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園在兩廳院創造了許多第一次,像是去年的《何仙姑》就打破了傳統戲劇的演出長度,上下兩集總長超過五個小時,但觀眾席照樣爆滿。而在二○○四年端午節戶外演出《白蛇傳》,也創下了亞洲戶外演出觀眾人次超過五萬人的紀錄。
明華園第一次走入大舞台,是民國七十一年在國父紀念館,當時我們不僅運用野台戲的搭台經驗,還用上了「內台戲」的方式,在國父紀念館裡面搭了一個舞台。而在進入國家劇院之前,其實全台灣二十三個縣市的演藝廳,就有二十一種規格,所以不論是舞台佈景、燈光亮度、字幕和節目單的大小,我們都得去適應,因此可以說是身經百戰。
兩次突發狀況,外台經驗克服一切
兩廳院開幕的時候,邀請了音樂、舞蹈、現代戲劇和傳統戲曲等各種類別的節目在劇院演出。但是當時大家都是第一次在劇院演出,硬體方面的不熟悉,使得很多演出進行到一半因為技術當機而中斷,甚至退票。《蓬萊大仙》是傳統戲劇類的第一場,結果演到一半的時候燈光和舞台當機,但是劇院的工作人員已經「緊張得很有經驗了」,舞監跑來道歉,要我們上台跟觀眾宣布停演,但是對我們來說這只是小Case,導演馬上到後台跟演員說舞台不能動,要調整走位,結果演出順利完成,觀眾看得樂死了。
民國八十七年,我們應台大醫院之邀在國家劇院演出,開演前兩個小時,技術人員跑來跟我們道歉說當機了,要請我們跟觀眾宣布退票。當時兩廳院營運已經八、九年了,我說:「你們該打屁股喔。一千五百個位子,來自至少一千個家庭,我要上哪裡去聯絡這些觀眾退票?何況有些觀眾再過一個小時就要進場了。」我仍然堅持如期演出,但把所有的電動桿都改為手動,燈光的部分隨著演出一場接著一場修正,導演坐在舞台監督旁邊,用對講機指示舞台上要發生那些技術變化。這就是明華園在兩廳院遇到的兩次突發狀況,這種情況絕對沒有辦法只靠舞台監督就能解決,一定要仰賴各部門的合作。我們歷經各種野台場合,不論刮風下雨的突發狀況都遇過,這不是向來待在劇場的技術人員所能學到的經驗。
開幕演出《蓬萊大仙》重回二十年前
明華園在兩廳院創造了許多第一次,像是去年的《何仙姑》就打破了傳統戲劇的演出長度,上下兩集總長超過五個小時,但觀眾席照樣爆滿。而在二○○四年端午節戶外演出《白蛇傳》,也創下了亞洲戶外演出觀眾人次超過五萬人的紀錄。還有一次也是在廣場演出《獅子王》時,還有人捧著文殊菩薩來看戲,而且有很多佛光山台北道場的和尚尼姑來看戲。
這次兩廳院二十週年開幕,邀請明華園搬演我們在劇院第一次演出的戲碼。說起來《蓬萊大仙》這齣戲對我們有很特殊的意義,它替我們開拓了不同的觀眾群,在全國大專院校的巡迴,很多高知識分子都來觀賞,他們不但很欣賞明華園的演技,對於舞台技術、導演調度、劇本格局等也都讚譽有加。劇中角色包括孫翠鳳演的李玄、陳勝在演的李鐵拐,表演都需要費盡心力,展現很多層次,「彷彿是用跑百米的速度跑完五千公尺」,不但各式各樣的武打動作都要上手,內心戲的部分也要到位。特別是二十年前,我們的當家丑角陳勝在自己爭取演李鐵拐這個角色,不只搞笑更演出了角色內在層次,對他而言也是齣難得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