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藝術節除了有國際重量級節目,也有本地團隊的演出,如香港芭蕾舞團將演出《巴赫.芭蕾》(Gordan Wong 攝 2009香港藝術節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特別企畫Feature of NTCH/台灣國際藝術節,蓄勢待發! 後起之秀 重金打造

亞洲藝術節掠影

亞洲地區除了較早發展藝術節的日本與澳洲,從一九八○年代以來,新加坡、韓國、香港等地也紛紛推出大型藝術節,在拼經濟實力之外,也拼文化實力。這些背後多由政府支持的藝術節,挾帶豐沛的資源,針對市場需求,策劃的節目包羅萬象,再經過靈活的宣傳及行銷手段,往往都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話題與國際關注;但其他中小型的藝術節則以特色與主題聚焦取勝,更能顯現藝術創意的活力。

亞洲地區除了較早發展藝術節的日本與澳洲,從一九八○年代以來,新加坡、韓國、香港等地也紛紛推出大型藝術節,在拼經濟實力之外,也拼文化實力。這些背後多由政府支持的藝術節,挾帶豐沛的資源,針對市場需求,策劃的節目包羅萬象,再經過靈活的宣傳及行銷手段,往往都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話題與國際關注;但其他中小型的藝術節則以特色與主題聚焦取勝,更能顯現藝術創意的活力。

在亞洲,表演藝術節的發展,並不像歐美地區起步得那麼早。歐洲早在十九世紀末,以節慶形式呈現帶狀的藝術表演已漸成形,如一八七六年,華格納於巴伐利亞舉辦的第一屆「拜魯特音樂節」(另譯拜羅伊特樂劇節),這個專屬他個人歌劇作品發表的音樂節,原只為了《尼布龍指環》與《帕西法爾》而量身訂做,當時他精心設計並建造一座完全符合理想的劇院,在譜曲時,更根據拜魯特劇院的音效,將樂團的編制、位置作了周詳的設計。這原只為一次演出的音樂節活動,卻從此欲罷不能。

以城市出發的藝術節十分蓬勃

而在亞洲方面,除了斷斷續續的「台北藝術節」之外,較為國人熟悉的當屬鄰近國家以城市出發的大型國際藝術節,如「東京藝術節」、「新加坡藝術節」、「香港藝術節」、「阿德雷得藝術節」、「墨爾本藝術節」,還有於十年前才竄出的「上海藝術節」和「首爾表演藝術節」。

這類結合觀光,規模龐大,且光鮮亮麗的的藝術節,每一年或二年舉辦一次,演出時間動輒長達一至二個月,演出內容包含戲劇、音樂、舞蹈、歌劇、音樂劇,節目形式則為經典與流行並重,傳統與現代並存。

背後多由政府支持的藝術節,挾帶豐沛的政府資金與資源,針對市場需求,策劃的節目包羅萬象,再經過靈活的宣傳及行銷手段,往往都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話題,而多年經營出來的知名度與曝光率,不僅在國際上能凝聚及累積藝術節的口碑及品牌,同時也較為大眾所接受,如此一來也易受贊助商的青睞,相互循環的影響之下,這類大型的國際藝術節,大者恒大,各有風光,並為政府最佳的文化投資項目。

日本和澳洲是較早於亞洲發展藝術節的兩個國家,然而很快的在一九八○到九○年代,便面臨亞洲四小龍因經濟成長而崛起帶來的新挑戰。亞洲四小龍彼此之間拼經濟外,也開始拼文化,紛紛起而效之,熱熱鬧鬧地推出藝術節活動,於是新興的亞洲表演藝術市場,遂呈現一片不容小覷的榮景,使得歐美表演團體和經紀人留意起日澳之外的亞洲城市動向,同時開始積極投入及耕耘亞洲市場。從這幾年歐洲天團如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往返亞洲的熱絡,即可知過往以日本獨大的亞洲市場,已被擴展為巡演於亞洲各大城市的新興網絡;然而各城市在節目上合作串連,檯面下也使勁地爭相為亞洲發聲人,其中尤以新加坡、韓國最具企圖心。

新加坡、韓國企圖心旺盛,香港藝術節資深有口碑

新加坡的多種族文化與英語優勢讓新加坡有條件走向國際化,因此不論是新加坡藝術節還是濱海劇院的節目規劃,或國家藝術理事會所有的文化政策皆朝「亞洲」、「國際」兩條主線發展,更鼓勵跨文化交流合作,甚至以減稅來吸引大型藝術活動與產業投資;新加坡為了達成藝術國際化,還於二○○四年提出了五年超越香港、墨爾本,長期目標媲美倫敦、紐約的指標。

已邁入第卅一年的「新加坡藝術節」(Singapore Arts Festival),從每年五月至六月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藝術盛會,也是以多元國際化為訴求。這個由新加坡藝術理事會主辦的藝術節,主要是政府希望藉由藝術創造力讓新加坡不同的種族透過作品,開始形成共同的「新加坡故事」,認同國家,於是展開政府跨部門合作;國家藝術理事會、國家文化資產理事會作為藝術的發想中心,結合旅遊局的市場行銷策略,不但打響了新加坡藝術節,更以政府資金買下歷史建築,再利用作為藝術家之屋,建立起藝術觀光區,種種合作策略讓每年的周邊效益放大。

同樣的韓國政府在文化投資上不遑多讓,不僅砸下重金投資電影、電視文化產業,同時在表演藝術軟硬體建設上的投資亦不遺餘力。二○○一年為配合世足賽而舉辦的「首爾表演藝術節」(Seou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在首爾市政府及文化藝術基金會、韓國文化部、體育觀光部、藝術理事會的資助下,風風光光地揭開序幕,目前已舉辦到第八屆,是韓國最大的藝術節,於每年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舉行,除了純粹的音樂會之外,舉凡韓國本土或國際的戲劇、舞蹈、音樂劇、跨界表演,都是藝術節的邀請對象,藝術節所創下的產值亦讓政府的文化政策獲得肯定。

除開日本、澳洲的藝術節,成立於一九七二年的香港藝術節,也算是亞洲資深的藝術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士認為香港這個快速崛起的大都會應有屬於自己的藝術節,於是他們成立了非營利慈善單位——香港藝術節協會,無論組織架構或經營方式都移植自英國,從一九七三年舉辦了第一屆香港藝術節,迄今已卅五年,每年固定於二月至三月舉行,藝術節已成為香港藝壇年度盛事。節目取向包羅萬象,不論古典音樂、中樂、世界音樂、歌劇、戲曲、戲劇、舞蹈及親子節目皆一應俱全,能滿足各個藝術愛好族群需要。

中小型藝術節,以特色與主題引人注目

然而規模與知名度雖不及前述的大型國際藝術節,但具特色並以聚焦主題引人注目的亞洲中小型藝術節比比皆是,如已形成韓國現代舞國際交流平台的“SIDance”(Seoul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提供亞洲肢體劇場新的實驗場域的「首爾藝穗節」(kore@fringe),老牌的日本新宿小愛麗絲劇場的前衛「戲劇節」(Tiny Alice),澳洲雪梨歌劇院主辦充滿童趣的「兒童藝術節」(KIDS AT THE HOUSE),稍早在台北舉行過的「兩廳院世界之窗」、「國際劇場藝術節」,甚至於新加坡為慶祝華人春節而舉辦的「華藝節」等,都各具特色和趣味。

一九九六年,第一屆“SIDance”由韓國舞評人及媒體工作者李鍾浩創辦,為了讓南韓與國際舞蹈界能有實質的交流,每年的舞蹈節都會安排國際編舞家與南韓舞者合作,曾於二○○三年來台演出的法國編舞家卡洛塔,即受邀於舞蹈節與韓國舞者一起發展新作。另外還邀請音樂家與編舞家就「世界音樂」的概念共同創作,每年展現不同的音樂主題,挑戰舞蹈形式。李鍾浩對他所策展的舞蹈節相當自豪地表示:「現代舞在南韓才剛起步,也許這條路會是漫長的,不過希望不要太長,但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秉持一股嶄荊闢棘、捨我其誰的犯難精神,風趣幽默的李鍾浩以其獨到的眼光,讓這個中小型的舞蹈節活潑生動,充滿實驗活力。

至於濱海藝術中心每年固定於農曆新年期間舉行的「華藝節」,是為配合新加坡各種族節慶而舉辦的藝術節之一,以服務華人觀眾為主要目標。然而「華藝節」的節目監製余登鳳表示,好的節目並無國界,為能服務新加坡多元的種族人口,在選擇節目時不會因此受到局限,除了戲劇節目的呈現,她會安排華人演出的音樂與舞蹈節目吸引其他族群的參與,以彌補語言上的隔閡,她認為表演藝術應該給予觀眾各種不同的文化體驗。

各大藝術節較勁競爭,反失於創新與連結

以亞洲地區藝術節的發展來看,大型的國際藝術節氣候已形成,砸重金的操作手法大同小異,節目的設計往往必須以顯著的亮度曝光,為區隔彼此,又不得不想盡辦法求勝出;一般來說,節目的企劃策略多採取穩紮穩打方式,以降低風險為優先考量,即以國際大牌明星節目作為主打,再搭配本地團體的創作或代表作演出,其中偶有具突破性的委託創作出線,但數量未若歐美地區的藝術節多,也較少像歐美的藝術節相互串連合作,共同委託藝術家創作或製作新節目。原因很容易理解,亞洲大型藝術節的經營方興未艾,多少都有競爭壓力存在,再者,歐美藝術節策展人才流通無阻,因此易於彼此合作,同樣的亞洲地區的中小型藝術節,也是以惺惺相惜的態度,樂於彼此往返交流,這是個有趣的現象。

除了各城市在地團體的節目有顯著的不同外,亞洲地區大型藝術節的國際節目重複性相當高,今年在香港、上海、東京演出,明年也許會出現在台北、新加坡;而年輕的藝術節為求勝出,更不惜祭出重金禮聘高知名的國際節目,口味也愈來愈重;同時在票房及市場的左右下,節目的選擇也愈來愈雷同和漸趨保守,富創新及實驗的節目相較下難受青睞。

一九九五年進入香港藝術節協會工作至今的節目經理蘇國雲表示,香港藝術節節目的選擇並不以藝術與商業作為考量,但是適合大眾或小眾欣賞的節目準則,是他無可避免的依據。同樣的濱海藝術中心的節目監製余登鳳也表示,於其內部,節目企劃與行銷人員也常為市場與藝術的考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往往二者必須取得共識而非妥協,畢竟上座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

另一方面,亞洲大型藝術節的多元訴求,為求面面俱到,較難訂定主題作為發展方向,唯一可行的是在藝術節的大帽下,另立一個子題發展,不像中小型藝術節可以集中焦點,針對主題,邀約同好肆意地發表作品或共同演出,還能於大膽的尋求創新過程中,形成藝術節獨特的風格與特色,相對也較能讓人興奮地期待有精彩的佳作問世。

大型藝術節除於國際節目上相互較勁,大多難有突顯的特色。尤其近年來各城市的在地藝術團體的節目,因受到國際節目的擠壓,參與大型藝術節的機會有限,精采度似難以突破,對此香港劇場導演林奕華的看法是:「以香港藝術節而言,在地團體難以配合策展人的品味,因此僅有少數團體重複地參與演出,無法提高在地藝術家的參與感,藝術節已成為世界級的團體及表演者亮相的平台。」這應該是亞洲大型藝術節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如何提高在地藝術家的參與意願,讓在地節目能與國際節目分庭抗禮,發展出屬於城市獨有的藝術節特色,相信這才是政府投入藝術節的最終目標吧!

 

相關網站

新加坡藝術節 www.singaporeartsfest.com

首爾表演藝術節 www.spaf21.com

香港藝術節 www.hk.artsfestival.org/tc/

“SIDance” www.sidance.org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