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霹靂舞是最早進入台灣的嘻哈文化現象之一。圖中表演者為盧柏呈。(許斌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洛克.嘻哈.舞翻天—萌荷舞團 街舞帶頭 音樂、時尚跟著燒

嘻哈瘋台灣 台風嘻哈客

美式嘻哈文化進入台灣,其實不是最近的事,早自上世紀九○年代,鐵板衣褲、霹靂舞、L.A.Boyz就已經帶起嘻哈的第一陣風。近年來嘻哈音樂成為樂壇主流,街舞更是處處可見,儼然已成為年輕世代的文化主視覺。但是,嘻哈到台灣,影響了什麼又刺激了什麼,可有在地化的新穎質變?

美式嘻哈文化進入台灣,其實不是最近的事,早自上世紀九○年代,鐵板衣褲、霹靂舞、L.A.Boyz就已經帶起嘻哈的第一陣風。近年來嘻哈音樂成為樂壇主流,街舞更是處處可見,儼然已成為年輕世代的文化主視覺。但是,嘻哈到台灣,影響了什麼又刺激了什麼,可有在地化的新穎質變?

無論是東區後巷泡沫紅茶店、西門町綜合大樓內的小舖、信義區林立的百貨區、士林夜市川流不息的擺攤人群、或是大學生與文青集散地台師大地段,你會發現,這幾年的流行符碼吹向透氣網格布料的卡車司機帽、誇張的金屬皮革感大鍊子、與臀齊短的三摺小蛋糕裙。或許執著嘻哈文化與音樂的嘻哈客會對於這樣表淺的一窩蜂熱潮感到嗤之以鼻,但把時間推回一九九○年,西門町一間間賣得最火熱的鐵板衣褲、鐵板帽、寫著大大的「BOY」字樣,其實這正是嘻哈文化吹進台灣的第一陣風。

由外而內的嘻風舞林起

這些身著「BOY」字樣帽T、釘板褲跳霹靂舞(Breaking)被稱作「B-Boy」的小子們,乘著解嚴後的空間解放與媒體開放之勢,全然抒展於茅塞頓開的養分空氣,他們在街頭、廣場、兩廳院四週的露台、萬年冰宮、青年迪斯可舞廳(也全拜解嚴之賜)大展身手;二十年長青歌唱比賽節目「五燈獎」首度加入街舞競賽,迅速成為壓軸節目。年僅十九歲的羅百吉,被不滿他在洛城混幫派的父母送回台灣,與同來自加州的三個ABC,炮製出第一個以街舞姿態橫掃演藝圈的L.A.Boyz。

國高中生都風靡在「釘孤支」舞步,與《少年快報》、《灌籃高手》、中華職棒、快打旋風、四驅車同列九○年代初期青年流行顯學,流行歌壇多了好幾組街舞團增添音樂姿色,更冒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熱舞比賽,高中、大學的熱舞社也均肇始於當年。然而卻沒人意會到,也沒人視為這是嘻哈文化正式植入台灣的場景現象。Hip Hop這名詞在台灣九○年代初期是抽象、不起眼、無強勢翻譯的(通常外來語辭需一定數量的社群需要,才會有較為齊一肯定的譯名),更為人通曉的反而是早期街舞四元素——機械舞(Poping)、霹靂舞(Breaking)、鎖舞(Locking)、電流舞(Waving),及變種舞步New School與Old School。

各自表述的嘻哈年代

嘻哈之於流行音樂的特殊性,在於它既可代表樂種,又同時代表文化類型。這不似搖滾或是電子舞曲純粹指涉音樂型態,或像嬉皮(Hippie)、摩斯(MODs)、瑞舞(Rave)講求的是生活風格和文化場景。在嘻哈文化四元素(MC、DJ、塗鴉、街舞)當中,街舞成為台灣「追趕」的第一步,DJ則至九○年代末期才開始出現以嘻哈為主要打碟曲風的場地(如TU),MC(編按)雖早已出現,但受制於早期街舞掛帥的風氣與饒舌形同於主唱的傳統歌曲概念(另有一說是早期台灣的MC注重派對氣氛的Old School,較不重饒舌技巧),專攻MC元素概念,在台灣已經遲至公元兩千年前後才逐漸確立。

無論是主流或另類樂種,礙於「追趕」的腳步,台灣與當代音樂潮流往往存在二至五年不等的時間落差(Time Lag)。例如,美國的嘻哈音樂開始全面攻佔告示牌排行榜起始於東西岸兩幫火拼(2 Pac與Notorious B.I.G.在傳媒炒作下於九○年代中葉達到高峰),當時台灣流行的是美國九○年代初期的節奏藍調(R&B);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概念在台灣興起也差不多有此等間距的時間差,像英倫搖滾(Brit Pop)在一九九四崛起造成「二次英倫入侵」,在台灣則到九○年代後期才被多數另翼搖滾客所重視。

在流行音樂和時尚風潮加持下,前者讓部分在二○○○到二○○三年尚被視為「另類」饒舌歌手與樂團,瞬間搖身一變成為主流音樂的嘉賓或重要卡司,如MC Hot Dog、大支、或原屬搖滾類型的張震嶽。而時尚風潮則出現在舞廳,演變成近兩年(二○○五年起)有超過八成台北的夜店均以嘻哈音樂為主打風格。

移植之後的下一步?

顯而易見的,現今青年世代或所有消費/閱聽的主力群眾,幾已不需去解釋或闡述簡單的嘻哈定義,它已成為當下的消費標籤。對於此等流行現象的背後,若不加以內化,恐怕又是另樁船過水無痕。

在流行之外,有諸如揉合母語、傳統音樂、文化保存概念的拷秋勤,或是言之有物地將宏觀的歷史論述重新尋找自我認同的張睿銓,抑或死後才發行作品、真摯的心靈情感說唱的宋岳庭。少數可以堅持十年以上的街舞人,像是六年級生黃柏青與巧克力,除了在街舞的傳承上漸受肯定,也在電影《巧克力重擊》中領銜演出,在跨領域的文化圈留下絕對的蹤跡。

或是,在典範轉移的脈絡裡,嘻哈四大元素也許並非絕對配件,台灣許多塗鴉創作者出身與嘻哈文化無干,卻不代表嘻哈文化在此缺席即等於漏失。又或者,在台灣嘻哈並無幫派(Gansta)系統,強作幫派狀只會淪為另一種廉價的複製。什麼是屬於在地的創造?也許就比文化仿傚來得重要。

即使多數流行大眾,依然歪戴卡車司機帽、金項鍊、大背心、肉體的激舞、聽千篇一律的經典國歌、上嘻哈補習班學饒舌。但那些少數偏執而不動搖理想的努力,也就足以成為下個世代追隨的重要範本。

編按:MC(Micphone Controller):嘻哈派對中帶動氣氛的主持人+歌手,要對眾人說話,還要以人聲製造節奏及模仿機器所發出的聲音,如鼓聲、唱片磨擦聲,而後演變為饒舌的說唱技巧。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