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造雙重》是蘇格蘭編舞者Colette Sadler的作品,她將人偶混在舞者間,玩著控制與被操控的弔詭。(Tanznacht Berlin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舞蹈之夜」 挑釁觀眾視聽極限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德國「柏林舞蹈之夜」(Tanznacht Berlin 2008),是由舞蹈工廠(Tanzfabrik)在兩千年首創。原來只是一整夜的多團匯演,在往後幾屆逐漸擴大為多天性的舞蹈節,二○○六年甚至在二十多個劇場表演。舞蹈之夜的創辦原意是要促使駐柏林的舞團、創作者有機會展現他們的作品,藉著相互觀摩切磋,讓柏林舞壇更蓬勃多元!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德國「柏林舞蹈之夜」(Tanznacht Berlin 2008),是由舞蹈工廠(Tanzfabrik)在兩千年首創。原來只是一整夜的多團匯演,在往後幾屆逐漸擴大為多天性的舞蹈節,二○○六年甚至在二十多個劇場表演。舞蹈之夜的創辦原意是要促使駐柏林的舞團、創作者有機會展現他們的作品,藉著相互觀摩切磋,讓柏林舞壇更蓬勃多元!

二○○八年恰逢「舞蹈工廠」歡慶三十週年,整年已陸續推出多項大型活動。年底再度推出由彼德.史坦蒙(Peter Stamer)所策劃的舞蹈之夜,他將四個閒置的公車(BVG)修理大廠,改裝為劇場與展覽會場,並於四天內(十二月四至七日)呈現超過四十個節目與活動。除了演出、音樂會、研習營等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賣點是史坦蒙由eBay購得多架旅行車箱,邀請多位藝術家以不同裝置展出,例如玻璃、毛絨、多媒體電視車,藝術家可於車箱內外舉辦活動,或開放給遊客過夜等,最後在落幕當天晚上舉行車箱拍賣會!

年輕創作者,挑釁觀眾的視聽極限

白天的工作坊、課程、座談會、展覽與舞蹈活動已帶入無數訪客,晚上的演出是重頭戲,每晚有三至四場表演,午夜後的現場樂團演出持續至凌晨,吸引不少年輕人來派對同歡!這屆演出多數是年輕的創作者,主題以觀念性與前衛風格為呈現趨勢,肢體動作反為次要,許多演出甚至把舞蹈完全排除在外,挑釁觀眾的視聽極限!

德國編舞者Christoph Winklers之作品《姿態》Posed,就完全顛覆觀者對「何謂表演」的思維。觀眾在一座大工廠裡被分成數小組坐開,四位導覽員分別以德、英或法語簡介其他主講員,接著將觀眾移往中央,最後被安排坐成V字型。全場就由這四人流動式地口述童年、工作、觀念與計畫等,觀眾被置身演出中,像被動的參與者。表演者做肌肉展示、跑步、對話、重複哭泣表情等,在平凡無奇的過程中,觀眾多數是東張西望,或期待下一秒即將有重大事件會發生……但直到結束仍是一頭霧水,而且不知道原來已該拍手的尷尬,於是一半觀眾失望地快速離開,另一半索性留下來喝杯表演者提供的香檳酒!

由Christina Ciupkes與Nik Haffners自編自演的作品《斡旋生活》Dealing with Life,是一齣簡明扼要卻將兩性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的極限作品。台上像個小套房,表演者穿梭於桌椅、床、沙發、衣櫥、櫃子間,貼在櫥櫃上的紙以德文寫著:忠實、陷阱、害怕、幸運、嘗試、無辜、家庭、謊言、遊戲、自由等字,另一端則寫著小紅帽、亞當夏娃、羅密歐茱麗葉等名字。兩位表演者輪流做著日常生活的小動作,像是藏東西、移傢俱、放音樂或丟枕頭等,然後以自己對動作的解讀,將櫃上的文字逐次擦掉,創作者玩著動作與文字間的微妙關係來影射兩性生活。

期待帶入前衛,卻見空洞無新意

美國舞者Ami Garmon的獨舞《帶我回你家》Take Me Home With You,是一齣融合口白敘述與動作的歇斯底里作品。Garmon頭戴驢頭、身套呼拉圈的怪異出場,她在麥克風前訴諸強烈情感或尖叫。夾雜成長的沈重經驗與不順遂的愛情,其動作以緩慢憂鬱質地為主,最後她以長達二十分鐘震耳欲聾的高分貝音量,轟炸觀眾的五臟六腑,當音樂停止時仍有嗶嗶聲在耳裡迴盪著!

《製造雙重》The Making of Doubt是蘇格蘭編舞者Colette Sadler的作品,她將人偶混在舞者間,玩著控制與被操控的弔詭關係。後半場舞者則像外星人般,變成三隻手或三隻腳的畸形怪胎,他們褪去衣褲露出膚色般的義肢,再將義肢拆卸後,又回復人偶般的機械動作。

另外,紐約創作者Jeremy Wade的作品《拋擲彩虹》Throwing Rainbows Up則結合了現場音樂,主題關於噁心、可笑與俗氣行為。一男一女神經質地亂跑、狂跳、鬼叫、發癲等,像幼稚孩童的無理取鬧。Wade同樣以尖銳刺耳的噪音砲轟觀眾,如演奏者重擊鼓聲,或表演者在特殊音效的擴聲器前大聲咆哮、狂吼,整場演出像以不同方式在虐待觀眾!

主辦單位的美意是帶入實驗、前衛性創作,但多數作品內容空洞、了無新意又過度重複。筆者和一位德國舞評家交換見解,她認為這些演出是「典型的柏林風格」:也就是不太跳舞、敘事多或重觀念性的作品。如果鄙視技巧甚至捨棄肢體,就更要提出有創見性的新風格。可惜多數創作者陷入空洞性的喃喃自語,或者淪為發洩情緒的嬉笑怒罵!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