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的夏日爵士派對,讓以往只能窩在家裡聽唱碟的爵士樂迷,通通走進了音樂廳,也讓夏天成了所有爵士饕客最引頸期盼的季節。今年的夏日爵士派對依舊強檔連連,四組國際知名的爵士藍調天團與唱將:爵士四人行(Fourplay)、庫特.艾靈(Kurt Elling Quartet)、史托克豪森爵士四重奏(Jazz Quartet Kart Ā Ⅱ)及布瑞德.梅爾道三重奏(Brad Mehldau Trio),即將掀起另一波迷人醉耳的爵士熱潮。
擔任代言人的「台灣鼓王」黃瑞豐指出,四位爵士樂壇巨星組成個個身懷絕技的「爵士四人行」,被稱九○年代的爵士夢幻組合,所組成柔和幽雅、輕鬆豪放、舒適流暢、自由隨興演奏,是Fourplay獨特典型風格,也將率先引爆二○○六夏日爵士派對。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爵士四人行Fourplay
8/11 7:30pm
庫特˙艾靈演唱會Kurt Elling Quartet
8/19 7:30pm
史托克豪森爵士四重奏Jazz Quartet KART Ā Ⅱ
8/25 7:30pm
布瑞德˙梅爾道三重奏Brad Mehldau Trio
9/9 7: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從超級綠葉到超級紅花的「錄音室樂手」
爵士四人行 Fourplay
文字 蘇重 資深爵士樂評人
爵士四人行這樣的組合,某個角度來講,其實見證了美國唱片工業之兵強馬壯、實力堅強;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美國的非古典音樂界,為什麼多半都能夠達成很高的製作素質。
假設原本對爵士四人行樂團並不熟悉,歡迎打開電腦,從網路上去搜尋這個樂團的相關資料,把他們前後五位成員的名字一字排開:鍵盤手/鮑伯‧詹姆斯(Bob James)、貝斯手/納森‧伊斯特(Nathan East)、吉他手/拉瑞‧卡爾頓(Larry Carlton)、鼓手/哈維‧梅森(Harvey Mason),加上已經離團,不在此次來台陣容中的前任吉他手李‧萊特納(Lee Ritenour),如果你並不是特別喜愛Smooth Jazz風格,或許對這些名字僅止於稍稍有個耳聞。不過,如果對一九七○、八○年代以來的流行、搖滾、爵士、藍調、R&B的音樂有些興趣,幾乎可以保證,你絕對會很驚訝地發現,其實,早就聽過這些人的演出。
重量級錄音室樂手
爵士四人行的團員,都是所謂的「錄音室樂手」,一身精湛的樂器技巧,長時間在唱片工業中擔負要角,應製作人、歌手、唱片公司之請擔任伴奏,甚至可以說他們是「內行人的樂手(musicians’ musicians)」,不但其中有好幾位都是桃李滿天下的音樂名師,還出了不少被奉為圭臬的樂器教學影片,嘉惠包括台灣樂手在內的全球學生;同時眾多流行巨星、爵士大師、當紅偶像的唱片,都有他們的貢獻。如果真如前文所述,把爵士四人行團員們參與的錄音作品列個表格,隨便都可以找出他們每個人參加演出的三五百張唱片,效力的老闆從保羅.戴斯蒙、昆西.瓊斯、莎拉.馮恩、查特.貝克、黛安娜.克瑞兒、一直排到鮑伯.狄倫、瓊妮.蜜雪兒、麥可.傑克森、琳達.朗斯黛、小甜甜布蘭妮、賈斯汀……。
然而,美國的唱片工業之成熟、甚至於說可愛之處也在這裡,這幾位在圈內廣受信賴尊敬的重量級錄音室樂手,儘管平時的工作常是為人作嫁,完成伴奏的任務,但是當他們覺得該為自己留下作品而以個人名義發行專輯,進而幾個人組織了樂團從事創作,唱片公司也樂觀其成,提供了相當堅強的支持。
爵士四人行樂團,打從成軍之初,就是採取親民路線,音樂走浪漫抒情路線,非常輕鬆溫暖而容易接受,但是在極度平易近人的表象之外,爵士四人行又把他們爐火純青的演奏技巧與合作默契融入音樂之中,不論是獨奏的難度與炫麗程度、或者是行雲流水的搭配,乃至於錄音效果的完美講求,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該怎麼說,沒有弱了他們多年江湖生涯闖下的名頭。
令本地樂手「心嚮往之」的樂團
對音樂的完美控制、團員之間的精密配合,加上高明的演奏能力,也難怪許多本地知名樂手對爵士四人行樂團大為傾倒,甚至於強力背書,推薦自己的學生子弟一定得來欣賞。想想爵士四人行這個樂團,組團錄製唱片,能夠得到唱片公司的強力支援,讓他們盡情發揮,把音樂、錄音效果甚至封面設計、銷售通路乃至宣傳期的促銷音樂會、媒體曝光通通搞定。相較於前些年台灣錄音室樂手的際遇: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錄個爵士樂唱片,連多租個兩天錄音室來調整團員狀況默契都沒辦法做到。也難怪爵士四人行他們的成就,會讓許多本地樂手大為敬佩,興起一股「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情緒。
前衛又瀟灑迷人的爵士男聲
庫特.艾靈
文字 蘇重 資深爵士樂評人
談到爵士男歌手,第一個浮現腦海的誰?如果你對爵士男歌手的印象還停留在查特.貝克(Chet Baker)、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納京.高(Nat King Cole)甚至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聽到庫特.艾靈的演唱,應該會讓人大為驚訝。
一九六七年出生的爵士男歌手庫特.艾靈(Kurt Elling),學生時期原本研讀宗教哲學,然而他對爵士樂的興趣超過了學術研究,終於走上歌手的道路。早期他在家鄉芝加哥一帶的爵士俱樂部演出,頗受當地爵士樂迷喜愛,一九九五年艾靈寄了試聽帶給Blue Note唱片公司,自此知名度才開始擴及整個美國爵士樂圈。
迷人、瀟灑的情歌演唱者
打從艾靈還在芝加哥的時候,他的表演方式就和傳統爵士歌手不盡相同,他會在演出時穿插詩歌朗誦、獨白,可以說是個對自己的聲音表情與舞台魅力非常有自信的演出者。這一類特立獨行的奇特手法,在他走紅之後,仍然不見「收斂」,在許多作品中,都有創新的表演方式,像是一九九七年的專輯The Messenger當中的〈Endless〉一曲,在樂團的集體即興前奏當中,艾靈將詩歌朗誦與爵士演唱做了漂亮的結合,甚至還以scat(擬聲唱法)的方式嘗試了「自動書寫」:在旋律即興中,快速拋出一連串邏輯上並不相干的語詞,(樹、胸部、還有、原子、意外…小鳥、春天…冰淇淋……),呈現詭奇迫人的強大張力,演出非常有趣。
這些年來,能夠建立獨特風格的爵士歌手幾乎可說是鳳毛麟角,但是不管怎麼排怎麼數,庫特.艾靈絕對都是其中頂尖的一個。
然而,庫特.艾靈能夠吸引眾多樂迷喜愛,倒不是因為他的前衛作風。擁有無瑕中音的艾靈,是一個非常好的情歌演唱者,但是他唱起歌來,卻十足是個浪子,像港片《阿飛正傳》裡頭張國榮那樣的人物,迷人、瀟灑,一言一行都讓四周人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可他自個兒卻是半點不「入戲」,人在、聲在,卻一直有種情感上的疏離冷靜,即使是在唱〈你不懂愛為何物You Don't Know What Love Is〉這樣痛徹心肺的失戀歌,他也不像前輩查特.貝克那樣,唱得讓聽眾覺得歌者本身完全沈浸在歌曲的情緒當中,像是他隨時知道自己的情感位置,不管唱的是悲痛、浪漫、幽默還是熱情,他從頭到尾就是一心不亂地在「挑逗」聽眾的情緒。
爵士標準曲,唱出魅惑新風格
艾靈的標準曲幾乎是無法抗拒的,表現出強大的個人風格,一種幾乎有點冷酷,又同時充滿誘惑魅力的味道,但是他似乎從來不曾「好好地」唱標準曲,老是不願意重複過往的經典唱法,甚至不願亦步亦趨地跟隨原曲,總是會在節奏、旋律、即興甚至歌詞上動點手腳,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許多人喜歡說庫特.艾靈是完全自成一派、與眾不同的現代歌手。《這次真愛了》This Time It's Love專輯中的〈The Very Thought Of You〉,從一開始他自己撰寫的一段新詞作為「前言」,加上一路演唱下來刻意的在節奏間遲滯擺盪,氣氛烘托得頗為迷人,這首不知多少人唱過的經典名曲,在他的手裡一點一點地改頭換面變成了一個獨特悅耳的庫特.艾靈版本,可說是所謂「現代感」的最佳例證。
艾靈擅長爵士歌唱當中的「Vocalese」的表演方式,所謂「Vocalese」,指的是把過往爵士樂手的即興獨奏,填上新的歌詞來演唱。艾靈的眼光品味和填詞功力都屬一流,這也讓他成了「Vocalese」的頂尖高手。這樣的演出方式,總不免有些許向名家致敬的味道,老爵士迷可以見招拆招,拿艾靈的表現跟原曲做個對照比較,可以獲得特別的趣味。
二○○六年了,庫特.艾靈還不到四十歲,以爵士樂手來說,正是成熟的階段,他的演唱能力、創意與獨特風格,都是當今爵士歌手(不論男女)當中絕無僅有的,沒有那個男歌手有能耐用這麼高明的方法唱得這麼美麗,既然有機會在台灣聆聽這位當前最具特色的爵士男歌手,各位爵士樂迷千萬不要錯過。
活火山般的音樂爆發力
歐洲爵士代表──史托克豪森爵士四重奏
文字 廖俊逞
「史托克豪森爵士四重奏」(Jazz Quartet KART Ā Ⅱ)可說是歐洲爵士中極具代表性的頂尖組合,集結德、法、挪威與義大利等跨國樂手:小號手馬卡斯.史托克豪森(Markus Stockhausen)、Arild Anderson的低音大提琴、Patrice Héral的打擊樂和Angelo Comisso的鋼琴。其中,樂團的靈魂人物馬卡斯.史托克豪森無疑是當今樂壇首屈一指的小號名家,不單橫跨爵士樂、現代樂、古典音樂三大領域,遊走於不同音樂風格之間,更身兼獨奏家、即興音樂家、與作曲家三種身分。馬卡斯的才華洋溢使得這個組合備受樂迷矚目。
家學淵源成績斐然
馬卡斯一九五七年生於德國柯隆,六歲時開始學習鋼琴,一九七五年進入科隆音樂學院(Musikhochschule Köln)主修鋼琴及小號。畢業前一年,他贏得德國音樂大賽(Deutscher Musikwettbewerb)第二名,之後便不斷以獨奏家的身分舉辦音樂會,首演多首現代音樂作品。馬卡斯天才般的音樂基因可說得自家族遺傳,他老爸是在現代前衛音樂界舉足輕重的作曲家卡爾漢茲.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從十八歲起,馬卡斯即和父親並肩合作,而這位堪稱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也為兒子譜寫了多首樂曲。馬卡斯也和弟弟Simon共同合作,進行多個音樂計畫與創作,包括結合器樂與電子樂的「Duality」計畫。二○○○年二月,他和Rolf Zavelberg在科隆聖瑪太諾教堂(St. Maternus),每月固定舉辦直覺音樂(intuitive music)系列音樂會,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他與豎笛家妻子Tara Bouman組成的「Moving Sounds」二重奏,也以演奏即興音樂與直覺音樂為主,於歐洲各地演出。
馬卡斯於去年獲頒德國WDR Jazz Award「最佳獨奏家」獎項。除了獨奏家身分,他也是許多爵士樂團的中間分子,常與Arild Andersen(低音大提琴)、 Patrice Héral(打擊)組成「MAP」爵士三重奏表演,也常和吉他大師Ferenc Snétberger組成二重奏演出,這兩個爵士樂團與管絃樂團也有多次合作。另外在Joyosa爵士四重奏、Stockhausen-Comisso-Thomé爵士三重奏、與鋼琴家Fabrizio Ottaviucci組成的二重奏也都有馬卡斯的音樂足跡,其中Ottaviucci自一九八七年起就和他合作至今。身為作曲家,馬卡斯也接受許多樂團的委託創作,包括柏林廣播合唱團(RIAS chamber choir)、倫敦小交響樂團(London Sinfonietta)、義大利Archi管絃樂團(Orchestra d’Archi Italiana)、溫特圖爾室內樂團(Winterthur Chamber Orchestra)等。
聆聽時要小心「火山爆發」
樂團另一位重量級人物Arild Andersen,則是目前歐陸地區最頂尖的低音大提琴,因加入Jan Garbarek爵士四重奏(Jan Garbarek為當代歐陸爵士樂代表人物)而一舉成名。Arild Andersen一九四五年生於挪威,三十多年來以低音大提琴家身分,和無數美國爵士樂手合作,一九八二年成立Masqualero爵士五重奏樂團,聚集歐洲爵士精英,樂團生命長達十年,也讓樂迷津津樂道。近年來,Arild Andersen致力投入於結合傳統挪威民謠與爵士樂的創作。
此外,擔任擊樂的Patrice Héral則為知名的跨界樂手,一九六五年生於法國蒙培里耶(Montpellier),曾在馬賽音樂學院跟隨Alain Joule和Barre Philipps學習打擊與爵士樂。他和世界各地眾多知名劇場藝術家及音樂家合作,並發行了多張唱片,在音樂演奏上的多樣性與高度創意,使他能夠橫跨不同的音樂風格而遊刃有餘。Angelo Comisso則是現代樂界相當活躍的鋼琴家,並參與過各類音樂形式的唱片錄製。向來都是歐洲各大音樂節常客的他,同時在美國為迪士尼公司工作。
對於習慣聽美國爵士的國內樂迷們,史托克豪森爵士四重奏的音樂是一種全然迥異的聆賞經驗,爵士老鳥沈鴻元說:「相較於美國傳統爵士外放的熱情搖擺,歐洲爵士則像是一座醞釀中的活火山。所以聽馬卡斯.史托克豪森的音樂時要小心,因為你不知道火山什麼時候會爆發。」
古典與即興完美融合的爵士樂風
布瑞德.梅爾道三重奏
文字 廖俊逞
爵士樂壇中的鋼琴手新人輩出,然而要將和弦配置、節奏選擇、雙手對話及即興思路同時完美呈現,拿捏恰到好處之外,持續保持演奏的精緻質感和新鮮感,卻是門高深的藝術。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號的美國Keyboard雜誌挑選出六位下一個世紀的爵士鋼琴新星,其中,以布瑞德.梅爾道(Brad Mehldau)為名的鋼琴三重奏與他自己,則同時被八月號的Down Beat雜誌票選榮登年度最受矚目(Talent Deserving Wider Recognition)的原音爵士團體(Acoustic Jazz Group)與鋼琴家。
在樂器的演繹上開創新視野
崛起於紐約的梅爾道是上個世紀九○年代又一個以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為偶像的年輕爵士鋼琴手。五○年代以比爾.艾文斯為首建立的鋼琴三重奏王國,如今由梅爾道繼承。然而,他不僅承襲比爾.艾文斯以來的即興精髓,不只偏重某種特定傳統風格或流派,而是隨著演奏與錄音的歷練,從傳統的即興技藝延伸至當代獨創的語彙,或是抒情且忠於原味的優美旋律與節奏魅力,自成一家之言。如果說以往針對樂器運用的技藝開發,前輩大師的貢獻無庸置疑,那布瑞德.梅爾道則是在樂器的演繹上開創新視野:內省的風格,和諧的音樂結構和以鋼琴三重奏為主的演奏方式;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經常從搖滾樂中吸取音樂養分,讓他成為新一代爵士鋼琴即興演奏家中承先啟後的要角。
今年三十四歲的梅爾道,六歲開始學習古典鋼琴、十五歲在俱樂部中表演,當他於就讀高中時期,就已獲得了爵士名校波士頓百克里音樂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所舉辦比賽的最佳音樂家獎。除了持續學習古典樂外,他同時也研習爵士與現代音樂,並在就讀另一名校——紐約曼哈頓的「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in Manhattan)時,受教於名鋼琴家Fred Hersh與Junior Mance門下,他們當時便已預言:「這年輕人將會出人頭地!」
一九九五年起,梅爾道以自己的名義組成三重奏,隨後遷居紐約,迅速立足於爵士樂壇;進入九○年代後,除與次中音薩克斯風手Joshua Redman合作外,自己也陸續發行數張專輯,短短十年已成為爵士界新一代的鋼琴名家。樂評認為,布瑞德可能是目前少數的幾個有創新觀念的即興音樂作曲家、演奏家之一,每每聽他的新錄音,都有意外的欣喜,而這樣的欣喜卻難以從其他如凱斯.傑瑞特(Keith Jarrett)等那裡獲得。時至今日,梅爾道的每張專輯、演出甚至作曲,總是保持著最高演奏技術與質感的呈現,《洛杉磯時報》的樂評這樣形容他:「全球聽眾讚譽近年來爵士樂壇最創新冒險的鋼琴家。」
將古典樂融匯於即興演奏
爵士鋼琴家張凱雅表示,比較他的各張專輯,可以發現梅爾道偏好選擇旋律簡單的曲目,而布拉姆斯的音樂常激發他創作的靈感,所使用的動機手法也有相近之處;二十世紀現代音樂對他的影響也相當大。同樣地,他受到比爾.艾文斯、凱斯.傑瑞特、麥考伊.泰納(McCoy Tyner)、奧斯卡.彼德森(Oscar Peterson)、瑞德.葛藍(Red Garland)、溫登.凱利(Wynton Kelly)等前輩爵士鋼琴家啟發。「他能夠將所愛的古典樂一併運用於他的創作與即興當中,並進而發展成他的風格,而他所呈現的爵士鋼琴三重奏精神也已如同古典鋼琴三重奏一樣精緻。」張凱雅說。
梅爾道到底有多神呢?曾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看過現場演出的張凱雅說:「他擅長將爵士鋼琴三重奏形式的鋼琴前導、與慢板樂曲,加入有如巴赫、布拉姆斯、巴爾托克等爵士以外的聲響,也喜好幫搖滾老歌換上新衣裳,即興的同時又有著即席作曲的和聲配置編排,永遠讓你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