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格納是西洋音樂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指環 颶風 首度襲台! 華格納傳奇

一則關於藝術與革命的神話

華格納其人其事

華格納,不只是音樂史裡,也是整個藝術史上巨大的里程碑。他的音樂與歌劇創作,開闢了前人未見後人難追的境界,他的人生更是充滿曲折與戲劇性,讓人讚賞同時也有人唾罵。如此極端的藝術與人生,不就跟他創作的《尼貝龍指環》一樣,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神話?

華格納,不只是音樂史裡,也是整個藝術史上巨大的里程碑。他的音樂與歌劇創作,開闢了前人未見後人難追的境界,他的人生更是充滿曲折與戲劇性,讓人讚賞同時也有人唾罵。如此極端的藝術與人生,不就跟他創作的《尼貝龍指環》一樣,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神話?

NSO全本《尼貝龍指環》

9/15  7:30pm  《萊茵黃金》

9/16  5:00pm  《女武神》

9/22  6:00pm  《齊格飛》

9/24  3:00pm  《諸神黃昏》

NSO人聲神話 華格納歌劇選粹

9/28  7: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理夏德.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是西洋音樂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他為歌劇藝術開啟了一道門,進而以論述與實踐並重的方式,將音樂與戲劇的結合帶到至高的境界與層次。他以神話為題材寫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歌劇作品,然而縱觀他的一生與作品,留下這些文化遺產的他,不也是神話一則嗎?

醞釀時期與異鄉漂泊

出生於萊比錫、成長於德勒斯登,華格納由母親與演員繼父葛爾(L. Geyer)扶養長大,葛爾的文學與繪畫造詣甚高,華格納在耳濡目染之下,很早就被啟發對藝術的感知。中學時期,華格納遷回萊比錫,開始大量地涉獵文學作品,並跟隨萊比錫樂長繆勒(G. Müller)學習作曲。華格納進入萊比錫大學就讀後,又拜聖托瑪斯教堂的指揮文利西(T. Weinlig)為師,繼續作曲的課程。

在萊比錫學習音樂四年的成果,就是閱讀了無數有名的曲目,這些前人的傑作,為華格納的音樂能力、視野與思考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華格納於此時也將管絃樂總譜編寫為鋼琴譜、鋼琴曲與管絃樂序曲,作品包括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鋼琴版、鋼琴奏鳴曲、波蘭舞曲、幻想曲、歌德《浮士德》七首合唱曲、歌劇《婚禮》、定音鼓序曲、音樂會序曲、C大調交響曲等等。

一八三三年,二十歲的華格納開始以指揮家的身分,流轉各地討生活,先是到符茲堡、接著轉往馬德堡。這期間他完成了兩部歌劇:《仙女》Die Feen與《愛情禁令》Das Liebesverbot,但首演都不算成功。一八三九年,華格納再偕同夫人取道倫敦前往巴黎。

在巴黎初期,華格納結識了兩位重要的人物,一是作曲家麥亞白爾(G. Meyerbeer),麥亞白爾非常讚賞華格納的才華,不吝給予奧援,但是因為不順遂的發展,反讓華格納懷疑麥亞白爾是阻撓自己發展的人,更因為麥亞白爾的猶太血統,加深了華格納對猶太人的憎恨與偏見。

另一位則是同為音樂界狂人的李斯特。兩人結識於巴黎的音樂沙龍,日後當李斯特返回威瑪之後,除了首演華格納的《羅恩格林》Lohengrin以外,更大力推舉華格納的作品,最後更成為華格納的岳父──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原為李斯特與華格納的指揮弟子畢羅(H. v. Bülow)之夫人,後改嫁華格納。

滯留巴黎的這段時間,華格納過著非常窘迫的生活,指揮與作曲的事業並無太大進展。為求溫飽,華格納為不少歌劇編曲與校對,同時也完成了《漂泊的荷蘭人》Die fliegende Holländer、《黎恩濟》Rienzi、《浮士德》序曲、鋼琴曲《冊葉集─無言歌》及數首合唱曲。

撥雲見日的德勒斯登時期

德勒斯登宮廷歌劇院於一八四二年,決定上演《黎恩濟》,為此華格納終於可以回到德國,艱苦潦倒的巴黎生活就此劃上句點。《黎恩濟》獲得空前的成功,隔年上演的《漂泊的荷蘭人》也得到非常好的回響,緊接著,華格納被任命為此宮廷歌劇院的樂長。在這個職位上,華格納又寫完《唐懷瑟》Tannhäusser,於一八四五年首演。

德勒斯登時期的華格納,可說是如魚得水,他在這裡指揮了許多歌劇作品與音樂會,完成的作品除了《唐懷瑟》以外,還有《羅恩格林》、送葬曲、《於韋伯墓前》(華格納將韋伯的遺體從倫敦遺回德勒斯登)等。

一八四九年,德勒斯登爆發「三月革命」,華格納為革命所發表的煽動言論,使他成為眾所注目的人物,在德勒斯登革命終告失敗之後,華格納也只有逃離一途可行。他前往威瑪會見李斯特,聽從李斯特的建議而逃亡至蘇黎世,而隔年李斯特在威瑪首演《羅恩格林》時,流亡在外的華格納只能缺席。

流亡、革命與愛情

滯留瑞士期間,華格納發表了不少論文與隨筆,將自己對哲學、藝術、音樂、文學等等的見解與理論訴諸為文字。著名的《歌劇與戲劇》Oper und Drama、《未來的藝術作品》Das Kunstwerk der Zukunft 、〈音樂中的猶太成份Das Judentum in der Musik〉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字作品。其中〈音樂中的猶太成分〉一文於一八五○年先以匿名、後以華格納本名發表,大力抨擊猶太人的藝術成就,這讓華格納成為日後希特勒追隨者們的藝術家偶像,也讓華格納終生無法洗刷「猶太憎恨者」的形象。

但無疑地,這十二年的流亡生涯,並無損華格納發揮他的才華。一八五二年,他為威森東克(Otto and Mathilde Wesendonk)夫婦收留在莊園中,同時也在巴黎遇見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同年他完成《尼貝龍指環》的詩曲,並開始計畫《萊茵黃金》序曲。但是這個計畫完成之前,他又陸續完成《威森東克歌曲》Wesendonck-Lieder──此為威森東克夫人瑪緹達(Mathilde)與華格納戀情的結晶、《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此劇後由柯西瑪的丈夫畢羅於巴黎指揮首演、與《紐倫堡的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在著手《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同時,華格納接觸了叔本華(A. Schopenhauer)的名著《表象與意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並受其形而上的思想所影響。

華格納與瑪緹達的戀情終被發現,華格納的第一任妻子憤而離去,而他也被迫離開威森東克莊園,前往威尼斯、巴黎、維也納、莫斯科等地旅行。而隨著名聲遠播,華格納的擁戴者與抨擊者越見壁壘分明。

夢想實現的國度

華格納與柯西瑪終於在一八六三年公開戀情,同年他為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召見,路德維希二世後來成為華格納的有力支持者。華格納畢生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座特別設計的劇院,在此劇院中可以上演他的樂劇,讓他的歌劇作品不再局限一般的劇場之中。這個夢想於一八七二年,在路德維希二世的奧援下終於實現了。「自由幻夢之莊」(Villa Wahnfried),一八七四年完工、座落在巴伐利亞北部的拜魯特(Bayreuth),成為實踐華格納歌劇與戲劇美學的殿堂。一八七六年,拜魯特慶典劇院以《尼貝龍指環》四部曲的首演為開幕劇碼,自此,拜魯特節慶音樂節(Bayreuth Festspiel)即以每年上演華格納的歌劇為宗旨。

華格納於一八八三年逝世於威尼斯,葬於拜魯特──這個持續著他的音樂理想的地方。

 

文字|林芳宜 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碩士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