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丁劇場創辦人尤金諾.芭芭縱橫劇場近半個世紀,
他跟亞陶一樣寫出詩意而充滿靈光的理論書籍;
和葛羅托斯基一樣與固定班底、持續創造出令人信服的演出。
亞陶跟葛氏俱往矣,幸好還有芭芭讓不同的身體文化在劇場相遇。
受過訓練的表演者,體內總像住著一隻被馴服的猛獸,進可攻退可守的身體需要被規範。我們從不同文化底下,總能追尋到訓練跟維繫身體能量的原則。歐丁劇場(Odin Teatret,1968-)及「劇場人類學學校」創辦人——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1936-)早自一九六○年代開始,就開始注意到身體文化之間的持續交流。
芭芭在劇場裡,讓我們看到不同文化底下的身體,如何透過文本相遇。
一九七○年代/邁向「第三劇場」:期待與其他「文化」相遇
芭芭認為「文化性劇場」有受官方補助保護的劇場及前衛劇場兩種。但他所在乎的是「第三劇場」:未接受傳統或正式戲劇教育、常自外於各文化城市劇場工作者所創造出來的劇場。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各式「戲劇訓練」,同時又戮力於吸引任何觀眾。對他們而言,劇場是為了尋找與其他人建立起更多人性化關係而存在的。
第三劇場的劇場工作者,可能會從「這個文化『旅行』到另一個文化」,去交流彼此身上的「舊文化」和「新文化」。所謂「舊文化」,指的是表演者與生俱來的文化血液,「新文化」指的是表演者經過生長環境及其文化、和各種訓練而成就的身心質地。
按照芭芭的理解,表演者身上的新文化應會或隱或現地透露出他的舊文化。新文化的養成,絕不是要教導你學會如何表演、如何去創作。它是讓你學會自律,找到可以自我肯定的地方去作為創作的出發點。
「有人住在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裡面,有一種人,他們住在自己的身體裡面,他們是橫越劇場、歷史、傳統的『旅行者』」。芭芭以「漂流的島嶼」(the floating island),來形容表演者「身體」、和劇場本身的可塑性。當「島嶼」與「島嶼」相會時,表演者身上的舊文化與新文化會相遇;同時,他也會和別人的新舊文化交流。
歐丁劇場從創立初始就四處「漂流」——從義大利、挪威而最後駐在丹麥小城赫斯特堡。凡是露天演出,劇團白天會先在城鎮裡遊行宣傳。同時,也邀請當地表演團體共襄盛舉。這些演出其實就是一種「島嶼間的相遇」。演出的場地,自然而然地就成為劇場的「聚集地」。
到了一九八○年,這樣的「相遇」開始組織化、系統化,甚而是「科學化」——芭芭提出了「劇場人類學」的概念,並進而創立了「國際劇場人類學學校」,讓來自各文化的表演者切磋交流。
一九八○年代/劇場人類學:學習別的文化底下的表演者身體文化
芭芭認為他在劇場理論上的研究、及實際的劇場工作上所最重視的課題是:為什麼有些表演者一上台,即使他一動也不動,還是會有「戲」(the performer's "presence")?
為什麼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這跟天分、或技巧有關嗎?或者,用中國人的用語來說,有沒有還沒上台就可以「帶戲在身」(pre-expressive work)這回事?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他開始了有關「劇場人類學」的研究。
在《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密藝術》一書當中,芭芭寫道:「劇場人類學所研究的是——在組織化的表演狀況下,人類肢體與精神狀態的行為及其研究與分析;而這些行為所依據的原則和日常生活並不相同。」
透過跨文化表演理論與實際演出的分析,芭芭總結出劇場人類學的三個原則:
一、人體活動及力量在放大擴張時,他本身是處於良好平衡狀態的。
二、藉由相反方向的使力、動作、或姿勢等,動作的活力於焉誕生。
三、透過替換及簡化動作的運用,動作的本質會被呈現出來;人的身體此時已經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身體,而會產生張力、能量也在此時傳送出來。
以上三個原則,都建立在表演者必須持續訓練自己(他必須進行超過日常生活「工作」分量的訓練)、並已養成技巧在身的基礎上。這種表演者的身體,自有一種「邏輯」存在——亦即表演者以身體舊文化為基礎,並且已融合新文化於一爐。
一九九○至今:從學習,到學習如何學習
早在葛羅托斯基成名之前,芭芭就已經追隨過他和波蘭劇場實驗室的活動超過三年的時間。他們對劇場的根源、表演者的根源都感到高度興趣;同時,他們也對東方傳統劇場有著獨到的見解。
由於東方劇場一直是以表演者身體作為表演本質的呈現,它本身又有著口傳心授的表演傳統,這也就難怪「國際劇場人類學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theatre Anthropology,簡稱ISTA )會對東方劇場和西方劇場的相遇充滿興趣。每次ISTA的舉行,就是劇場文化「聚集地」的所在。
在每次長達一個禮拜至十天的活動裡,來自世界各文化的表演者,戲劇、社會、及人類學者共聚一堂。除了舉行示範演出之外,學者與表演者還一起針對每次設定的主題進行研討交流。這些主題包括:「文化之間的對話」、「演員的傳統和觀眾的角色」、「女性角色」、「東方與西方表演工作方式」、「傳統與傳統的奠基者」等。
從一九八○年在德國首度舉行至今,ISTA 已先後在法國、義大利、巴西等地舉行了十一次開放和非開放性(僅限專業人士參與)的課程。每一次的ISTA都會邀請世界各地劇場大師來舉行工作坊,東方劇場的中國京劇梅派藝術傳人梅葆玖、河北梆子戲當家女武生裴豔玲,以及峇里島、日本舞俑及狂言、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大師達利歐.弗等人,都曾是ISTA的「師資」(也是學生!)。
對於無法參與ISTA的人來說,以一九八○到九○年陸續舉行過的八次 ISTA上所發表的論文、會議交流、成果報告,及芭芭自述的文章,所輯錄成的《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祕密藝術》一書,是本條例清楚的「教科書」。另外,義大利波隆那大學從一九九○年開始和ISTA合作主持「歐亞劇場大學」的學期性課程, Lecce大學則從一九八四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劇場人類學密集課程」。
就像葛羅托斯基「離開劇場」之後一樣;早從開始主持ISTA活動之前,芭芭和歐丁劇場,就已經在乎工作過程更勝於劇場作品的完成。芭芭在劇場內的身分並不像傳統式的導演,他除了統籌劇中音樂性、肢體性、聲音性的完整性之外,他最戮力於製作當中的元素是「意象的蒙太奇」——不同劇場文化的並陳融合。
「訓練並不能保證你獲致藝術性的成就,你所獲得的是讓你意欲達成之目的能趨向一致性。」芭芭在〈從「學習」到「學習如何學習」〉一文當中,談到了劇場工作者得認清:你一定得持續在你的身體與精神上下工夫,這些訓練並不應許你「一座花園」;但是,想要保持作品穩定性,就一定得持續訓練、持續學習、即便你自認早已離開了「學徒階段」。
文字|李立亨 「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的歐丁劇場館藏
二○○二年台北場演出錄影
中文標題 |
英文標題 |
編號 |
《雪跡》 |
Traces in the snow |
981.4 7566 2002 |
《茱蒂絲》 |
Judith |
981.4 7467 2002 |
《千姿百態畫旦角》 |
Her Journey |
981.4 7545 2002 |
《郝斯特城堡 II》 |
The Castle of Holstebro II |
981.4 5556 2002 |
相關書籍
編號 |
標題 |
作者 |
PN 2688 B33 W38 1993 |
Towards a third theatre : Eugenio Barba and the Odin teatret |
Ian Watson |
PN 2041 A57 A5313 1991 |
The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 : the secret art of the performer |
Eugenio Barba |
PN 2041 A56 B3713 1995 |
The paper canoe : a guide to theatre anthropology |
Eugenio Barba |
錄影帶與DVD
編號 |
標題 |
V04027M |
Training at Odin Teatret Theatre laboratory for the art of the actor Holstebro, Denmark. Film II, Physical training |
V04028M |
Vocal training at Odin Teatre : work demontration by Odin Teatret |
V04029M |
Trening al teatro-laboratorio di Wroclaw = Training in the theatre-laboratory in Wroclaw |
V04030-1M |
Corporal mime |
V04032M |
Traces in the snow work demonstration |
V04033M |
The echo of silence |
V04034M |
The castle of Holstebro |
V04035M |
Ascent to the sea |
V04036M |
The dead brother |
DV01197 |
Millionen-Marco |
整理製表╱田國平
歐丁劇場的演出製作年表
1965 |
The Bird-Lovers |
1967 |
Kaspariana |
1969 |
Ferai |
1972 |
My Father's House |
1974 |
The Book of Dances |
1976 |
Come! And the Day will be Ours |
1977 |
Anabasis |
1978 |
The Million |
1980 |
Brecht's Ashes |
1984 |
Marriage with God The Story of Oedipus |
1985 |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Oxyrhyncus |
1987 |
Judith |
1988 |
Talabot |
1990 |
Memoria The Castle of Holstebro |
1991 |
Itsi Bitsi |
1993 |
Kaomos White as Jasmin |
1996 |
Ode to Progress Inside the Skeleton of the Whale |
1997 |
Doña Musica's Butterflies |
1998 |
Mythos |
1999 |
The Castle of Holstebro II |
2002 |
Salt |
2005 |
The Flying Carpet |
整理製表╱田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