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原住民族中流傳的「大洪水」神話,將由原舞者舞團改編為《大海嘯》,預計在九月中旬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原舞者結合阿美族太巴塱與馬太鞍兩部落的傳說,發展成交錯進行、相互對照隱喻的神話版及現代版,將以戲劇、舞蹈、古謠吟唱等多元表演型態呈現。
台灣原住民族群常流傳「大洪水」、「大洪嘯」的神話故事,太巴塱阿美族的版本是這麼說:太巴塱的祖先生了六個孩子,最小的TIAMACAN是身體會發光的女孩,她去挑水時,被海神的兒子KARIWASAN看中,五天後要娶她,到了第五天,掀起大海嘯,淹沒大地,將TIAMACAN強行帶走。TIAMACAN樁米時掉落的米糠、穀屑,在海中化為魚和蝦。父母則因不捨而跳崖化為海鳥與蛇木,守望著女兒。孩子中,有對兄妹乘著樁杵稻米的木臼漂流到山邊,建立家屋,兩人長大後結為夫妻,生下蛙、蛇、蜥蜴、龜等爬蟲類,感到非常傷心。天神指派太陽女神來解難,教導他們祈福等祭儀,於是兩人生下了人類,子孫們下山,遷徙到更廣闊的地方,建立了太巴塱部落。
兩部落神話為本,發展現代版與神話版
萬物生成與氏族傳承的神話,輔以馬太鞍阿美族的宇宙創生故事:渾沌初始,公神和母神生了子神和女神,子神變成天空,天空像一面大鏡子,而天空又生了靈魂和影子。原舞者舞團以阿美族兩個部落的「大海嘯」神話故事為本——這些神話靠著耆老口述、吳明義牧師及中研院民族所的記錄而流傳保存,將之發展成交錯進行、相互對照隱喻的神話版及現代版,以戲劇、舞蹈、古謠吟唱等多元表演型態來創作《大海嘯》。編劇阿道.巴辣夫.冉而山說:「人類與萬物是天空的孩子,渾沌的孩子。渾沌暗藏著光,光中有著黑暗,渾沌與光是混融一體的。」天界創造人類,須起大洪水,方能生成萬物人類,因此在祭祀中以敬畏、虔誠、關愛、感恩的心還諸宇宙。
原舞者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從神話故事擴展至生態關懷:「將神話傳說連結到全球暖化、南亞大海嘯、金融海嘯、震災等世界議題……神話中的天災是因天神喜歡人類而霸道強取,現代的災難如戰爭、暖化、土石流則是人類引起的,須人類自己去消弭。」現代版中有九種角色,從總經理、學生、到家庭主婦等等,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遇到意外或挫敗經驗,而從中反思轉變。阿道指出,過度的科學理性之光導向毀滅,然創生創造之光在此過程中與之拉鋸,渾沌中的明暗不定,成了當今生態樣貌。
大浪歌舞,將現海嘯駭人聲勢
既然「光」佔有重要地位,將神話搬上舞台,燈光變化便是要角,燈光設計將意象化與象徵化;整個舞台像是海洋,或是心靈之海。《大海嘯》中群舞之「大浪歌舞」,將現海嘯駭人聲勢。海浪有著小浪、中浪、大浪、狂浪、海嘯等層次,肢體表現以魚躍、翻滾等姿態層疊加大海浪之勢,技巧上較來自原住民舞蹈與身體的自然律動,而非現代舞的肢體運用。懷劭.法努司說明歌與舞的組合有四個部分:吟唱時的簡單動作;巫師祭祀的舞蹈動作,將正統祭儀予以舞蹈重編;豐年祭歌舞,屬於神聖的嚴肅的歌舞;民間傳唱的歡樂歌舞,例如生小孩、生日、當兵、房屋落成時的快節奏歌謠。現代版的戲劇排練有著集體創作和即興表演成分,阿道說:「每個人都有潛力,將一生中的經歷和心靈感受以自身特質呈現。」這是個不斷深化和揣摩的過程。人與人之間、親子之間既像是影子,也像是鏡子,每個靈魂間皆有深切的關連。
原舞者曾於一九九七年演出太巴塱阿美族樂舞《牽INA的手》,吟唱述說大洪水神話,此次深掘與擴展神話寓言,以戲劇帶動張力,吟唱與舞蹈相應。原住民歌舞有其內在的脈絡和脈動,源自於原住民的身體感與文化性,在海浪舞的浪潮律動和步伐韻律中,古老的故事悠遠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