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畢生夢想的實踐地——拜魯特劇院,也是他作品生命的不朽殿堂,在只能演出華格納作品的規定下,後代子孫莫不想盡辦法讓華格納的經典《尼貝龍指環》以各式各樣新穎奇趣、又凝聚世人焦點的形式現身,一百三十年來,華格納就這樣活在各種與時代精神對話的歌劇場景中……。
「…只有真正的藝術作品,也就是說,直接訴諸感官的,在它最赤裸裸地現身的瞬間展示出來的藝術作品,才算是達到藝術家的解脫…」
——華格納《未來的藝術作品》
一八七六年夏天拜魯特節慶劇院 (Bayreuth Festspielhaus)正式落成,華格納規定劇院要用來專門演出他的樂劇(Musikdrama),他做了許多現代觀眾習以為常的改革,包括把觀眾區調暗、將樂池降到舞台高度以下、採用扇形座位、撤掉傳統包廂等。從當時的照片看來,《尼貝龍指環》的製作相當具有浪漫主義風格,飾演齊格飛(Siegfried)的演員身穿盔甲手執長矛與盾牌,北歐味道很重。
華格納於一八八三年過世,劇院由她的遺孀、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Cosima)接手。《尼貝龍指環》則拖到一八九六年才終於又有新製作。柯西瑪對先生絕對忠誠,所以整體上風格遵循先夫之風,甚至排拒了現代燈光設計之祖的阿匹亞(Adolphe Appia)的導演計畫。這樣的家族事業就在父傳妻,妻傳子,一直傳到第三代,也就是華格納孫子這一代,才有人要進行革新。畢竟時代在改變。
「導演歌劇」的濫觴,與時代精神對話
拜魯特劇院於二次大戰時成為納粹的文化中心,尤其是華格納的英國媳婦威妮佛蕾(Winifred)跟希特勒關係匪淺,讓拜魯特與華格納在戰後飽受抨擊。拜魯特劇院於一九五一年重新啟用,也邁入了所謂的「新拜魯特」(New Bayreuth)時代。因為華格納的孫子威蘭(Wieland)與沃夫岡(Wolfgang),為了洗刷納粹陰影,甚至不惜將華格納歌劇非日爾曼化。尤其是威蘭,他對被祖母拒絕的阿匹亞推崇不已,深受他燈光理論的影響。一九六五年的《尼貝龍指環》,威蘭還融入容格心理學的觀點,舞台上盡是空曠荒涼的世界,於是「新拜魯特」就更接近貝克特似的荒謬劇,成了現代人類命運的試煉場。在《齊格飛》的第二幕,舞台背景只有類似蜂巢的根狀結構,至於那到底是什麼,威蘭說:「那可以代表任何事。」。
威蘭也開創了「導演歌劇」(Regietheater)風潮,這種歌劇強調導演至上,試圖對經典劇碼作重新閱讀,與時代精神對話,在舞台上以強烈視覺意向著稱。雖然爭議十足,但是流風所及,之後拜魯特都脫不了導演的指環。
一九七六年,劇院慶祝一百週年,總監沃夫岡找來當時年僅卅二歲的法國佬薛侯(Patrice Chéreau)來執導《尼貝龍指環》。薛侯明顯受到蕭伯納評論的影響,也就是用社會主義的角度來詮釋《尼貝龍指環》。於是劇中的諸神看起來像是工業革命時代的資本家。在《萊茵黃金》第一幕中,萊茵河女神上在水壩上唱歌,令人印象深刻,Richard Peduzzi設計的佈景也成了後現代舞台設計的濫觴。不論如何,找一位卅二歲的法蘭西小子來執導日爾曼大師的百年慶典,的確讓不少人不能忍受,場外人士手執「總體藝術還是媚俗?」(Gesamtkunstwerk order Kitch)的抗議紙牌,就知爭議有多大。當時尚未過世的威妮佛蕾,雖然戰後被國際法庭判定禁止涉足劇院事務,但她對這個深具反叛性的七六年《指環》,依舊無法接受,甚至揚言,如果他見到薛侯,就要謀殺他。
每次都要掀起國際話題的新《指環》
有人開了先河之後,觀眾與劇院的胃口都被養大了。他們希望每一個新《指環》都能掀起國際對拜魯特藝術節的注意。一九八三年,總監沃夫岡找來創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導演彼得.霍爾(Peter Hall)與指揮蕭提(George Solti)合作。不過這次英國人帶來自己的團隊,語言不通,加上觀念的差異,使得這次的《指環》驚險連連,《諸神黃昏》開演前幾個小時,舞台上還有人在敲敲打打。
一九八八年,指環又回到德國人手上,此人是出身東柏林的喜劇歌劇院(Komische Oper)的庫佛(Harry Kupfer)。喜劇歌劇院由費森斯坦(Walter Felsenstein)創立,他提倡類似華格納樂劇的音樂劇場(Musiktheater)觀念,強調音樂與劇場並重。費森斯坦的弟子遍佈東西德,勢力龐大,包括如庫佛、Götz Friedrich、Jochim Herz、Siegfried Schoenbohm等知名導演。庫佛不離左派觀點,並將科技力量對人類威脅融入《尼貝龍指環》中(車諾比核電事故於一九八六年爆發)。劇中的佛旦穿著皮衣、拿透明的皮箱,感覺起來更像是未來世界的黑幫老大。而八八年版本的《指環》,一樣大手筆製造視覺效果,如諸神乘著電梯回到瓦哈拉城堡,侏儒族的地下世界像水族箱般從舞台底部緩緩往上升、女武神布倫希德(Brünnhilde)被封在雷射構成的火牢裡等,令人目不暇給。庫佛版的《指環》,也是目前除了薛侯的版本外,有公開發行影帶的拜魯特指環製作(目前台灣還未見有人引入,但歐洲在九三年就已發行)。
視覺風格當道,舞台設計越來越重要
一九九四年《指環》則由紀歇爾(Alfred Kirchner)執導,他於七○年代末到八○年代末在法蘭克福歌劇院製作了一系列視覺風格強烈的作品,也曾選入BBC音樂雜誌的名人錄。他的《指環》製作充滿時尚感,萊茵河女神們穿著凡賽斯風格的漁夫裝,《紐約時報》評論此版本像是「後龐克式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二○○○年的千禧《指環》,讓很多人引頸期待。導演弗林姆(Jürgen Flimm)曾任漢堡的塔利亞劇院(Thalia-Theater)的藝術總監,他的《指環》詮釋背景設定在全球化的跨國企業上頭。我曾在德國公視上看過片段,對於女武神們在塔中弔鋼索如空中飛人般飛舞的畫面印象深刻。弗林姆強調這是他與奧地利舞台設計大師汪德(Erich Wonder)共同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可見舞台設計在導演歌劇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
在經歷丹麥電影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去職風波後,二○○六指環落在高齡八十一歲的知名劇作家、無歌劇導演經驗的多斯特(Tankred Dorst)手上,《萊茵黃金》在七月廿六日首演,《諸神黃昏》則在七月卅一日。很明顯的,擔任拜魯特劇院的《指環》導演,已經成為歌劇導演追求的魔戒,因為它象徵著導演藝術的最高榮耀,面對結合藝術、哲學與科技的挑戰。不過說句老實話,華格納的孫子跟他爺爺也很像,擅於操弄媒體與藝術行銷,連總監的續任也是話題不斷(沃夫岡已高齡八十七歲),家族間的鬥爭不但常上各大國際媒體的藝文八卦版,甚至有好幾本書都以華格納家族為主題。
期待性別角度詮釋的新《指環》
在經歷了神話、心理分析、社會批判、科幻未來等版本之後,《尼貝龍指環》到底還有什麼戲可唱,只能繞在指環(權力)的主題上嗎?其實女性在其中扮演的關鍵,更甚於男性,只是隱而未顯,待有心人發掘。佛旦說:「只有布倫希德才明瞭我內心所有的秘密……看到我精神深處!我的一切慾望通過她而在這個世界現形!」我相信,以性別角度詮釋《尼貝龍指環》的製作終將在拜魯特出現,想擁有指環的人必須放棄愛,但愛卻帶來自由。只是這個人到底是齊格飛還是布倫希德,諸神自有安排。
文字|耿一偉 資深戲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