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卡門》的作曲家比才,以當時巴黎流行的哈巴奈拉舞曲入樂。(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特別企畫Feature of NTCH/卡門,誰能不愛她?!

哈巴奈拉舞曲 舞動法蘭西

《卡門》中的法國味

《卡門》這部號稱法國歌劇空前絕後的大勝利,歌劇史上演出次數最多的鉅作,除了作曲家是不折不扣的法國人外,還暗藏著什麼「法國味」?事實上,這齣經典之作遵循了法國抒情歌劇的規格,作曲家比才選擇了當下盛行於巴黎的哈巴奈拉舞曲為材料,讓《卡門》這道由法籍主廚操刀,令人容易品嚐且感動的「創意西班牙料理」,顯得十足法式特質的輕盈且明亮……。

《卡門》這部號稱法國歌劇空前絕後的大勝利,歌劇史上演出次數最多的鉅作,除了作曲家是不折不扣的法國人外,還暗藏著什麼「法國味」?事實上,這齣經典之作遵循了法國抒情歌劇的規格,作曲家比才選擇了當下盛行於巴黎的哈巴奈拉舞曲為材料,讓《卡門》這道由法籍主廚操刀,令人容易品嚐且感動的「創意西班牙料理」,顯得十足法式特質的輕盈且明亮……。

一部發生在西班牙賽維亞的故事,一位放蕩不羈的吉普賽女子,當挑動感官情欲的哈巴奈拉舞曲響起時,我們實在很難把《卡門》與腦海中浪漫優雅的法國印象聯想在一起;這部號稱法國歌劇空前絕後的大勝利,歌劇史上演出次數最多的鉅作,除了作曲家是不折不扣的法國人外,還暗藏著什麼「法國味」?

抒情歌劇的標準外型

綜觀法國歌劇的發展脈絡,在十九世紀時法國歌劇分成了兩大脈絡:一個是經常以史詩、英雄入題,充斥著盛大排場的芭蕾、合唱,或群眾場景的「大歌劇」(Grand Opera),如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另一個則是編制規模顯得較單純、以「口語對白」取代「宣敘調」,強調音樂本身優美的旋律,故事內容也貼近市井小民現實生活場景的「詼諧歌劇」(Opéra Comique),雖然名為詼諧,其實那只是相較於「大歌劇」嚴肅史詩內容的相對稱呼,泛指那些「比較不嚴肅」,更能產生娛樂效果的劇作,因此在「詼諧歌劇」中,也不乏浪漫的愛情故事,如古諾《羅密歐與茱麗葉》、聖桑《參孫與大利拉》都是這樣的典型。在日後,這些以浪漫愛情故事為訴求的歌劇,得以正名為「抒情歌劇」(Lyric Opera)。

《卡門》在一八七五年首演時,劇中人物的戲劇對話,並不是現今我們所看到有搭配上音樂的「宣敘調」,而是純粹的「口語對白」;軍人、盜賊、菸廠女工、酒吧的故事內容,不僅只是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更驚世駭俗地搬出社會底層中,素行不良又性感撩人的吉普賽女人為主角;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旋律曲調,明亮清晰的管絃樂配器,充滿生命力的節奏…等種種「外型架構」,都是標準十九世紀法國抒情歌劇的模樣。或許你依然覺得《卡門》歌劇中,激動人心的音樂與吉普賽女郎們的華麗歌舞也挺繁複,但與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華格納史詩般地「樂劇」相比,沒有綿延不絕的變化音符,省去了音樂「主導動機」的宰制,不同於華格納在音樂上有如建築師一般精密構圖,比才選擇了當下盛行於巴黎的哈巴奈拉舞曲為材料,讓《卡門》這道由法籍主廚操刀,令人容易品嚐且感動的「創意西班牙料理」,顯得十足法式特質的輕盈且明亮,德國哲學家尼采在觀賞了《卡門》之後,不禁盛讚:「十足淘氣的音樂…它包含了所有時下的一切…是如此的豐富敏銳、輕靈而溫暖,有如地中海的陽光」。縱然尼采對於比才的推崇,也許是出自於對於華格納的厭惡,但這番讚美,也或多或少讓《卡門》在音樂上的法國味得以被說明。

風靡法國的西班牙風潮

一齣法國歌劇,竟然高唱著異族的「哈巴奈拉舞曲」?如果看看十九世紀法國與西班牙之間的關係,那麼這個現象就再合理不過了。在一八○八年拿破崙一世的帝國軍隊佔領了西班牙後,擴張了政治上的勢力範圍,也讓法國的藝文界對這個南方國境充滿了好奇;《卡門》的原著小說作者梅里美(Proper Mérimée)即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寫下了他對西班牙的理想憧憬,縱然這些想像,並不見得是對西班牙最真實的描寫,但梅里美的小說本身,與日後引起比才的興趣,動手改編為歌劇上演,也足證此時在巴黎所點燃的一股西班牙風潮;到拿破崙三世時,娶西班牙女伯爵尤潔妮(Eugénie)為皇后,這段法西聯姻,也更為加深了兩國之間的緊密程度;附帶一提的是,尤潔妮前往巴黎時,身邊帶著一位音樂教師依拉迪耶(Sebastian Yradier),他曾經待過古巴,所創作一系列西班牙歌曲,不但在巴黎大受歡迎,也把古巴哈瓦那流行的哈巴奈拉舞曲帶入巴黎,這種男女舞者緊密貼近,扭腰擺臀極盡挑逗暗示的舞曲,讓當時禮教至上的文明巴黎大為驚豔,而伊拉迪爾所創作的哈巴奈拉舞曲(El arreglito for the habanera)在因緣際會之下,讓比才誤以為是民謠,動手改編放入了歌劇第一幕中,事後才知道這是個誤會,於是在《卡門》的樂譜上特別說明了音樂的原本出處,但這個誤會,也讓這首歌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因為戰爭與聯姻的緣故,而在巴黎掀起的西班牙風潮,成為《卡門》這部正宗「法國歌劇」卻帶有西班牙異國風情的重要原因,事實上這股風潮所及,不僅讓法國音樂家醉心於西班牙風情,更在日後一八八九到一八九○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掀起更多元而廣泛的異國情調主義(Exoticism)。法國藝文界、音樂家們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所共同展現,對於不同地域文化的高昂興趣,便可謂是一種《卡門》獨有的法國味呢!

《卡門》在首演時,法國正值第三共和成立之初,共和制與君主制兩派勢力仍然暗地裡相互較勁,君主專制的局面已不復見,貴族們的財勢也大不如前,法國卻仍背負著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失敗而欠德意志帝國的鉅額賠款。政經局勢的不穩定,使得像《卡門》這樣編制規模較簡約,演出成本更為經濟划算的「抒情歌劇」逐漸受到劇場經理人的青睞推崇。一股在巴黎藝文界掀起的西班牙風潮、描寫著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故事、以及比才對於旋律和聲的成熟掌握,種種因緣際會的結合,便讓《卡門》能夠代表法國,成為史上最熱門歌劇的奇麗佳作。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