位。他一生創作歌劇四十餘部,曲調及戲劇表現俱佳,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都曾經追隨他習樂,對德奧後代音樂家的風格有關鍵性影響。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