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能抗拒樂音繽紛?進行團體音樂治療時,治療師會與個案主們以樂器合奏進行互動。(圖為模擬畫面)(許斌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學音樂,真好「用」!/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 不只是聽音樂

雖有很多人聽過「音樂治療」,有不少人對它的認識仍停留在「有什麼音樂可以治療我的失眠?」「我腸胃不好,應該聽什麼音樂?」等觀念,以為音樂治療就只是聽聽音樂,只要「要到處方」,就能「藥到病除」。其實不止於此喔!本刊特邀現職音樂治療師的汪彥青、陳譽齡與楊嬿琁三位撰文,從定義說明到臨床實例,讓大家認識這個新興的學科。

雖有很多人聽過「音樂治療」,有不少人對它的認識仍停留在「有什麼音樂可以治療我的失眠?」「我腸胃不好,應該聽什麼音樂?」等觀念,以為音樂治療就只是聽聽音樂,只要「要到處方」,就能「藥到病除」。其實不止於此喔!本刊特邀現職音樂治療師的汪彥青、陳譽齡與楊嬿琁三位撰文,從定義說明到臨床實例,讓大家認識這個新興的學科。

定義說明

淺談「音樂治療」

文字  汪彥青 美國音樂治療協會與執照考試會認證之音樂治療師

雖然音樂治療有久遠歷史,近代音樂治療的研究發展卻是從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開始,相繼在英國、歐洲國家、加拿大、紐、澳、及日本、台灣等亞洲國家受到重視及推展。如今,音樂治療已儼然成為一門世界性的新興學科。

然而,雖有很多人聽過「音樂治療」,有不少人對它的認識仍停留在「有什麼音樂可以治療我的失眠?」「我腸胃不好,應該聽什麼音樂?」等觀念,以為音樂治療就只是聽聽音樂,只要「要到處方」,就能「藥到病除」。筆者以下特就幾個主題,和表演藝術愛好者一同探討!

何謂音樂治療?(註)

所謂音樂治療,筆者常以一句話簡單定義,就是「有計畫、有組織地使用音樂(或音樂活動/經驗),以期幫助個體達到生理、心靈、情緒等方面治療的效果。」這簡單的定義,包含了四要元素。首先,「有計畫、有組織地」是在了解狀況及需要後,所採取的「處方」行為,它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治療師來執行或督導。其次,「用音樂(或音樂活動/經驗)」是音樂治療中最重要的治療媒介。因此,音樂的選擇及其經驗設計,必須經過音療師審慎的考量。很多人以為音樂治療就是聽音樂,只要找到對的音樂,任何人都能執行音樂治療。事實上,靜態的音樂聆聽只是方法中的一種。目前歐美的音樂治療主流,乃是以個案積極參與音樂的表達與創作為主。在積極的音樂表達參與中,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治療師能隨時提供敏銳適當的全方位幫助。

第三要元素「幫助個體」,是音樂治療異於傳統醫療最大之處。大體上,傳統醫療的對象是「疾病」,而不是「個體」,疾病的個別性固然有,但差異不如「個體」的差異性大。因此同樣有失眠問題的個體,可能因他們過去的音樂經驗及喜好全然不同,所以用來治療他們的音樂及經驗選擇完全迴異。這是為什麼music Rx(音樂處方箋)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卻也引人爭議。最後,因為音樂是理性思維、情感抒發及心靈交融的創作,所以每個人的身、心、靈需求,可以同時成為音樂治療的目標。換言之,一個成功的音樂治療經驗可以是一個全人的、身心靈整合的提昇及醫治。

音樂治療的功能

音樂是一種聲音的組織,而這組織的考量包括了音高、節奏、速度、力度、和聲及曲式等,以表達創作者所要營造的氣氛、情緒與思想。由於每一首音樂創作都是獨特的,因此,音樂可以用於治療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有些音樂很能營造團體氣氛,適合用在團體治療中產生凝聚力;有些音樂的情感深沉內歛,適合用於個別的心靈探索。基本上,音樂的治療功能至少包括:一、時間的治療因為音樂是存在於時間的藝術,音樂治療可以說是一種時間的治療;二、結構的治療音樂是有思維、組織的聲音,因此,結構是音樂很重要的一種治療功能;三、節奏的治療專注聆聽音樂節奏,使呼吸、心跳調節到與之相同,是音樂治療很重要的放鬆技巧;四、美感的治療音樂是帶著美感的聲音組織,幫助我們遠離噪音及都會塵囂,具有美感治療的功能。

音樂治療專業訓練

誰能執行音樂治療?什麼學習背景適合音療的專業訓練?音樂治療的學習過程與一般音樂學科有何不同?若追溯近代音樂治療發展在美國的起源,是當時醫療團隊看見世界大戰後醫院中醫療體制的極限,於是邀請音樂家到醫院為大戰中受創的病患演奏音樂,以期撫慰、紓發病患的情緒,並藉樂器彈奏輔助復健的進程。因為效果卓著,繼而在許多大學音樂系開設音樂治療課程,以裝備更合宜的音樂治療師進入醫療團隊。因此,目前以美國為主流的音療訓練,多是將音樂治療系所開設在音樂學院,畢竟音樂涵養及樂器演奏能力需要比治療性知識更長的養成時間。

目前,音樂治療已在世界各地發展成一種專業,並廣泛受到尊重。在音樂治療中,音樂的確是用以治療的主要媒介。然而,音樂並不是萬靈丹。音樂治療師之於音樂,好比醫師、藥劑師或治療師之於藥物或治療處方。要在治療中讓音樂達到最好的效益,還須靠音樂治療師的智慧、專業知識、經驗判斷與音樂技巧。筆者希望音樂治療專業及音樂治療師的地位也能在台灣受相同的尊重。

 

註:本文部分摘錄自作者原文〈音樂治療的定義〉。欲詳全文請參考協會出版之專書《音樂治療》(2002,先知出版社)。

 

 

臨床運用實例

音樂的力量  打開生命的窗

文字  陳譽齡、楊嬿璇  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音樂治療師

音樂治療臨床運用的範圍非常廣泛,從新生兒、特殊兒童、精神疾患、成人復健、到安寧療護等等,對於不同族群的治療對象,都有其個別化的目標及獨特的治療方式。以下我們將將透過臨床案例的分享,介紹音樂治療於醫療上的應用,讓讀者瞭解到音樂如何與每個不同的個體做聯結,如何透過音樂及治療師的治療關係使個體改變,並且感受音樂賦予個體的新生命。

阿良的故事:音樂讓他走出情感牢籠

二十歲出頭的阿良(化名)在病房裡可說是遠近馳名:遇到女護士即大獻殷勤;遇到男醫師總要比比腕力;遇到阿公阿嬤級的病人還會表演扭臀跳恰恰,實在是病房裡的一顆開心果!其實,阿良是一個車禍生還者,從昏迷之後醒來,語言、認知、肢體功能都受到了損傷,社會行為的表現就像個大孩子一樣,有時天真過了頭。

阿良是因為想藉由歌唱來改善語言表達能力而來接受音樂治療的,在歡樂的第一堂課尾聲,他突然看中了電子鼓,一屁股坐下來便拍了起來,我在鋼琴上即興伴奏支持,讓他能盡情發揮。他的鼓聲鏗鏘有力,越發激動,最後甚至像發怒似的用拳頭猛烈敲擊了有二十分鐘之久,才看見他滿身大汗滿足地結束。阿良的鼓聲使人見識到在他平日開朗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其他的情緒。

在接下來的療程中,我漸漸知道了阿良車禍的過程,原來車禍當時他是載著女友的,女孩安然無恙,卻在阿良媽媽「天下父母心」的期盼下禁止聯絡。雖然阿良經常掛念著女友,卻等不到女友的探視,旁人也不曾親見阿良憤怒的埋怨。某天課上,當我們還在討論要練唱什麼歌給女友聽時,阿良卻在白板上寫下「我想死」的字句。按捺住心中的震驚,我給了阿良同理心的支持,並在下次上課時準備了一份歌本,偷偷把特別設計的曲目安插在歌本中。我不動聲色地請阿良唱歌,並請他一一為歌曲的好壞和喜好與否打分數。當我們唱到〈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時,他把這首歌送給了女友及一位關心他的女性朋友小玲;唱到〈愛情限時批〉時,他把歌送給小玲;唱到了不要再想妳的〈浪人情歌〉,竟然毫不考慮地說要送給女友。之後有次上課再次提到女友時,阿良一時之間竟然已經忘了名字該怎麼寫,音樂對阿良的改變,不言而喻。

音樂真的很奇妙,它給予人自省、改變、成長的力量超越語言。在與阿良工作的期間,我不曾用語言告訴阿良他該怎麼做,而是在每一次詞曲創作或討論中,刺激他去思考問題,拓展他生活關注的事情從感情的局限到其他的事物;並且在樂器即興及鋼琴彈奏中獲得情緒的抒發及求知慾望的滿足。

小凱的故事:音樂打開他的心門

小凱(化名)的媽媽在他三歲時帶他來醫院接受音樂治療,當時母親發現小凱在家時常情緒不穩定,哭鬧不休,害怕聽到廚房抽油煙機及吸塵器的聲音,且發展上包括肢體、語言及認知能力與同年齡孩子比較起來,都緩慢許多,後來經醫師診斷小凱有自閉症也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小時候的小凱對於周遭的人事物選擇漠視,對於治療師的歌唱、樂器敲擊及律動等介入,一開始只願接受靜態聆聽,凡是新事物他都不願意主動去嘗試。但是在慢慢接收音樂治療室中各式各樣的音樂刺激後,他開始主動探索治療室中的各種樂器,第一次小凱因為音樂開啟心門,小凱對於外界的事物也主動開始關心了。踏出了與治療師、與環境互動的第一步,小凱露出他不曾出現的純真笑容,參與活動時變得更加主動,這樣的改變是我們樂於見到孩子朝向獨立自主與主動思考的學習過程。

音樂治療的成效在許多地方令人驚喜的展現:小凱四歲才開始會講話及使用口語,因為與治療師即興對唱的經驗讓小凱常常對媽媽也隨性地哼唱起來,有時候媽媽生氣,小凱竟會用歌聲來軟化媽媽的態度;小凱想要耍賴不起床,媽媽試圖把治療師唱過的歌唱給他聽,而小凱因為想要跟媽媽一起唱就會自動起床;小凱原先討厭特定聲響,在接觸到音樂之後就漸漸不會排斥了。

現在的小凱進入一年級了,學校的音樂律動時間是小凱展現自信的時刻,老師發現小凱每到音樂課時就會主動想要表現給其他同學看。小凱不擅於與小朋友主動接近,但是每到音樂課時間,就會期待且樂於跟同學一起唱歌、一起跳舞。

把音樂治療中的經驗無形拓展到生活與學習中,是音樂治療的精髓,小凱在音樂治療過程中享受過快樂學習的成功經驗,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想到治療經驗中治療師幫助他,或是他自己幫助自己的過程,因而勇敢面對。對所有的發展遲緩兒童來說,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並且多把自己的優點與長處表現出來,讓自己跟其他孩子一樣,融入其他孩子的生活圈且可以跟其他孩子一同學習,是每個治療師想要幫助發展遲緩兒童的最終目標。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現身說經驗—謝馥年

現職:音樂治療師

畢業校系:M.A. in Music Therap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現職高雄榮總安寧病房、雲林家扶中心、台灣癌症基金會三個臨床的工作及學校教職,謝馥年認為理論的課程固然重要,但最實際的還是在實習的過程。從一個訓練音樂治療師為主的學校畢業,所學到的東西與音樂系中的一堂專題規劃差別相當大。她指出學校的實習分成兩種不同的種類:一種是每學期與不同的音樂治療師合作,在其身旁觀摩,或者在指導過程中做實際操作;另一種則是在所有課程結束之後,有約六個月全職工作的實習。她指出,要成為一個獨立工作的治療師,這段期間是相當紮實的訓練。就像實習醫生一天八個小時全職,有supervisor做督導,在既定的一套標準下作訓練、企劃等等。

雖然在台灣這們學科目前還不被衛生署認為有治療效果,但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取得的證照也不是永久有效,像在美國就需要每五年更新一次。評估的標準包括著作、進修、學術研討會的參與等等。音樂治療的成效不容易以科學計算方式衡量,針對不同的對象,也有不同的目標與執行點。例如同樣是歌唱,對於特殊教育的兒童們可能是要求發音、歌詞理解等語言能力,但對其他病人則可能是情感的部分。不著重在於發音、歌詞,後續的互動才是真正治療的部分,病人不輕意透露出的苦、埋怨,但經由音樂的影響,可以對治療師表達自己深層的想法。從心理帶動生理,協助疼痛、恐懼的控制。以本身的經驗來說,工作對象常常不僅是病人,還有病人的家屬,在生命最後的這段期間怎樣讓雙方互相表達難以出口的心願、話語、感謝、不捨,都是音樂治療師工作的範圍。(李秋玫)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