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韻如的「菲墨之舞」入圍第四屆「法國安亙湖國際數位藝術節」, 此作以「女書」為概念,書寫東方女性心理經驗,是結合舞蹈、表演多媒體影像、中國音樂、 互動裝置之跨領域創作。(陳韻如 提供)
藝妙人物事

馭科技之風 飆舞藝術狂潮

林珮淳談「新科技.新藝術.新創意」

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方興未艾。藉由科技的媒材特性,可將藝術本質以新穎的創意表達出來。這種結合科技而興起的藝術稱為科技藝術(Tech-Art)、或新媒體科技(New Media Technology)、或數位藝術(Digital Art),以上皆可概稱為新媒體藝術。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林珮淳四月八日在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中,以「新科技.新藝術.新創意」為題,引介此互動性新藝術的特色、發展、與創作面貌。

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方興未艾。藉由科技的媒材特性,可將藝術本質以新穎的創意表達出來。這種結合科技而興起的藝術稱為科技藝術(Tech-Art)、或新媒體科技(New Media Technology)、或數位藝術(Digital Art),以上皆可概稱為新媒體藝術。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林珮淳四月八日在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中,以「新科技.新藝術.新創意」為題,引介此互動性新藝術的特色、發展、與創作面貌。

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五月份預告

5/6 劉舜仁      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       台灣經典車站建築巡禮

5/13郭中端     中原大學景觀系教授       從冬山河談台灣景觀藝術

5/20劉育東     亞洲大學副校長               台灣空間母語:下一代基因

5/27陳惠婷     文化大學政治暨               公共藝術新視野

                         環境規劃學系兼任講師

每週三 13:30~16:30   台北國家戲劇院四樓交誼廳 , 02-33939888

跨領域+新科技  藝術展現衝破想像

科技藝術呈現出新的藝術思維與存在模式,不僅為藝術帶來了新型的論述空間,甚至發展出整合跨媒材藝術的新介面。這種互動性的新藝術,有著下列幾種模式:一、人與人的互動。將皮膚、肢體的刺激碰觸經驗應用於藝術之中,反映出參與者對於互動式作品的直接感官體驗和回應,有時舞台上的人可同時扮演探索者與表演者之角色。二、人與機械的互動。經由電腦、裝置、或其他機具獲得指示或資訊,與之心得交換,獲得參與經驗及回饋。三、人與光影感應機制的互動,例如紅外線感應器、網路攝影機等。四、人與藍芽感應機制的互動。藍芽感應是一種無線傳輸技術,可應用在電腦、行動通訊及衛星導航系統,可傳輸數位資料,也可傳送聲音。五、人與聲音感應機制的互動。將聲波、雜訊、人聲、動物聲轉換為相應的虛擬影像,讓聲音被看見。

跨界或跨領域的新藝術型態,代表著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領域間的密切合作,兩者激盪出的火花更誕生出嶄新的潮流或美學。藝術家採用互動科技媒材與觀眾溝通,使得互動藝術成為當今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藝術團體英國DV8肢體劇場、日本蠢蛋一族(Dumb Type)、台灣的影舞集等,皆為此中代表。而林珮淳所主持的「數位藝術實驗室」,成立於台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所。這個實驗室整合校內外資源,以課程、展覽、研討會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研究與實驗創作,以數位媒材如電腦動畫、互動式多媒體、網路、空間裝置等,呈現數位時代的藝術新語言。由研究生陳韻如跨領域創作的「非墨之舞」,甫入圍第四屆「法國安亙湖國際數位藝術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s Arts Numériques d'Enghien-les-Bains),安亙湖國際數位藝術節是年度性的大型國際藝術活動,這次以混合了「舞蹈」與「新科技」的創作作品為主題徵件,全球只入圍了八組,而台灣的「非墨之舞」是其中之一,將在六月中旬於法國表演與學術發表。「非墨之舞」結合舞蹈、表演、多媒體影像、中國音樂、互動裝置之跨領域創作,透過舞者肢體律動與互動裝置的結合,舞者藉由肢體即時畫出筆觸及線條。「非墨之舞」以「女書」為概念,書寫東方女性的心理經驗,以肢體詮釋及互動機制,表現、反抗、打擊、去除、擦掉傳統社會與文化的烙印。

從藝術到商品  一條漫長之路

在國內,數位內容與數位典藏計畫是政府較重視的領域,然而,林珮淳說明,「將藝術內容數位化」與「數位化的藝術」兩者有其不同,後者才真正關乎運用數位媒材的創作與美學。數位藝術的創作並不只是將內容數位化,而是關注藉由數位特性如何表達藝術,是數位技術加藝術內涵的整體呈現。台灣的數位藝術教育,在私立大學中至少有五、六十個系所,多媒體設計、數位多媒體系等蓬勃發展,但多加入設計概念,走向較以技術取勝,講求應用性,能否成為「數位藝術」,回歸藝術性?還需時間證明。林珮淳指出,究竟在「技術」與「藝術」之間、在「功能」與「內涵」之間該如何側重、取捨、擺盪、平衡?數位藝術需要長期耕耘,無法短期回收,因此「產值」並不是藝術家的問題。有個生動的例子足以說明,例如Wii,十幾二十年前的數位藝術早就可以辦到,到今日成為流行商品,在「藝術」與「產品」間,其實是需要媒介的,這媒介或許是公司或政府的研發單位,可將藝術的精髓創意開發轉化為有趣的商品,但這仍不是藝術家的工作。在國外,數位藝術發展得早,領先台灣約三十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中心、德國ZKM、日本ICC、V2荷蘭電子藝術中心是四大重鎮。台灣雖發展較晚,但台北數位藝術節、國際性展覽等皆能刺激國內的創作、實驗、與研究。

林珮淳表示,創意其實是一種開放的觀念。「新」不僅是創新,更是新的態度,新而開放的心胸,新的表現形式,新的語言,新的美學,而這種種變化是從表演舞台擴散延展至觀眾席的。來自四面八方的跨領域創作者,正摩拳擦掌,加入這波數位藝術的探險與革命。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林珮淳帶路  踏入美學生活

藝文休憩空間

伊通公園

位在公園旁的老公寓裡,「伊通公園」是歷史悠久、備受重視的藝術展場。這裡充滿前衛藝術家的創作品,國際策展人、國際藝術媒體欲瞭解台灣的當代藝術,必定來此地看展覽。伊通公園舉辦常態展覽、個人專展,維持「實驗性展場」的風格。八○年代的伊通公園是文藝青年、藝術家、各行專業人士匯聚討論美學的地方;九○年代增設咖啡座拉近藝術與民眾的距離,推廣觀念藝術、裝置藝術;二十一世紀拆掉吧台,回到藝術原點,現今以純粹的展場而顯示當代藝術的成熟風貌。

 

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

這裡則是新生代藝術家的天地。「非常廟藝文空間」號稱是全台灣最晚打烊的當代藝術空間,一半是展場,一半是酒吧,可隨性地邊聊天喝飲料,邊觀賞藝術品。VT ArtSalon歡迎各個領域的創作者來此展覽,包含裝置、錄像、攝影、雕塑、油畫、互動藝術、插畫等。非常廟藝文空間也舉辦多樣性的文化活動,如實驗電子音樂展演、跨文化活動,讓當代藝術在不同層面擴散發展。

 

文化展演活動

「跨界視域」展覽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聯展(4/295/26

地點在台中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展出作品包括林珮淳的「Eve Clone#2」、曾靖越的「Undeeded Advice」、陳韻如的「非墨之舞」、李佩玲的「身頻演繹」、蕭思穎和胡縉祥的「Zoe」……等等。在這些跨領域的作品中,身體影像成為身體與意識的視覺性理解,而影像裝置將畫面與空間保留下來,讓舞者能夠演出藝術作品。影像裝置結合舞蹈的過程,也意味著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是一種暫時性的、短暫地出現在某個空間裡,深具表演藝術與數位藝術之融會特質。

 

設計品牌推薦

義大利ALESSI

ALESSI是家用品設計製造商,以「義大利風格設計的工廠」(Factories of Italian Design)而全球聞名。ALESSI以獨創的風格,突破造型限制,將家用器物變成一件件藝術品,在產品設計上結合實用性與雕塑般的造型,例如檸檬機、咖啡壺等等。ALESSI不斷挑戰新的概念,以用心和品味而設計產品,無論在造型、比例、材質、人體工學上皆悉心考量。林珮淳表示,在義大利,ALESSI是普及化而走入生活的,美感造型的觀念和環境無所不在,融入生活。ALESSI深信一切器物的成形,即使外型再渺小,都是創意和科技的偉大結晶,這份執著使其成為工業設計界中的佼佼者。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