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門舞集《風影》在舞蹈的最後以雷射光製造炫目又虛幻有如時光隧道的無敵景觀(林鑠齊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特別企畫Feature of NTCH/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劇場科技進化論 數位科技vs.舞蹈

科技流轉中 舞動繽紛革命

在十年前仍有很多愛舞蹈的人對科技的介入懷有很深的敵意,擔心科技的過分蓬勃會威脅到舞蹈原本的存在價值。隨著時間的過往這種疑慮似乎自然消失,因為我們已經發現原本身體力行的舞蹈行為是無可取代的藝術形式,同時那種標榜跨領域舞蹈與科技結合的作品,有時幾乎可以被當做是另一種新興的表演形式來對待。

在十年前仍有很多愛舞蹈的人對科技的介入懷有很深的敵意,擔心科技的過分蓬勃會威脅到舞蹈原本的存在價值。隨著時間的過往這種疑慮似乎自然消失,因為我們已經發現原本身體力行的舞蹈行為是無可取代的藝術形式,同時那種標榜跨領域舞蹈與科技結合的作品,有時幾乎可以被當做是另一種新興的表演形式來對待。

看到舞者在舞台上揮灑、流汗、喘息是舞蹈藝術最貼近人,也最令人著迷的原因之一。舞蹈自有人類以來就存在,也是最古早就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數千年下來不論在那個文化那個地域,它的長相都維持在純粹的肢體呈現,頂多就是加上音樂的輔助成為我們所熟悉的視聽享受。而在過去短短的二十多年來,科技媒體的日趨成熟卻引來了舞蹈藝術呈現革命性的變化。

數位影音運用頻繁 錄像舞蹈蔚為風潮

早在十年前科技媒體在表演上的運用仍使得創作者興奮莫名,而觀賞者不知何以,曾幾何時這類表現形式現在已經到了司空見慣的地步。近年來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舞蹈表演經常伴隨著科技媒體的呈現,就如流行文化一般。在台灣我們也與世界接軌地一同體驗所謂科技媒體帶給我們的驚奇與訊息,從這兩年來受邀來台的國外舞團與國內創作者的新作都可見一斑。

一般而言,以表演上的運用來說,數位影音的參與是最頻繁的。數位影音指的是數位化的音樂使用,以及數位化的影像投射。由於舞蹈與音樂的相關性一直都非常緊密,於是我們常忘記當今的音樂呈現多也是數位科技的一環,而相對的影像的投射反而得到了最大的關注。主要原因一方面在於雖然創作者或觀賞者都不大習慣另一種視覺印象的同台出現,但又不得不屈服於投影視覺的力量如此強大;另一方面,器材與方法越來越容易掌握是背後無人能擋的推動力,想要架馭這個新元素的情節,使得它近年來的運用被推到了如日中天的地位。

當然,舞蹈與科技的結合除了我們最常在劇場表演中看到的呈現外,「錄像舞蹈」(Video Dance)也是早年舞蹈科技發展上重要的一環。錄像舞蹈指的是以錄影為呈現,內容關於舞蹈,而創作的手法在於運鏡、取景與剪接的舞蹈藝術。錄像舞蹈於八○年代初自美國啟蒙,許多編舞者開始透過鏡頭與銀幕創作,作品也饒富趣味地與所有其他透過錄影帶呈現的作品大相逕庭。美國當時的補助機制也大力支持這一類的創作,於是錄像舞蹈曾經一時蔚為風潮。另外,近年有少數創作著重在方法與器械的研發,例如每年在法國舉行的安亙湖國際數位藝術節(BAINS NUMÉRIQUES)都邀請來自世界各地正在進行中「實驗性」的肢體與新科技創作參加。二○○七年一位來自日本研發能上台跳舞的機器人的創作者受邀,二○○八年台灣的年輕編舞家黃翊,帶著他能三百六十度旋轉與自轉的錄影機械手臂與他現場跳舞的舞者受邀。這些例子雖然不是我們平常熟悉的舞蹈表演,但也都是從表演藝術衍生出來與科技結合的例子。

一窺歐洲舞台  影像與舞蹈交織出多元表達訊息

至於舞台上的表演,在台灣這些年我們就看到不少例子,尤其以來自歐洲的作品居多。DV8曾經帶來的Just For Show是最炫的一個例子,三度空間的立體投影營造出鬼魂般的幻象。講求特定的空間安排與觀賞的視角,大家在看舞作的同時也努力在看投影的玄機。他們在早幾年的另一個作品Bound to Please有一個衝突的畸戀劇情,所以把一個人的臉投影在另一個人的身體部位上,相較之下技術層次雖低,效果卻非常震撼人心。兩度來台的萌荷舞團帶來了《拉摩的異想世界》以及《新天堂樂園》,兩個舞作都異曲同工地給予觀眾絢爛愉悅的視覺享受,影像與舞蹈彼此成為互補的元素,華麗又不失幽默地款款道來。

此外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熱情馬祖卡》有最直接單一的投影效果,一個正面偌大的投影當背景,訊息簡單而明瞭,完全不用考慮手法的問題。又如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Utima Vez)幾次帶來的作品都有些投影的片段。編舞者溫.凡德吉帕斯(Wim Vendekeybus)以他拍電影的背景拍攝出充滿隱喻性的電影片段,分別投影在舞作不同的段落中成為作品裡重要的訊息。而荷蘭舞蹈劇場三團的資深舞者曾經帶來的季利安(Jiri Kylian)的作品《生日舞會》,有一些現場同步投影舞者肢體互補畫面的效果在創作上頗有趣味與巧思。這次在台灣國際藝術節受邀請來台的克勞斯.歐伯梅耶早在二○○四年在奧地利的林茲電子藝術節就以他的作品Apparition備受矚目。Apparition用感應裝置把舞者在舞台上的動作與投影的純幾何圖像設計做了緊密的結合,使得整體的觀賞成為一個完美的視覺經驗,舞者已不再是情境表達的工具,而是整體動態視覺作品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期待這次他來台灣與NSO合作的《春之祭》使用立體投影,將會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聽饗宴。

探勘美國大陸  動作編創軟體影響教學與編舞

這些年來台灣的觀眾似乎與歐洲舞團的連結多於和美國舞團的接觸。這是快近十年來台灣市場的走向,也許這正呈現了台灣市場對過去數十年大量美國文化輸入的重新洗牌。所以在舞蹈與科技的結合上,美國的創作者雖然已致力了快三十年,而台灣觀眾對他們的了解仍然有限。

提到美國舞蹈與科技的結合,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仍是最具影響力的鼻祖。早在一九八○年初摩斯.康寧漢就對科技藝術在舞蹈裡的應用充滿好奇。首先他從動作的數位化記錄與再製開始下手,協助研發數位化動作編創的軟體Life Form,之後在他的作品裡數位影像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Life Form的發明刺激了美國舞蹈學界開始運用各種科技的可能性擴大他們教學的面向。舞蹈的記錄與編創當然是首當其衝的發展。知名的有如俄亥俄州立大學舞蹈系與舞譜局多年的舞蹈記錄科技化的研發計畫,以及伊利諾大學超級電腦中心所做的美國與日本兩地的舞者和影像交疊同步演出的遠距表演。一九九九年康寧漢與頂尖的數位藝術家合作的Biped在美國加州伯克萊呈現。Biped以動作擷取的技術把舞者的動態轉換成動畫構圖,以數層的投影交疊在真實舞者之間,如今已成經典。之後舞蹈作品結合科技影像的呈現如雨後春筍,幾乎所有當代的編舞者或多或少都會思考這個元素。一年多前才剛來過台灣的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帶來的《盲目約會》Blind Date就提供了一個例子,如何以複雜的多部投影幫助舞蹈作品敘述動作所能傳達以外的訊息。聲望很高的美國編舞家碧比.密勒(Bebe Miller)在二○○八年底推出的Necessary Beauty也運用影像幫助舞蹈提供不同層面的訊息,得到了舞評廣大的推崇。

近觀科技台灣  前製影片投放輔助舞意是大宗

至於台灣近十來年的舞蹈作品也受世界科技潮流的影響,科技媒體成了座上賓。以前製影片的投放輔助舞作的訊息是表現方法的大宗。比較特殊的例子有如影舞集表演印象團過往的作品《非愛情故事》與《@夢》,藝術總監陳瑤將自身的動畫創作及電影製作經驗,轉化在舞台演出的構想及設計上,運用大量的動畫把舞作滿滿地包圍在動畫所製造的環境中,是絕大多數的舞蹈作品所無法製作的。他們在二○○八年底所推出的新作《隨之變-風花雪月》,以複雜的電腦程式即時運算呈現變化無窮的投影內容,以及即時同步編輯音樂的手法,已經在即興表演的旗幟下挑戰了藝術與科技的最前線。

一向不對新科技趨之若鶩的雲門舞集也在二○○六年的秋季推出《風影》,與爆破行動藝術家蔡國強合作,在舞蹈的最後以雷射光製造炫目又虛幻有如時光隧道的無敵景觀。筆者也在二○○六年古名伸舞團的《記憶拼圖》與英國視覺藝術家湯姆.葛雷(Tom Gray)合作,以記憶在腦海中有如影片般的特質,強調影像不但製造視覺場域也提供內容訊息的特點。

跨領域形式無可阻擋  身體舞蹈重振獨特價值

綜觀世界各地近二十多年來舞蹈表演與科技結合的特性,不外期望科技媒材的加入,可以幫助內容的傳達或特別強調技術的開發兩個方向。多年前筆者曾經問過碧娜.鮑許為什麼她要在舞作中使用語言,她回答:「我並沒有特別要用語言,但是當語言可以表達而舞蹈卻說不清楚時,我就必須使用語言。」當代的編舞者在創作上使用科技元素時,或許也如碧娜.鮑許使用語言的態度一般,借用科技元素的特性與力量幫助作品內容的傳達。同時我們也發現儘管科技方法日新月異,器材功能越趨講究,而且擁有這些效果的代價也越來越能夠被負擔得起,知道如何善用這些利器,架馭科技而不被科技挾持,是編舞者在充斥科技誘惑的時代所必須深思的。很多例子也都告訴我們,一個成功的作品有時只須要低階的技術就可達成,重點主要仍然在於真的能夠精準地選擇器材與方法,並巧妙地加以善用。

在十年前仍有很多愛舞蹈的人對科技的介入懷有很深的敵意,擔心科技的過分蓬勃會威脅到舞蹈原本的存在價值。隨著時間的過往這種疑慮似乎自然消失,因為我們已經發現原本身體力行的舞蹈行為是無可取代的藝術形式,同時那種標榜跨領域舞蹈與科技結合的作品,有時幾乎可以被當做是另一種新興的表演形式來對待。而這種趨勢也將如野火蔓延般地無可阻擋,在此之時原汁原味的舞蹈形式勢必也會重振它的價值與地位,成為獨一無二的珍寶。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