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美鋼琴家吳菡(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總監

鋼琴家 吳菡 從台灣到美國 播灑室內樂的美麗種子

從一個台灣警察家庭出身的小女孩,到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CMS)的藝術總監,鋼琴家吳菡有深刻的音樂堅持,堅持要把美好的音樂推廣到世界各地,堅持以高品質的錄音留下當代美好音樂的紀錄。她與大提琴家夫婿、一同擔任CMS藝術總監的大衛.芬科,這個月將率領這個美國首屈一指的室內樂團體首度來台演出,藉由本篇專訪,讀者可以預先了解吳菡如何實踐她的音樂理想。

從一個台灣警察家庭出身的小女孩,到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CMS)的藝術總監,鋼琴家吳菡有深刻的音樂堅持,堅持要把美好的音樂推廣到世界各地,堅持以高品質的錄音留下當代美好音樂的紀錄。她與大提琴家夫婿、一同擔任CMS藝術總監的大衛.芬科,這個月將率領這個美國首屈一指的室內樂團體首度來台演出,藉由本篇專訪,讀者可以預先了解吳菡如何實踐她的音樂理想。

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大師班旁聽活動

11/21    10:30am  台北國家演奏廳

INFO  02-33939888

NTSO 國際音樂節系列9—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

11/22    7:30pm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

INFO  04-23391141

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璀璨音樂會

11/23    7: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旅美台灣鋼琴家吳菡(Wu Han)與夫婿大衛.芬科(David Finckel)是如今美國古典樂壇的活躍人物。大衛擔任知名的Emerson四重奏大提琴手,而兩人的二重奏每年在世界各地有數十場演出,包括墨西哥、加拿大、亞洲及北歐等地,最近他們的活動包括在德國的首演、芬蘭的Kuhmo音樂節等。除了經典曲目,吳菡與大衛也演出新一代作曲家的作品,包括Bruce Adolphe、Lera Auerbach等都是他們的伙伴,今年更將首演Pierre Jalbert為他們譜寫的新曲。

出於同樣對品質的堅持,兩人創立了ArtistLed這個以網路口碑行銷為主的唱片品牌,至今發行了九張唱片,其中的俄國音樂選輯,更獲得BBC Music雜誌的編輯推薦獎。

吳菡與大衛在加州發起了Music@Menlo音樂節活動,以推廣室內樂欣賞為使命。兩人自二○○四年開始擔任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The 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縮寫為CMS)的藝術總監。今年,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成員在吳菡與大衛率領下,在台灣登台和觀眾見面。本刊專訪吳菡女士,暢談她對於音樂的執著與室內樂推廣的理念。

Q: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CMS)是隸屬林肯中心的樂團嗎?還是由團員自治的樂團?如何遴選藝術總監(artisitc director)?由會員中選出?或是也有外聘?

A林肯中心底下有十二個不同性質的藝術團體,室內樂團則是在一九六九年成立的。成立三十多年來,已經有相當的聲望。前兩年,CMS正在回顧與重新定位它的角色,新的執行總監(團長)Norma Hurlbert認為CMS應該要作為一個演出性的團體,不只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我們前任藝術總監David Shifrin希望花更多時間在他的演出事業上,所以他現在單純擔任團員,把總監的棒子交出來。Hurlbert會找上我們倆,我想是認同我們對音樂素質的高標準要求吧!

我們接手藝術總監的時候,就決定花一些心思,作一番調查,找出CMS的定位。比如說,在美國室內樂的圈子,有沒有類似的組織像CMS?最後結果出來,我們發現我們在美國的定位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其他組織像我們這樣推廣室內樂、安排教育活動。我很認真地去作廣播、作活動,讓大眾認識到室內樂這種音樂形式。大眾對於室內樂的認知提高了,所以當我需要募款的時候,許多企業家都慷慨解囊。

Q: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成員們是如何產生呢?

我們甄選音樂家進入CMS二團,發掘一些年輕人才,讓他們有更多的演出機會接受磨練。在這過程中他們的經驗增加,而我們也就不擔心沒有優秀的新血。

Q:請問您創立ArtistLed這個唱片品牌Idea 的緣起與公司現況?

A當年我曾評估,如果跟唱片大廠牌合作,我就無法自由選擇想錄的曲目、錄音的過程,還有我與Emerson四重奏向來的行銷方式。我不想受唱片公司計畫的限制、所以決定創立一個品牌,讓身為音樂家的我們,可以有最大的掌控程度,我可以決定想要錄音的內容、時間、還有錄音的場地。

這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如果我想要錄德布西的奏鳴曲,不會有人拿出一份唱片目錄來說,剛剛有人才錄過這些曲目。不會有人限定說,唱片公司的人新買了一組麥克風,所以我得用那些麥克風來錄音。我們可以決定要採用哪一次錄的片段,跟錄音師討論母帶的後期製作風格。接著我們可以重複聽母帶長達幾個月。我對於品質的要求是很重視的,我手上還有一些錄音,是好幾年前就錄好,可是一直沒有發片,因為我覺得它們還不夠理想。這是自營品牌的好處,因為我沒有任何受限的上市日程表。

我們可以有藝術家對於作品的最高掌控權,這也是我認為ArtistLed成功的原因。

Q:成立Artist Led這個音樂品牌到現在,是邁入第十年了,您在這期間可有什麼心得或是學習?

A主要有兩個。第一,你必須端出最高品質的內容給觀眾,觀眾是有鑑別力的。我們花了很多的心思在研究好的錄音方式,花了更多的時間在準備曲目。當你推出很好的唱片,人們口耳相傳,他們會有品牌忠誠度。翻開我們的客戶訂購資料庫,幾乎所有的買家,都是張張收齊的死忠支持者。

第二點,你要相信觀眾的程度。很多人會以為小朋友不懂音樂,這是不對的。即使是小朋友都對音樂有一定的鑑賞力,可能是一種直覺的鑑賞,但聽眾們的吸收能力非常好,你絕對不可低估。

這些年來我們所培養的聽眾,他們都很樂於支持Artist Led。幾乎我們每張專輯,在推出後六個月內就能夠回收成本。

室內樂這種形式跟大編制的管絃樂團,完全不一樣,也跟台灣音樂教育中,培養出來音樂家的獨奏能力不太一樣。室內樂團的幾個成員之間,必須要有非常好的默契,演出時你得一邊聽其他人演出來的聲音,彼此配合,彼此協助。如果管絃樂團,或協奏曲那種,就沒有機會這麼重視每個音樂家的特質。演奏室內樂,你不能很自私,只求自己的表現。那樣拉出來的音樂無可避免會很不和諧,台下觀眾也能體會出音樂家之間的不和睦。

從發行唱片的角度來說,音樂行銷這件事情跟所有的行銷一樣,你必須知道你要帶給觀眾或消費者的是什麼東西。

我們希望能夠幫這一代的音樂家,留下一些很好的演奏錄音。比如說我們今天因為有錄音,可以聽到霍洛維茲、海飛茲的演奏,但如果我們沒有幫這一代的音樂家留下紀錄,到了我女兒長大那時,他們新的一代還是只有霍洛維茲可以聽!。

Q:CMS樂團這三十八年來,委請了許多作曲家合作寫音樂,那麼是否會有打算跟台灣的作曲家合作?

A我們這些年來,委託了超過一百五十位作曲家來為我們作曲。如今,我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收到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來投稿,平均一年大概會有一百三十件吧!這一百三十件當中,我自己喜歡的大概會有二十件左右。我通常是讓CMS的音樂家們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曲目,然後演奏看看。一場音樂會要好聽,演奏家自己喜歡那首樂曲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用領導權威跟他說,我要你演奏這一首音樂,他大概會遵命,可是以後死都不彈這些曲子。如果音樂家喜歡那個作曲家的作品,他會在日後的演出場合繼續演奏,那這首曲子就會比較能夠傳達給更多人。作曲家跟演奏家之間的化學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當然,我很歡迎台灣的作曲家也投件到CMS。

Q:二○○三年,兩位在矽谷地區的門洛公園市發起了一個夏季音樂節Music@Menlo,可不可以請您談談這個計畫?

A當時我們在美國各地尋找地點,想要做個實驗,用音樂節來帶動室內樂的風潮。來來回回看過許多地方,發現在矽谷有很多年輕的工程師,他們比較願意嘗試一些新東西;而我們問了幾個企業家,一提起這樣的企畫,就得到蠻熱烈的支持。開始企畫的那一年,剛好矽谷景氣很不好,矽谷泡沫剛剛破裂,有一個樂團也宣布破產。我們發現矽谷那邊其實有好幾個樂團,有潛力組織起來一起辦活動。開始構思時,我們就規劃了為期三星期的夏季音樂節,那裡的音樂廳大概有三百個座位。這三個星期,我們安排了一些比較古典的曲目,但也有相當比例的現代作曲家作品。我堅持現代作曲家作品也要重複在兩次的節目安排中出現,他們並不是點綴性質的。

有的人規劃音樂節時,會想說一開始先做一些推廣活動,過個三五年預期票賣出一半,十年後大成功。我們不是這樣。雖然我們每年在這上面的行銷預算只有兩萬美元,但我們用很高品質的節目建立口碑,結果票房立刻爆滿。如今三個星期的音樂節,每天都有三四場演出節目,已經塞到沒有辦法再塞了。

Music@Menlo同時也是一個推廣音樂教育的絕佳機會。我們在音樂節的同時,舉辦音樂營,以往都是美國的小朋友們參加,近年已經有大概三成來自世界各地。我的女兒莉莉安也在其中,我最近看到她在活動結束以後,寫信給音樂營所認識的歐洲同伴,這就開始了下一代文化交流的機會!

Music@Menlo是個非常好的實驗地點,我們也在這裡試著做收費的音樂會前導聆。傳統上大家都覺得,導聆是不要錢的,你每次辦導聆,真的沒有幾個人來。但若你把導聆也列入收費節目,觀眾會有所期待,而講者也會認真預備,觀眾的收穫就會變得更加深刻。

Q:Music@menlo給您的經驗,還有在美國所接觸到的音樂教育,與您現在所從事的室內樂推廣,是否跟傳統上的刻板印象,嚴肅音樂(classical music)是菁英人士的專屬休閒,有所衝擊?

A我從來不認為嚴肅音樂是只屬於某些人的專利,雖然在美國也有這種錯誤的刻板印象。我自己成長的家庭就很普通,我父親是台灣的警察,我母親是個家庭主婦,我家並不富有,然而我父親從小常常帶我們去聽音樂會,家中總是充滿音樂。歷史上很多的音樂家,都是貧苦家庭出身。也許一般的刻板印象,是因為嚴肅音樂確實有其內涵,得花一點心思去瞭解,而聰明的人可能比較快抓到這些關鍵。但這絕不代表只有頭腦好的、有錢的人才可以聽嚴肅音樂。我致力於打破這種刻板印象。

Q:音樂節的活動模式,對於一個地區的文化氣息,就您觀察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A你沒辦法用統計看出所有的效果,但有很多影響是很深遠的,也許等到我們這一代離世以後,都會繼續存在。

我講幾個故事。在俄亥俄州的Wooster學院,有一個非裔美人化學教授Ted Williams,他非常喜歡室內樂。老實說那是個非常荒涼的地方,但他組織了一個Wooster Chamber Music Series,邀請各地的室內樂團來演奏,讓當地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室內樂。我與他合作了十五年,如今他已經去世,這個室內樂演出的活動繼續在進行。我到其他地方演出時,有人跑過來跟我說,他曾經在Wooster讀過書,聽過室內樂後就一直很喜歡。

另外一個故事,是加州的那帕(Napa Valley),當地有一個音樂比賽,是一個酒莊莊主所舉辦的。這個人當年在溫哥華讀大學時,兼職做巡山員。有一天天氣很熱,他在城裡吃飯,打算吃飽找個有空調的地方消磨時間,剛好看到報上寫有室內樂演出。他去聽完以後,瘋狂愛上古典音樂,這改變了他的一生。後來我偶有機會見到當年那場室內樂演出的主辦人,我告訴他他的節目給那帕地方帶來多大的影響,他都不知道。再拿Music@Menlo 為例子好了,當我們開始辦音樂節活動之前,當地的高中沒有學生管絃樂團。如今他們組織了一個編制完整的樂團,而且我知道他們現在準備興建一個音樂廳,在離學校不遠的一個地方,大概過幾年會蓋好。有了一個音樂廳,就可以讓樂團演出,固定安排節目,整個氣氛就會很興盛。

當然這些都要個三五年以上才會看出成果,而你知道,文化事業就是需要耕耘。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