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寡婦》從首演起,至雷哈爾去世止,四十三年間總共上演超過三十萬次,並被拍成多個電影版本;其受歡迎的原因除了有趣的劇本以外,雷哈爾以快活動聽的歌曲貫穿全劇,也是吸引觀眾的主因。
NSO跨年輕歌劇《風流寡婦》
2006/12/31 9:30pm
2007/1/1 7: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愛情與麵包孰重熟輕?不管在哪一個世紀裡,這總是討論不休的話題,在各類型的戲劇中,劇中人面對愛情與麵包的抉擇時,總也能輕易地博取觀眾的熱淚。但是雷哈爾(Franz Lehár,870-1948)的《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註)讓愛情與麵包有了另一種局面。
雷哈爾靠《風流寡婦》一炮而紅
雷哈爾出生於當時尚屬奧匈帝國的斯洛伐克地區,幼年便展露出音樂天分,並接受音樂教育的啟蒙,十一歲時就寫出第一首藝術歌曲。雷哈爾後來進入布拉格音樂院跟隨德弗札克(A. Dvorák)學習作曲,在他決定定居於維也納之前,他也以軍樂隊指揮之職開始音樂家的生涯,可惜作品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回響。一九○五年他在維也納劇場(Theater an der Wien)推出《風流寡婦》,從此一炮而紅,成功地以輕歌劇擄獲人心。
《風流寡婦》是雷哈爾的成名作,以花都巴黎為背景,群聚了南歐小國鵬特維德羅(Pntevedro)的駐法大使捷達男爵(Baron Zeta)、捷達的隨從丹尼羅伯爵(Graf Danilo)、藉由婚姻繼承大筆遺產的女僕漢娜(Hanna Glawari)以及捷達的夫人娃蘭仙娜(Valencienne)、娃蘭仙娜的情人卡繆(Camille)等人。丹尼羅愛上平民女子漢娜,卻礙於身分地位的懸殊,無法娶她為妻,誰知漢娜卻轉而嫁給富有的老銀行家,後因銀行家隨即過世而繼承了龐大遺產,成為鵬特維德羅最有錢的單身女郎。眼看著法國男人繞著漢娜打轉,煩憂國庫窘困的傑達遂命丹尼羅將漢娜娶回,以便保住漢娜的財產不落入法國人手中。而丹尼羅雖然仍然無法忘情於漢娜,卻懼怕被認為是覬覦財富才再度追求漢娜而遲疑;另一方面,成為富婆的漢娜當然也不能肯定丹尼羅愛的是錢還是人。故事就在劇中人種種試探、懷疑、渴望、掙扎等情緒中,進入皆大歡喜的結局。
情節趣味,音樂動人
《風流寡婦》從首演起,至雷哈爾去世止,四十三年間總共上演超過三十萬次,並被拍成多個電影版本;其受歡迎的原因除了有趣的劇本以外,雷哈爾以快活動聽的歌曲貫穿全劇,也是吸引觀眾的主因。國家交響樂團今年的跨年製作,將結集國內優秀的歌手們群聚一堂,為台灣觀眾帶來兼具優雅輕盈與風趣詼諧的風流之夜。
註
Die lustige Witwe沿用的中文翻譯為《風流寡婦》,其風流的原文之意乃充滿趣味、風情萬種之意,以此呈現上流社會的嬉戲與心機。
PAR名詞解碼室
輕歌劇
義大利原文為 Operetta,小歌劇之意,因為相對於義大利歌劇,輕歌劇的結構與篇幅較為短小。此外輕歌劇的文本題材通俗詼諧,大都為市井小民的生活寫照,以當地語言唱出優美旋律與有趣的對白,貼近大眾口味。輕歌劇在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與奧地利等地各有發展,各國作曲家以自己的母語留下不少佳作。但這個歌劇形式於十九世中期時,才以維也納為中心盛大地發展。重要作品有約翰.史特勞斯的《蝙蝠》、《吉普賽男爵》,雷哈爾的《風流寡婦》與《微笑的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