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屋》的製作十分用心,在傳統的詮釋裡包含了許多創新的思維,試圖在市場和理想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雖在某些樂段時,歌手和樂團的默契度不足,略為可惜,但整體而言仍是瑕不掩瑜,成功地引領全場的大小朋友們進行一場充滿童趣的冒險之旅。
臺北市音樂季—歌劇《糖果屋》
8/24~26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當序曲響起時,一位小男孩和小女孩緩緩地走到幕前,躺在前側舞台閉上眼睛沉入夢鄉;同一時間,一個奇幻世界隨著幕簾的開啟呈現在觀眾眼前,這對孩童也從沉睡中醒來,張著大眼與台下的大小朋友們一起探尋眼前這陌生又奇妙的童話世界。一群穿著學生制服或各種時裝樣式的孩子們穿梭在森林場景中,以及畫滿地獄、魔鬼圖案的佈景,都為觀眾們預示出本部歌劇主要的元素——孩童、森林、冒險之旅。
兩位主角演出恰如其分
出生於哈爾濱的畢寶儀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哥哥韓賽兒(Hänsel)憨厚、單純、帶點傻勁的個性。飾演葛蕾特的羅明芳於第一幕第二場開場時演唱傳統德國民歌〈Ein Männlein steht im Walde一個小男孩站在森林裡〉,其甜美、乾淨的歌聲將天真無邪的葛蕾特詮釋得恰如其分。但可惜的是,兩人在二重唱部分的音量搭配上略有落差、不均衡。作曲家胡伯定克(E. Humperdinck)以貫穿作曲(through-composed)的方式譜寫本劇,隨著劇情的變化和推進,將不同風格的樂段緊密地連貫起來;加上本部歌劇情節發展的步調十分緊湊,以至於歌手除了歌唱外,需更加用心揣摩角色性格及配合歌詞內容的肢體動作表現,這也正是本劇能夠廣受觀眾喜愛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兩位歌手盡力詮釋小男孩、小女孩的角色性格,但在某些較高難度的二重唱部分,兩位歌手似乎專心於聲音的表現,而稍微忽略了表情、肢體動作與歌詞內容的相互配合,讓筆者稍感可惜。
陳榮貴飾演的父親角色於第一幕第三場出場,由於父親已經喝了點酒,因此筆者認為此處父親應踏著凌亂的步伐,唱著帶有苦笑意味的歌曲〈Ralalala啦啦啦啦〉走進家門,表現其微醺、不甚清醒的酒醉狀態;若是演唱的速度能稍加自由、任意些,或是帶點滑音的唱法,也許更能靈活靈現地詮釋出父親的酒醉神態。
巫婆與糖果屋的雙面特質
劇中的小睡仙和露珠仙子的服裝成功地營造出童話般的夢幻氣氛;第二幕啞劇中十四位天使的白衣與燈光設計的搭配,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印象,也引領觀眾跳脫現實進入童話的仙境世界。巫婆的服裝深具「童話」特質,運用亮彩條紋與暗紅色的雙面披風及白色睡帽與黑色巫婆帽,清楚地劃分出巫婆角色所具有的兩面性——甜言蜜語的表象與邪惡的內在本質。本劇另一重要角色「糖果屋」以木條狀的設計為其基本架構,設計上較不具「童話」味,而此條狀設計令筆者聯想到:在糖果屋誘人的糖衣下,其內在涵義其實是個誘捕獵物的籠子。另外,「巫婆變成餅乾」是結尾處的高潮點,引出本劇的中心主旨「邪不勝正」,但本段設計令筆者覺得略顯潦草,若能配合燈光和舞台設計製造出令人震撼的魔法效果,應更能清晰地將本劇的中心思想傳達給觀眾。
本次北市交歌劇《糖果屋》的製作十分用心,在傳統的詮釋裡包含了許多創新的思維,試圖在市場和理想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雖在某些樂段時,歌手和樂團的默契度不足,略為可惜,但整體而言仍是瑕不掩瑜,成功地引領全場的大小朋友們進行一場充滿童趣的冒險之旅。
文字|梁曉玲 音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