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房子折房子疊房子(攝影 魏瑛娟)
藝術家的OFF學

拆房子折房子疊房子

不同於其他建築師,對於空間維度的變異思索與折疊空間結構的設計實踐貫穿Calatrava所有作品,遊賞他的建築如歷經一場拆解(或組合)空間的視覺益智遊戲,觀者可任意由一組弧線、曲面、稜柱或尖角入手,試著找出反覆的元素,開始拆房子折房子疊房子……甚至聞見樓宇結構線條因反覆串接衍生而出的節奏,如歌般……。

 

不同於其他建築師,對於空間維度的變異思索與折疊空間結構的設計實踐貫穿Calatrava所有作品,遊賞他的建築如歷經一場拆解(或組合)空間的視覺益智遊戲,觀者可任意由一組弧線、曲面、稜柱或尖角入手,試著找出反覆的元素,開始拆房子折房子疊房子……甚至聞見樓宇結構線條因反覆串接衍生而出的節奏,如歌般……。

 

 

(Q1-01)

轉過圍籬高聳的施工馬路,一抬頭,我撞見眼前景象,西班牙瓦倫西亞冬季天空鈷藍瀲艷,台階頂端的圓錐尖塔與更遠處的波浪形狀屋檐如夢中異象,矗立靜謐展延悠長……如果,真實與虛妄有其邊界我們得以跨越穿梭,這一定是夢境的入口了……。雖說來此之前已將藝術科學城(Ciudad de lasArtes y lasCiencias)相關資料反覆讀了又讀,從一般旅遊指南說明、建築評析甚至美學論述,面對如此近乎超現實光景,我仍為其震攝動心,雀躍不已,Santiago Calatrava幾要與我心目中的建築大師高第(Antoni Gaudi)、科比意(Le Corbusier)、Frank Gehry並駕齊名了。第一次知曉Calatrava的作品是在紐約的現代藝術館(MoMA)裡,那場專為Calatrava舉辦的大型展覽(一九九三年)幾乎確立了其現代建築大師地位;我猶記得展覽室裡那些散發著詭奇想像力的建築模型、雕塑、裝置、繪圖、手稿筆記等,光影流換如夢似幻,Calatrava也成了我興味追蹤動向的建築師之一,其代表作藝術科學城更是撓搔著我必要親炙的渴念想望……我拾級而上,如謁聖者般步伐敬慎,一步一風景一趨一驚喜,手裡找來的立面、剖面等相關圖說資料似要被我捏出汗來……。

 

(Q1-02)

藝術科學城自一九九六年開始陸續興建,迄今已有天文館(L´Hemisfèric)、植物園(L´Umbracle)、海洋館(L´Oceanogràfic)、科學博物館(El Museu de les Ciències Príncipe Felipe)與歌劇院(El Palau de les Arts Reina Sofía)等五大造型、功能各異主要建築,不僅是瓦倫西亞地標及精神象徵,也是生長於斯的Calatrava獻給故鄉最美的禮物。我隔著反映水池遠眺科學博物館如神怪動物脊骨或百足昆蟲節肢般構造,試著從檐尖、懸臂、柱腳拆解還原建築構件的最原初單位;有如玩耍神奇玩具般,Calatrava擅長以單一構件反覆、串聯出複雜空間結構,並計算精密地幾可逆向折疊空間,回到初始構件;簡單地說,就如收起一把張開的傘,從三維空間傘花回到傘柄甚至一維收束點。不同於其他建築師,對於空間維度的變異思索與折疊空間結構的設計實踐貫穿Calatrava所有作品,遊賞他的建築如歷經一場拆解(或組合)空間的視覺益智遊戲,觀者可任意由一組弧線、曲面、稜柱或尖角入手,試著找出反覆的元素,開始拆房子折房子疊房子……甚至聞見樓宇結構線條因反覆串接衍生而出的節奏,如歌般……。「我的建築著力重複與旋律,這樣,建築就更有音樂感,音樂的形式是很重要的!」Calatrava如斯強調。

 

(Q1-03)

天文館大概是藝術科學城最知名的建築體了,不僅廣為各式建築、設計等雜誌報導,也成了許多商業廣告或科技資訊背景,標誌著消費品味或未來生活圖像。中間的球體建築是展覽廳主體,外以半圓拱頂遮蔽,襯著反映水池波光,遠眺如一只眼瞳,瞅著天空……評論家解析,球體意味著地球,透過「觀看」,與廣大宇宙連結,不僅點出天文館目的功能,也抒情詩化了人與宇宙的關係;世界的模樣與存在,是因為我們觀看與如何觀看,眼波流轉中,我們知曉並確立自己的位置及意義……我並無機會親眼見著球體前的巨大板條系統門閘開啟,只能藉由手中圖片或曾看過的影片想像那如眼瞼的門閘緩慢「睜開」時的夢幻運動;那幾乎是神秘甚至是神聖的一刻,睜開、看見、由黑暗至光明,地上萬象與天上群星對應運轉,生命綿亙不息……可「運動」的建築物亦是Calatrava的設計特色之一,不管是如雙手交握的穹頂(西班牙科威特展覽中心)、如巨鳥振翼的飛檐(密爾瓦基博物館)或如花朵綻放的頂蓋(瑞士浮動混凝土亭),運動,這源自自然界生命活動的概念,讓Calatrava的建築透露著些許宗教氣味來。

 

(Q1-04)

造型如巨鯨魚怪的歌劇院與遠處其他尋常大樓形成了有趣畫面……幾無例外,建於荒涼Turia乾河床上的藝術科學城因其功能完善與景觀特出,重新激活了這原已凋敝的城市邊緣半廢棄工業區,並成為城市的驕傲。Calatrava向以「復興城市」自豪,「如果你想重建並復興那些地方,你的建築就必須強而有力。」城市或區域因其所建的機場、車站或橋樑等而重活新生特色,成了論述Calatrava作品時不可忽視的部分,建築已不只是連結人與環境或扮演溝通或相依的中介純物質遮蔽物,更毋寧是「生命的容器」,與周遭景觀文脈靈魂共舞。身為史賓諾莎信徒,Calatrava喜愛以哲學思辯表述其對建築美學的思索,「賦予建築尊嚴與靈魂」。面對現代建築因過度專業分工與功能主義導向所落入的設計貧乏與美學困境,Calatrava力倡從材料與技術等基本層面重新理解現代性及其變化的關鍵。「我理解中的技術,是用來支持建築的詩意的……技術與工藝並不是目標,而是用來幫助我們重建更多詩意……」Calatrava對建築精神質量的思考與要求,已超越工程師或建築師,更傾向詩人或祭師了。

 

(Q1-05)

由天文館地下室門廊仰望科學博物館屋頂尖檐,有如現代抽象繪畫;恰好有飛機飛過,白色煙霧在湛藍天空緩慢畫出直線,看得我癡迷如醉……。我在各主體建築間穿梭,不斷變換位置,從各種不同角度,仰頭張望,找尋建築物之間或建築物與天空之間形成的巧妙畫面,這是我最喜愛的觀看建築的方法之一。Calatrava在論及他的創作過程時,也提及這種進到建築由裡張望如醫學「內視鏡檢查」般的閱讀建築方法,你總能在那些門楣、窗櫺、柱廊、或頂棚間聞得建築師看似彰顯卻又輾轉隱晦的「內在話語」,那是無法直接言傳的創作私密,或如Calatrava所說的「創作者自我探詢的最深處隱秘」……「我喜歡把設計看成不只是個人意願,而是一個類似宗教的觀念……」創造建築的人與使用建築的人因同一空間聚合,因某種共同目的(建築物功能)一起完成近似儀式的行為,音樂廳裡演奏及聆賞音樂的演奏者與聽眾、行過橋樑跨越大河的往來熙攘車潮人潮、機場裡匆忙遠遊的旅人、黃昏公園裡散步或餵食鴿子的休閒市民……我們因空間停留,短暫聚首,再各自奔赴下一個空間,雖不相互道別,但曾經瞥見彼此的眼波流轉,在我們分別離去的空中。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魏瑛娟
除了是前衛劇場導演,更是個旅行狂。
這10年來,大約去過的國家約30個,對世界遺產很著迷,旅行的動力是想看世界遺產。
正在規劃的行程有:馬可波羅的中亞絲路、達爾文的加拉巴哥群島、美索不達米亞、南極大陸......這些地方多不容易去,還在努力。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