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七年表現最亮眼的則屬以驫舞劇場編舞群為主的新生代男性舞蹈創作者,圖為該團的集體創作「速度」。(許斌 攝)
新藝見/新銳藝評 2007表演藝術年度觀察報告

舞蹈篇:令人振奮的新生代

二○○七年台灣的舞蹈創作能量與二○○六年比沒有風起雲湧的改變,甚至有減弱的趨勢,但由新生代編舞者所激盪出來的火花仍然令人振奮與期待!

二○○七年台灣的舞蹈創作能量與二○○六年比沒有風起雲湧的改變,甚至有減弱的趨勢,但由新生代編舞者所激盪出來的火花仍然令人振奮與期待!

二○○七年台灣舞蹈的創作趨勢與動能與二○○六年並沒有戲劇性的改變,「跨領域」與「集體創作」方式方興未艾,但整體而言,除了新生代的表現令人振奮與期待外,在創作數量與能量上甚至有減弱的趨勢。

「跨領域創作」在台灣已成顯學。三十舞蹈劇場的《公主準備中》、藝向空間的《門》、台北首督芭蕾舞團的《媒體大亨》都是與音樂、戲劇、視訊結合;廖末喜舞蹈劇場的「鸚舞」則是以台灣主題詩作為靈感泉源。在跨領域的共同呈現裡,其他劇場、文學元素的加入確實豐厚了舞蹈的觀賞層次,但也出現主題焦點模糊與弱化了以身體為主要表現媒介的舞蹈藝術魅力的缺憾。

「集體創作」是近年來流行的新模式,在二○○七年以「集體創作」演出的團體計有: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的「點子鞋」,廖末喜舞蹈劇場的「鸚舞」,和驫舞劇場的「速度」。此模式的運作一來可減輕舞團產出新作品的壓力;二來可以鼓勵後進、豐富節目內容,算是權宜之計;但也面臨因編舞者們的個人風格、手法、經驗、能力的落差而使整個製作產生了無法聚焦、無法彰顯主旨的問題。

驫舞劇場男編舞群表現亮眼

二○○七年表現最亮眼的則屬以驫舞劇場編舞群為主的新生代男性舞蹈創作者,他們在一年內輪番展現了各種創作的能耐。在驫舞劇場發表過作品的周書毅、黃翊、陳武康、鄭宗龍前兩年已陸續受到矚目,今年則因機緣集體發光發熱:周、黃、陳分別於兩廳院「生日快樂」中發表了《0000000000000》、《低語》、《小豬、貓咪、狼》;周為稻草人舞蹈劇場編創了《S》,在北藝大發表了《1875》;鄭則於新舞台的《狄德貝許》;黃則已於二○○八年春和雲門2在新舞臺發表新作。   

這個舞蹈界的「男性明星光環」並沒有完全掩蓋另一位年輕女性編舞家的能見度,那便是曾與林原上、漢唐樂府合作過的傑出創作者楊維真。上半年同樣發表在「生日快樂」中的《泡泡小姐》,與下半年牯嶺街小劇場「跨舞蹈」的《泡泡奇慾鏡》,都是其繼二○○六《泡泡航空公司》以降的「泡泡小姐」創作系列。如今作品更是涉足雜耍、影像與跨國合作,是深具潛力、可以期待的創作者。

當然,舞蹈先進的提攜也是增加新生代能見度的功臣,如孫尚綺創團之作《走快一點,型男!》便獲得了王孟超舞台設計的加持;而觀眾對這批新人的熱烈歡迎,證明了觀眾對真正的才華是不吝給予掌聲的,幾位外型與能力同樣亮眼的年輕創作者甚至有偶像化的趨勢。

中生代相對保守

相對於新生代的搶眼演出,中生代創作者則相對顯得保守。從林向秀與施工忠昊跨領域合作的跨世代女性《傾斜-Tilt》、姚淑芬結合社區互動的快閃計畫《歡迎光臨永康藝族》、譚惠貞探討東西方文化與男女兩性觀點的《東方,在時間軸上位移的女人》、及吳義芳與李明道數位影像共舞的《視FUN》,均因構思不夠深入或執行欠周延而顯得「立意優於成果」。例外的是張曉雄引起爭議的《支離破碎2—浮士德之咒》,因誠實面對自己而顯得感人,也在創作上獲得了更大的自由。三十舞蹈劇場與顏鳳曦則保持著對社會現況敏銳辛辣的嗅覺,是女性編舞家中擅長處理議題的異數。

總之,二○○七年台灣的舞蹈創作能量與二○○六年比沒有風起雲湧的改變,甚至有減弱的趨勢,但由新生代編舞者所激盪出來的火花仍然令人振奮與期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