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也許對瑪雅.貝瑟(Maya Beiser)有些陌生,但卻不能不開始注意她!因為當今最受矚目的作曲家,包括菲利普.格拉斯、史蒂夫.賴克、譚盾等都曾為她量身打造、譜寫樂曲。過去的十年間,她也為大提琴開拓更新的演奏法與曲目。《紐約客》雜誌讚許她為「大提琴女神」、《舊金山紀事報》稱她為「後極限主義大提琴之后」,瑪雅精湛的琴藝、前衛及跨越文化的演奏風格,不僅在世界各地知名音樂廳都留下了足跡,她的迷人丰采更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即將來台演出多媒體名作《明日世界》之前,本刊特別越洋專訪瑪雅本人,讓這位才藝出眾的演奏家談談自己的表演,讓您先睹為快!
瑪雅.貝瑟多媒體大提琴獨奏會《明日世界》
2/28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Q:請問您在演奏史蒂夫.賴克的作品Counterpoint時,是否與背景的螢幕有互動呢?如果有,那麼該如何互動?
A:影像裡面,以及觀眾們從喇叭裡聽見的聲音,事實上就是「七個我自己」在演奏會前預先演奏錄製下來的分部。換句話說,影像裡同時顯現出來的所有部分,都是賴克所寫給我演奏的。所以基本上,舞台上一共就是有「八個瑪雅」一起演奏了。在現場我演奏獨奏部分,而其他七個「瑪雅」就在影像中跟我一起演奏。能夠和拉著四弦大提琴的我自己,一起去開發這種繁複性的節奏、美麗壯觀的演出及豐富和聲的作品,是一件非常使人高興的事。因此對我來說,影像存在我演奏之中的目的是為了服務音樂,而不是讓視覺成為焦點的。
Q:你認為今天作為一個音樂家,開發以及整合新的音響要比沿用來得重要嗎?如果如此,我們究竟應該要聽音樂,還是要「看」一個製作?
A:從我演奏生涯的開端,我就一直想要成為一個開創者,而不是當一個詮釋過去音樂的演奏者。雖然到現在我還是會拉舊的古典曲目,而且我每天練琴都是從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開始,但對我來說,詮釋那些在我們這個時代被開發的音樂,感覺起來是比較有意義的。我的興趣在於帶領我的聽眾們在每一個音樂會裡面遨遊,我也為那些喜歡嘗試各類音樂的觀眾、不認為西方古典音樂是唯一有價值的藝術形式的人而演奏。在這樣的想法裡,「聆聽音樂」與「觀賞製作」並不是互相衝突的,至少目前為止,我所考慮的每一件在台上發生的事情,都是為了音樂、與音樂欣賞的服務為目標。
Q:聽你在台北的演出之前,我們需要事先做什麼準備或功課嗎?作為一個古典音樂愛好者,我們可以找到其他不同的作品版本跟你的演出做比較嗎?
A:由於我演奏的音樂都是作曲家為我寫的(大部分是我委託的創作),觀眾們也沒有辦法真正事先做準備。其實聽眾們來聽音樂會不做準備、而且也許不確定他們將要聽到什麼樣的音樂,這樣的情況是我對自己的表演裡,非常喜歡的一個部分。沒有讓人先入為主的介紹,將更增添了許多冒險的刺激感!
以我將在台北演出的《明日世界》來說,我的專輯已經可以找得到了,雖然我要演出的曲子不是每首都收錄在CD裡面,樂迷們還是可以在事前先聽聽看。但我相信樂迷們只要單純地來到音樂會裡體驗音樂與影像,就算是第一次,也一定會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
Q:您認為經過麥克風的合成、傳輸,以及錄音裝置之後,樂器的原始聲響將會失真,並且較不被人欣賞嗎?
A:我對我大提琴的發出的聲響是非常謹慎的!我將大提琴的音質控制在溫暖、而且像人聲一樣歌唱的音色,這是對我自己基本的要求。而且,我的夥伴是世界一流的錄音工程師之一,他也總是在我旅行演出時隨行合作。
我演奏的每件作品其實都有不同的音響要求,我會跟每位作曲家一起商量,並且共同拓展作曲家們所想像出來的聲音世界。而當沒有電子設備來轉換聲響效果時,我的大提琴質地聽起來就如同拉巴赫組曲那樣地優美。在其他樂曲需要電子儀器來改變大提琴的音響時,我就可以利用大提琴做出像是打擊樂器、嗚咽的電子吉他,甚至是歌隊合唱等等無窮的可能,我覺得那樣的效果實在是太精采了!當然最終,我的大提琴一樣是在歌唱,但我希望,就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圍繞著與日俱增的電子設備中一般,聽眾們還是可以將注意力放在音樂的表現上,而不是在聲音的製作上。
Q:從市場需求觀點看來,你認為新的音樂形式,例如聲響的設置或多媒體的採用,將會吸引更多新的音樂人口嗎?又如何吸引呢?
A:我想音響裝置及多媒體對年輕一代的族群來說,已經是他們音樂聆賞經驗的一部分了。到目前為止,有多少人是從小看著MTV長大的!視聽性的表演形式對這些年輕人來說,就好像是充斥他們生活中的網路及簡訊一樣。在這樣的考慮下,我認為這種多媒體的呈現,將會幫助吸引年輕人來到現代化的古典音樂領域中,這對古典音樂也提供了相當好的助益。很多來看我演出的聽眾們都是年輕人,我也受到很多來自大學學生們的注意,甚至收到他們寫來的信!而這些人正是從傳統演奏會中缺席的聽眾!
Q:你的《明日世界》World to come在卡內基音樂廳的詹克爾廳(Zankel Hall)開幕樂季演出贏得了非常高的評價,之後更受到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的邀請製作《似人類的歷程》Almost Human及《起源》Provenance兩個節目。就節目的主題及演出場地來看,卡內基音樂廳如何影響你節目的製作?
A:事實上我三個最近的策劃都是應卡內基音樂廳邀約而作。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已經有很大部分的古典音樂機關團體逐漸覺醒,覺得他們必須要為音樂開拓更大疆域,包括更現代化、更前衛的音樂來停止年輕愛樂者的流失。現在許多管絃樂團與音樂廳已經逐漸提高他們現代音樂演出的機率。而身為現今古典音樂最重要的表演場地之一,卡內基音樂廳也認為走在最尖端,為大眾提供最前衛、最新穎的曲目是相當重要的公益事業。我個人非常感謝他們在選擇曲目、方向、權限上完全地信任我,以及其他方面的全力支援,給我藝術上充分的自由去做我所選擇的做法。我很開心他們所下的「賭注」是對的,因為節目的所有票券完全賣完,也獲得相當高的評價與媒體的注意,此外更值得高興的,是以這樣的演出來支持卡內基音樂廳立足於最高水準的藝術與領導地位。
Q:您目前有任何的跨界計畫進行中嗎?能不能跟我們談一談?近期內有沒有任何特別的主題、要旨或者藝術形式想要探索的?
A:我最近正在跟Art-Rock world的音樂家一起工作,嘗試發展一個靈感來自於巴赫的音樂會。我還和三位影像大師合作,計畫在台上與我共同以現場錄影再創造,進行劇場概念式的音樂會。另外在這同時,我也計畫錄一些Villa-Lobos的作品,今年春天我還將演奏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所以呢,我還沒有完全被傳統古典音樂所遺棄……。
人物小檔案
- 父親阿根廷籍,母親法籍,在以色列長大。
- 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
- 曾任紐約頂尖現代樂團Bang on A Can All Stars大提琴手多年
- 製作並擔任獨奏的音樂會《明日世界》獲選為卡內基音樂廳的詹克爾廳開幕樂季系列節目,並獲邀接連演出第二、三部曲
- 首演許多知名現代作曲家作品,曾為譚盾做《臥虎藏龍》世界巡演大提琴獨奏及擔任菲利普.格拉斯合奏團演出《戰爭人生》Nagoyqatsi的主角。
瑪雅.貝瑟《明日世界》 給你未來式的聆賞震撼
文字 李秋玫
舞台上,演奏家安靜地等待,舉弓擦弦那一刻,結實的聲效霎時響起,背後的影像有數不清的分身此起彼落。前方的大提琴忙碌地搖擺,她的髮絲隨動作飛散,拉弦、歌唱、說話、拍打、撥奏,令人應接不暇!屏息閉眼,紮實的功力更讓您聽見大提琴唱著巴赫的歌。自己和自己對話、電子重疊的音響,只用一把大提琴,就將整個舞台演得滿滿!
這是瑪雅.貝瑟製作並擔任獨奏的新式多媒體音樂會《明日世界》,涵蓋了文字、人聲、燈光效果及互動式錄影播放等形式於一體,顛覆一般愛樂者對於大提琴獨奏會的觀念。她用一把大提琴、預先錄製好的影像及音樂片段及電子儀器與錄音師們現場互動,創造一個具有表現力、戲劇性及靈性的音樂會,讓大提琴的聲響玩出打擊樂、電子吉他或聲響交互重疊等無數可能。加上她的錄影設計者──惠特尼博物館巴克斯玻獎得主伊瑞特.貝茲瑞,讓這部作品獲選為卡內基音樂廳的詹克爾廳(Zankel Hall)開幕樂季系列節目的之一。隨即展開的世界巡迴不僅叫好叫座,更受卡內基音樂廳的邀演,接連在二○○六年發表第二部曲《似人類的歷程》,以及二○○八年第三部曲《起源》。
畢業自耶魯大學音樂院的瑪雅,受過嚴格的古典訓練,有著絕佳的琴藝,一直以來便以突破傳統、尋找新聲響為目標。為此眾多國際知名的現代作曲家為她譜寫新曲。合作過的作曲家包括路易士.安德瑞森、布萊恩.艾諾、賽蒙.夏辛、伊芙.貝格拉瑞安、邁可.戈登等,以及《明日世界》節目裡的歐斯瓦多.戈里賈夫、史蒂夫.賴克及大衛.朗,並且幫譚盾做《臥虎藏龍》世界巡演大提琴獨奏,以及擔任菲利普.格拉斯合奏團演出《戰爭人生》Nagoyqatsi的主角。此外,生長於阿根廷籍父親、法籍母親的家庭,又在以色列長大,多元文化的刺激與融合,讓她的表現多元、溫暖而具有獨特風味。如今,首屈一指的《明日世界》即將登台,瑪雅也將帶領她的團隊前來,從未經歷過的視聽震撼,大提琴女神要讓您瞠目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