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葛羅托斯基

相關文章 25 篇
  • 書信體

    身體 II

    YC, 上週教課,我和學生展開了有趣的對話:「你也知道練習要懂得放鬆吧?」她點點頭,「知道啊。」「但就是沒辦法?」「對啊。」「你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是。」「你不信任你的夥伴?」「也不是。」「那我們緊緊抓著的是什麼?」她望著我,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瞬間同時指向了她和我。當然,我可以這麼分析,「無法放鬆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身體能力,那就是要靠訓練的累積來逐步調整;一個是心理因素,要面對的,顯然是不同的工作路徑。」課程結束後,問題在我體內駐足,繼續發酵,溢出邊界。

    文字|高俊耀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看戲不忘電影

    《在車上》裡的凡尼亞

    小說中提到《凡尼亞舅舅》卻全無著墨,濱口竜介在此發揮其優勢,透過《凡尼亞舅舅》的排練與隱喻,慾望的壓抑,無望的孤獨,精神的危機,人物間的各種情緒,都可看出濱口紮實的編劇功力,夾雜著英文日文中文韓文還有肢體性極強的手語來詮釋契訶夫劇本,與對現代劇場的掌握與創意,有著畫龍點睛般的神韻。

    文字|貧窮男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21
  • 史蒂芬.望(中)所建構的信任環境,讓每個演員都能如他所要求:在安全中冒險,走在心的鋼索上、藉由心而飛翔。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心」開始 尋回表演的趣味與尊嚴

    二○一八年底,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與香港「流白之間」合作,邀請葛氏第一代傳人史蒂芬.望來台開設「心之體操」工作坊,不僅回應莫比斯長期關注的表演者內在心理與身體連結的實踐,亦著重在探索葛氏方法對於演員的表演影響之可能。如何藉由身體訓練打開內心覺察的平行宇宙,是參與者在這次工作坊裡的最大功課,那不是我們熟悉以為的、葛氏訓練對身體的操練,而是如何去打開與覺察、去意識每一個選擇。而在過程中,史蒂芬.望更時時以溫柔的提醒,讓你發現只要允許自己,便能發生得如此精采。

    文字|黃馨儀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劉守曜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無遮蔽的身體 創作的誠實與真實

    舞者、劇場演員 、 導演 劉守曜 透過裸體 釋放內在靈魂

    表演者的身體,是舞台上最重要的元素,裸身演出,卸下的不只是衣服,更是種種社會的、外在的遮蔽物,誠實面對當下的自己。 四位劇場/舞蹈工作者劉守曜、法蘭克.迪馬可、李貞葳、蘇文琪,當他/她們在作品中呈現裸體時,思考的是什麼?想說的是什麼?

    文字|張慧慧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凱蒂.米契爾不願受限於英國創作環境,選擇至歐洲其他城市發展。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英國脈絡 參透文本解體重構

    不同於其他英國劇場菁英的事業發展軌跡,凱蒂.米契爾因未曾赴波蘭、俄國、喬治亞、立陶宛等國家,學習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系統、葛羅托斯基訓練方式,也經驗了前蘇聯政權的瓦解、柏林圍牆的倒塌等政治風向轉變的時期,讓她的創作概念與對政治與劇場的體悟都相當不同,非常重視排練前的準備功夫。雖與英國國家劇院有長達十年的親密合作關係,但晚近則將工作重心轉至歐陸,發展創新的多媒體劇場。

    文字|梁文菁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爬梳台灣小劇場

    台灣小劇場主體的歷史傳承究竟如何?有學者表示台灣小劇場的新頁「一切由《荷珠新配》開始」;也有人主張早在台灣戰後初期的四〇年代,就有如呂訴上所著《台灣演劇改革論》的小劇場槪念;更有人認為,所謂的現代劇場傳承,其實都很斷裂。我們首次嘗試從顯明的歷史事實中爬梳脈絡: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體系自八〇年代中期在台灣迅速發酵、演化,成為一則傳奇;而堪稱台灣小劇場「先驅者」的王墨林,數十年如一日地不斷透過小劇場形式,顚覆與批判主流體制。葛氏訓練體系内化的自我追求,相對於王墨林外顯的自我推翻,這看似毫無交集的兩者,在變與不變之間,能否為這一個世代,辯證出台灣小劇場自我存在之途?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理查茲在工作坊指導學員。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點亮那照見內在深處的燈

    一九八○年代的台灣小劇場,因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引入,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的訓練方法成為當時演員訓練的顯學之一,迄今仍有多個團隊與個人循此脈絡而行。今夏,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優人神鼓均舉辦葛氏相關工作坊,後者更邀到葛氏嫡傳弟子湯瑪士.理查茲,帶領「葛羅托斯基與理查茲研究中心」團隊來台進行。兩者工作坊異曲同工,透過肢體或歌唱,帶領成員打開探尋自我內在的路徑

    文字|鄭尹真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葛羅托斯基(右)與嫡傳弟子理查茲(左)合影。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葛羅托斯基與理查茲研究中心」總監

    湯姆士.理查茲 真正學會先人教導 才能帶著智慧前進

    出身藝術家庭的理查茲,芭蕾、現代舞、古典樂或爵士樂等雖然學習,但對他而言,都像一個又一個的盒子,必須去適應盒子的形狀。直到遇到葛羅托斯基,黑白混血、一直找不到認同的他,才「在一個來自波蘭、蓄著大鬍子的老人身上」,遇見了非洲的家鄉。因為葛氏在他身上看見「有機性的萌芽」,從此他成為葛氏的嫡傳弟子,而他也在葛氏離世之後,繼續帶領成員探索先人的智慧,他說:「與葛羅托斯基工作的經驗,是我作為一個人的核心,也是身為表演者的核心。」

    文字|鄭尹真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鄧樹榮的創作活力相當豐沛。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演

    鄧樹榮 尋索人在劇場之存在狀態

    香港重量級劇場導演鄧樹榮,作品以形體劇場與簡約美學為特色,將於十月份首度帶著作品《泰特斯2.0》訪台演出。他在香港劇場盛行的高利埃表演訓練之外,另闢了一條演員訓練的蹊徑,融會貫通梅耶荷德和葛羅托斯基的表演理論與實踐,以及瑜珈及太極的身體修行觀。趁此機會,本刊專訪鄧樹榮導演,一談即將訪台的《泰特斯2.0》。

    文字|于善祿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擁抱世界

    知名的法國陽光劇團導演莫努虛金說:「戲劇是東方的。」在陽光劇團裡,莫努虛金從亞洲傳統劇場如能劇、歌舞伎、京劇汲取形式化的亞洲戲曲,去改變她所認為「咄咄逼人」的西方劇場。 義 大利人尤金諾.芭芭是上世紀七○年代現代劇場的異數,十八歲從軍校畢業離家之後,三十歲之前以異鄉人的身分在歐陸各國、及印度旅行、學習。在波蘭,與劇場 大師葛羅托斯基學習認識身體的文化源頭;旅行則讓他看到跨文化的繽紛,並在跨文化劇場裡化尋找共通性,他所提出的「劇場人類學」理論,使表演融匯了多元文 化,演員在訓練裡認識異文化,也因為學習異文化而更認識自己,然後轉化為自己在劇場裡的創造性。 莫努虛金和尤金諾.芭芭都從異文化裡去認識世界,再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如果沒有被一個更開闊的環境接納,這條戲劇的路會走得更辛苦。 閱 讀這一期由李立亨與彭雅玲兩位劇場人所寫的關於尤金諾.芭芭與他所創立的「國際劇場人類學學校」,對於尤金諾其人與其戲劇理論,都有深入而切身的分析與描 述。但我依然不太滿足於這樣高山仰止式的文章,特別去注意到,為什麼這樣一個小規模、當年也還未見前景,而且是由一位外籍人士創立的小劇團,位於丹麥西部 小城市赫斯特堡(Holstebro)市政府會接納它成為在地的劇團,而且從此三十年間,讓求藝者、求道者及國際劇場大師們從此絡繹不絕來到。 我 去查看赫斯特堡的資訊,赫然發現這個以工業及貿易為主的丹麥西邊的小城市,面積比台北市略大,人口卻只比恆春鎮略多,卻在三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文化扎根的 基礎工程,六○年代赫斯特堡市長認為,藝術應該在街角而不僅在只有假日才有人潮的博物館而已,購入瑞士超現實雕刻家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當作街角的公共藝術,到今天,赫斯特堡的許多街角都可以看到各種雕塑藝術品;而除了歐丁之外,赫斯特堡還擁有丹麥最優秀的芭 蕾舞學校及音樂學院,這裡是知名編舞家彼德‧休福斯(Peter Schaufuss)的家鄉,而丹麥皇家管絃樂團有百分之五的樂手來自這個小鎮。 擁抱藝術,而且是擁抱世界上的各種藝術,當我們還在思考教科書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問題時,赫斯特堡在三十年的想法,也許是《PAR表演藝術》的讀者們可以參考的例子。

    文字|盧健英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丹麥歐丁劇場主持人尤金諾.芭芭,集編劇、導演、理論家於一身。
    主角出場

    探索文化身體,東西平等對話

    「2002國際劇場藝術節」將於本月底開始在台北舉行,共有來自台灣與歐洲的八個劇場團體、十四個節目參與演出。其中,致力於跨文化表演研究多年、深受現代劇場界矚目的丹麥歐丁劇場主持人尤金諾.芭芭,也將率領團員來台演出,同時開設「大師訓練工作坊」,以肢體與聲音的訓練,帶領本地學員走向導演創作的工作過程。

    文字|秦嘉嫄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陳惠文作品《之間》,2001.3。
    專題

    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

    嚴格來說葛氏體系在台灣的訓練只有頭五年,但卻是一次具有長遠意義的播種,埋下今日小劇場工作者深耕的根基;不但提供了演員訓練方法的重要參考,更啓發劇場創作者對劇場本質的思考。

    文字|楊婉怡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魏瑛娟(前)與蔡政良(中):透過排戲,創作者與表演者共同完成表演訓練的内容。
    專題

    捨外招重內修,吃苦當作吃補

    從當年的受訓者轉變為現在的訓練者,「時空相異,天壤之別」成為他們在執行訓練時共同的感嘆,「搞不清楚是自己過去比較能吃苦, 或者是現在下的藥太猛,這些年來好像沒有人能受得了嚴格的訓練。」

    文字|秦嘉嫄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王墨林的生命似乎和台灣小劇場不能分開。
    專題

    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

    與台灣小劇場生命結合的王墨林,外求社會的改革,而所謂葛氏訓練體系者,則傳授嚴謹的内化;前者毫無章法,鑽研槪念與現象;後者體系完整,集中内省與能量。在兩者變與不變之間,其實都在追求一個存在的源頭:自我。

    文字|傅裕惠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歐丁劇場創辦人與導演尤金諾.芭芭
    特別企畫 Feature

    漂流的文化島嶼,要在劇場中相遇

    歐丁劇場創辦人尤金諾.芭芭縱橫劇場近半個世紀, 他跟亞陶一樣寫出詩意而充滿靈光的理論書籍; 和葛羅托斯基一樣與固定班底、持續創造出令人信服的演出。 亞陶跟葛氏俱往矣,幸好還有芭芭讓不同的身體文化在劇場相遇。

    文字|李立亨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尤金諾.芭芭
    特別企畫 Feature

    「學習如何學習」,正是我們創團的基本精神

    尤金諾.芭芭上回應兩廳院之邀,來台參與2002年國際劇場藝術節演出時, 曾在劇院舉辦一週的大師班課程, 負責翻譯的李立亨,最後一個下午跟大師進行了一場訪談。 芭芭的每一本書,總是充滿詩意的文筆和親切的語法。 訪談中,他針對導演、劇場跟觀眾的關係等議題,也作出許多精采回應。

    文字|李立亨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葛羅托斯基
    特別企畫 Feature

    心靈與感官 迥異的吶喊

    台灣劇場界最為熟悉的波蘭劇場人,非提出「貧窮劇場」理論的葛羅托斯基莫屬,他的訓練體系與劇場概念,可說是深深影響了一九八○到整個九○年代的台灣小劇場。但相較於葛羅托斯基的內在探索路線,其實波蘭還有由康托帶領的「視覺系」劇場,以充滿力道的視覺設計撞擊人心,在走過鐵幕年代的波蘭,強烈視覺帶來的自由氛圍,也使這樣的路線蔚為主流。

    文字|耿一偉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餐間討論。右起巴爾巴、歐忍辛斯基、Marianne Ahrne。
    回想與回響 Echo

    留白之後:葛羅托斯基在卡地夫

    一直以來葛羅托斯基被套以不同的思想主義解讀,不同的文本呈現不同的葛氏說法,以及隨即而來的爭議,「葛羅托斯基」已然成爲一個複合名詞,定義隨著文本而漂浮。大師已故,如歐忍辛斯基語重心長地說:「豎一座紀念碑將是讓他眞正死去的鬧劇」。

    文字|陳惠文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優劇場藝術總監劉靜敏。
    里程碑 Milestone

    感謝您,葛羅托斯基先生

    優劇場藝術總監劉靜敏曾於八〇年代參與葛羅托斯基在美國加州大學校區爾宛(UC Irvine)所舉辦的客觀戲劇(Objective Drama)階段工作坊, 並將葛氏理論與訓練方法引介至台灣,影響八〇年末台灣小劇場訓練方法甚鉅。 本刊特地邀請她談談葛氏對她的影響,以及面對葛氏去世的心情感受。

    文字|劉靜敏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里程碑 Milestone

    你我「相遇」是種緣份,但是……(上)

    棺雖已蓋,論定尙遠。然而,無論如何,葛羅托斯基留給後世最大的資產至少有以下兩者:一、貧窮劇場;二、走出劇場,直指生命/創作。

    文字|鍾明德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