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輝
資深劇場人,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退休教授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所不知道的米雪
關於米雪的才女之外
與米雪有較多接觸大概是在《血染情》的排練,彼時我當然不知道,她在歌仔戲的行當身分其實是多重的,個子雖嬌小,但是聲音嘹亮,可生、可旦、可丑,需要她時,就可以變身成功,氣場十足地一鳴驚人,更別說她穿起豔麗華服、抓起麥克風,轉瞬就可以化身亮眼秀場主持,流利如滾珠的台詞傾洩而出,顛覆她在歌仔戲舞台上已然多樣的形象。事實上,她在劇場的職務身分也是多重,能演能編也能導,我一度懷疑她是不是雙子、雙魚或是另類特別雙拼的星座,竟有如此多重可能性? 用餐時,不管是吃便當或者在餐廳,她都會拿出不鏽鋼筷子,使用完再悉心擦乾淨,沒有什麼特別的口號,就是老實地在生活裡感恩,一如她在排演場內外,彷彿多了幾雙眼睛和心思,一下子背背自己的台詞、唱腔,一下子練練自己的身段走位,一下子盯盯小朋友們的表現,一下子又看看「金太夫人」(註)是否乖乖,除了自己,她對身邊的至親朋友,沒少操過心,有時候或許顯得「雞婆雜唸」,但我想這就是米雪將人放入心的本色。 當她渴求突破自我時,即放下身段帶藝拜師,甚至義無反顧回到校園當學生,說起飛奔於不同校區教室上課的情境,她又變身靦腆小女生,一種努力在當下活出姿態的青春。 註:秀琴的愛犬Baby,年歲已高,眾人皆呵護有加。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5:新作搬演雲湧,讀劇蔚為風潮
於是,重返「劇作家年代」?
台灣現代劇場以「導演」為創作主體的趨勢,近幾年隨著新生代編劇冒出頭、且劇本都能被搬演的現象而有了變化。而今年至少有六、七個劇團或單位,不約而同地舉辦對外公開並甚至售票的讀劇活動,也讓人對「讀劇」演出形式重新思考。以上種種,是否代表了台灣現代劇場,可能重返「劇作家年代」?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表演」出發的編導思維
國修編導與製作的思維,或可視為背後都來自於「表演」,而且是一種「丑的表演」本質,一種「戴上喜鬧的哭笑面具、演繹悲傷的生命本質」的表演。其實,從其成立的劇團名稱,就已經透露了以「表演」立基的創作思考,換句話說,國修的劇本透過個人表演的想像與實踐,具備了在舞台上搬演的靈活性與表演性。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因應表演藝術特性,大學評鑑應該有彈性
缺乏優秀師資,南部藝術教育前景何在? 由於「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成立,對南部表演藝 術界及區域發展的高效益是未來可期的;南部表演團體及學界也因衛武營藝術氛圍的契機,產生的自覺力量也逐漸在凝聚中。然而事實上,熟悉南部表演藝術生態的 人大概都知道,南部表演藝術市場相當貧瘠,藝術團體的經營困境絕非挹注經費而已,「表演人才與觀眾養成問題」更必須突破,其中,「專業藝術教育」當然是最 重要的一環。近年來,中山大學、台南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紛紛成立表演藝術科系,然而由於現行的大學教育評鑑,學校聘用教師在學歷認證資格上的問題,導致戲 劇教育人才貧乏,但真正有能力的老師卻無法擔任教職;缺乏優秀的師資,南部戲劇教育的前景令人擔憂。而另一方面,南部表演藝術的就業市場的缺乏,也導致學 生畢業即失業的窘境,令人不禁要問,在南部表演藝術科系成立的同時,是否也注意到師資認證、學生畢業就職等實際問題?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美國報紙書評版吹熄燈號 轉戰網路發燒
眾聲喧嘩中的安靜思考
2009.4.12 面對金融海嘯的重創,靠廣告支撐的報業在景氣寒冬更是慘澹,而以精英讀者為訴求的藝文版面自然首當其衝。二○○八年七月,配合裁員減張政策,《洛杉磯時報》就裁撤書評版;今年四月《華盛頓郵報》也宣布「書世界」紙本版面取消,只保留電子版。在國內,報紙藝文版持續萎縮,《聯合報》的「讀書人」也於四月底吹熄燈號,相關劇評、藝評、書評幾乎在平面媒體上消聲匿跡。 報紙的藝評空間式微,網路的藝評部落格、平台卻大行其道。網路媒介的眾聲喧嘩,人人都是評論家,人人都有發言權。有人認為網路帶動藝文欣賞的風氣,樂見越多人寫藝評越好;也有人篤信報紙才有紮實內容,部落格並未提升知性討論的水平,多半只是觀後感想和標新立異的意見,不是真正的評論。
-
戲劇
殘缺的肉眼.折扣的心靈
可惜的是,在台北的演出,且不論因巡迴而減少的場景,上述極美而撩亂的視覺眼見帶來的卻是表面、制式且空洞的表演,缺乏最重要的心靈感動。台灣觀眾付出了一流的高票價,欣賞到的卻是打折的演出。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如戲之場,就在PQ布拉格
國際劇場設計界的奧林匹克盛會PQ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今年六月中盛大開幕,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參展作品,在布拉格這個本來就很像劇場佈景的城市,展現繽紛多彩的創意。台灣團隊這次是二度參展,並獲得「劇場技術」金獎。與台灣參展團隊同赴布拉格的戲劇學者、劇評人王友輝,特為本刊撰文呈現第一手的展場盛況與現象觀察。
-
戲劇
在記憶中創造新的暗戀
《桃花源》在原有架構下重新編排的結果,掙脫了集體即興創作文本更換演員重演時,究竟該「忠於原著」或是「另闢蹊徑」的束縛,尤其從賴陶進入武陵開始,明華園百無禁忌的生猛特質被揮灑開來,舞台上的生命能量和節奏技巧徹底顛覆了現代劇場中做作的含蓄。
-
戲劇
多一點歌仔戲味會更好!
創作者將兒童熟悉的現代生活情境與大自然的許多知識以簡潔的方式搬上歌仔戲舞台,為兒童歌仔戲創造了題材上新的可能性,其所富涵的教育意義和童趣,則兼具了教育與藝術的功能,也使得這齣戲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
-
戲劇
狂歡嘉年華之後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嘉年華式的婚禮場面,在極度高潮的情緒中進入殘酷的謀殺,不同於希臘悲劇將慘案移至後台的處理,導演將整個謀殺情境呈現在觀眾面前,意味著狂歡嘉年華之後的悲涼,終至冷靜引導出劇終前Bella與Giuliano相互交疊之關於「愛」的獨白。
-
戲劇
商業價值之外
跳躍式的情節發展儘管使得情緒的高潮得以到達,但情感的真實性則不免落空,而劇本中事件堆疊的合理性更是顯得釜鑿痕重。
-
戲劇
「惡」之必要的聯想
《惡了》在脈絡清楚的情節線條中,推向荒謬的喜劇情境,演員默劇式的作業員動作更掌握了全劇的節奏。從劇名到演出,透露出極富巧思與相當純熟的一面,是小劇場中難得的小品。
-
戲劇
臨終前的異想世界
如同創作者對演出的期許,《在世界的房間》是輕盈與幽默的,儘管諸多元素的整合仍有待梳理,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藏有許多停滯的空拍,在小丑出場和逐帽、玩球的段落都有稍嫌緩慢的節奏,全劇空間處理和畫面對比的安排上也有些許瑕疵,但整體而言情感是真摯的,意念的傳達是明確的。
-
戲劇
在思古中透露現代的絃外之音
整體而言,上半場的演出,也許是編導勾勒傳記主生平的努力承載了過多的責任自覺而使得演出稍嫌沉悶,到了下半場,拋卻了表述完整生平的包袱反而使得演出輕快起來。尤其江湖賣藥的一段,有著極佳的劇場效果,另一方面來說,其筆觸輕輕卻反而能表現出過往歷史中,藝術與現實相互妥協的真相,以及民間藝人強韌生命力的側寫。
-
戲劇
豪華版的《祭特洛伊》
在表演空間的設計上,創作者似乎意圖以「大小」、「遠近」、「高矮」等等對比呼應其戲劇內涵,以至於城牆內兩側對坐的觀眾,在遙遙相對間,觀看著平台裡外和牆垛上下的演員們在表演空間中的移動,戲劇力量不免削弱在空闊的距離之中而難以真正凝聚。
-
戲劇
充滿創意的魔鏡
在《雪后與魔鏡》中,「創意」成為將舞台上的一切變為美好的魔鏡,在流暢而富有動感節奏的舞台畫面中,找回了遊戲與想像的本質。
-
戲劇
如果自由是一種幸福
所有美好的事物以片段呈現的方式堆疊串聯在劇場中,而觀眾,卻始終很不自由地在觀眾席裡等待那來自繪本印象的令人心動的共鳴。上半場過去了,敘述仍然在進行,觀眾只好繼續等待下半場,直到董事長誤闖達達的家,那一段關於微笑的魚、關於情感的自由的對白時,角色出現了、關係出現了、情感成真了,才真正讓人感覺到自己在看一齣「戲」。
-
戲劇
成長的必經之路
繪本中文字雖簡潔卻深情無限,劇場中挪用文字的敘述方法,將小女孩的心情大量地「說」出來,也將勇敢等抽象的概念「說」出來,而不是運用戲劇表演的移情與感染力來加深觀眾對於戲劇人物遭遇的感同身受,因而抒情的動人壓抑在理性的說教之中,表演文本相對遜色許多。
-
戲劇
如影像般的生與死
演出中運用電視影像播放出如葬禮、老國王鬼魂,乃至於娥菲麗之死等等片段,彷彿一切都是哈姆雷經常攜帶的小型攝影機所記錄的生命片段,更呼應了劇終悲劇造成之後,何瑞修與挪威王子對於哈姆雷悲劇的感嘆。
-
戲劇
幽暗心靈的再生
編劇上,劉亮延的語言令人想起已逝導演田啟元劇本裡文白夾雜、古今共融、尖刻譏諷的文字魅力,只是,《曹七巧》儘管創意同樣出自於意念,但其喋喋不休的瑣碎贅語更形貼近生活的真實層面,而所搭配包括京劇語言、唱腔和身段的各種風格化肢體表演,以及既東方也西式的服裝造型,更產生一種既現代俗艷又古典風情的蒼涼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