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尼獎頒獎典禮為了提升收視率,硬是把早已下檔、卻有電影知名度的戲湊進典禮中演出。圖為典禮上《媽媽咪呀》一劇演員的演出。(達志影像/路透社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舶來品稱雄 頒獎典禮如同大拼盤

為拼收視率 「東尼獎」愈來愈綜藝

於六月七日頒獎的美國東尼獎,今年的大獎得主都是舶來品,如獲得最佳音樂劇等十項獎的《舞動奇蹟》,最佳話劇得主是由法文劇本改編的God of Carnage。但頒獎典禮的設計卻更引人非議:為了提升收視率,硬是把早已下檔、卻有電影知名度的戲湊進典禮中演出。雖然東尼獎獎勵的範圍只是在紐約曼哈坦中城四十二街到五十四街和第六大道到第八大道之間的約四十間戲院上演的戲,但基於「更長遠的利益」,當然要愈多人看見愈好!

於六月七日頒獎的美國東尼獎,今年的大獎得主都是舶來品,如獲得最佳音樂劇等十項獎的《舞動奇蹟》,最佳話劇得主是由法文劇本改編的God of Carnage。但頒獎典禮的設計卻更引人非議:為了提升收視率,硬是把早已下檔、卻有電影知名度的戲湊進典禮中演出。雖然東尼獎獎勵的範圍只是在紐約曼哈坦中城四十二街到五十四街和第六大道到第八大道之間的約四十間戲院上演的戲,但基於「更長遠的利益」,當然要愈多人看見愈好!

好消息是今年東尼獎的收視率上升11%,廣告商最在意的十八到四十九歲觀眾群更上升18%。壞消息是明年的東尼獎頒獎典禮,可能會更像是商業製作人用來賣商品的綜藝節目,而不再是百老匯劇劇界獎勵舞台藝術的藝文盛事了。

今年的東尼獎六月七日在紐約揭曉,不出所料,由賣座電影改編的倫敦舶來品《舞動奇蹟》Billy Elliot大獲全勝,獲得十個獎項,包括最佳音樂劇、導演和男主獎(由三個輪流演主人翁的小男孩分享)等大獎。雖然未如事前看好的打破《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的十二項紀錄,但也算是滿載而歸。

加上最佳話劇的得主也是一個舶來品,由法文劇本改編的God of Carnage,難怪事前會傳出,有其他作品的製作人私底下放話,要評審委員「愛用國貨」,以行動支持美國本土劇作。

為搏收視率,搞成節目大拼盤

然而評審委員或許沒有受到狹隘的愛國主義左右,改變了他們的標準,東尼獎頒獎典禮本身,卻逃不過美國資本主義的操弄,為了「搏」收視率而編輯頒獎典禮的表演編排,讓頒獎典禮的節目變成一場大拼盤,引起劇場人士的非議。

事出於東尼獎製作單位在頒獎前一個禮拜宣佈,包括最佳舊劇重演(Best revival of a play)和最佳音樂劇劇本獎,都要先行宣佈頒發,不佔用電視轉播的時間。而頒獎典禮的節目,更將包括三個「巡迴演出」(touring production),分別是Jersey Boy、《金髮尤物》Legally Blonde和《媽媽咪呀》Mamma Mia!

這三齣戲都不是新戲,而《金髮尤物》更是早已下檔,其中除了Jersey Boy,另外兩個秀在百老匯上演時,都被劇評人糟蹋得一無是處。製作單位雖然宣稱,這是要「慶祝在全美國各地的百老匯秀」,但所有人都知,這是為了拼收視率,祭出些有電影知名度的戲,以及要幫助巡演製作人增加票房號召力。

一個應該是為了表揚劇場藝術成就的晚會,卻淪落為求收視率可以犧牲基本的藝術標準,也難怪劇場界要覺得情何以堪了。但是東尼獎在商業電視台轉播,就不得不考慮到收視以及收視而來的廣告收益,東尼獎近年來收視率持續下跌,去年更是只有不到七百萬個家庭收看,製作單位受到來自轉播電視台CBS的強大壓力,只好努力譁眾。去年讓《獅子王》重新上台,只是個開端,但當時起碼還找個連演十年慶的理由,這回就根本連理由都不必找了,反正新戲沒人知,舊戲才有知名度。難怪近年來改行去當劇場老闆的奧斯卡影帝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y)對《紐約郵報》抱怨:不如把頒獎禮搬到公共電視台去放,免得為廣告提心吊膽!

姑且不說公共電視台有沒有興趣來接手,不必擔心廣告並不表示不必擔心收視率。頒獎典禮收視率一年不如一年,是個大趨勢,就「獎王之王」的奧斯卡獎,都面對觀眾流失的窘境,其他獎就更加不用提了。

小眾中的小眾,仍在乎要被更多人看見

不過東尼獎比較特殊的是,它獎勵的是只存在一個特定地域有特定經營生態的小圈圈。能夠角逐東尼獎的,只有在紐約曼哈坦中城四十二街到五十四街和第六大道到第八大道之間的約四十間戲院上演的戲才有資格,近幾年來平均每季付費的觀眾人次只在一千二百萬左右,因此真正能「躬逢其盛」的人,只是全美國的少數。相比之下,美國和加拿大一年的電影票可以賣出一百四十億張。

而相對於奧斯卡獎,東尼獎對票房的助益並不如一般人想像得大。劇評(尤其是《紐約時報》)及口耳相傳似乎才是賣座的保證。《紐約時報》已經好幾次指出,除了最佳音樂劇得主在第二天會票房明顯上漲外,只有最佳話劇還可能分享到一點好處,其他的獎項幾乎對票房一點沒有影響,甚至歷年來不乏得獎第二天就宣佈下檔的。

另一個東尼獎與奧斯卡獎不同的地方是,奧斯卡近年來藝術與商業分家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往往最佳影片的五部戲,沒有一部是主要商業片廠推出的,而且往往都是小眾的獨立製片。反倒是最小眾的舞台藝術,得到東尼獎的,尤其是最佳音樂劇,都有一定程度的票房吸引力,像是In the HeightSpring AwakeningJersey BoysSpamlet、《髮膠》、《金牌製作人》等,本屆得獎的《舞動奇蹟》,更是本季最賣座的作品,一票難求。這似乎顯示,評審和觀眾的品味,並沒有很大的落差,或是百老匯的商業與藝術,結合得比較好。

凡此種種都讓人覺得,百老匯劇場界何必這麼在乎收視率?何不自己關起門來頒頒,然後讓《紐約時報》報導就算了。但是表演藝術工作者,都有些虛榮心,沒有觀眾就少了點勁,因此即使劇場藝術已經是小眾中的小眾,還是要儘量爭取能在大眾媒體曝光的機會。何況百老匯與好萊塢的交流愈來愈頻密,不管在那裡累積的知名度,都可能成為在另一邊談判的籌碼,所以在可見的未來,東尼獎頒獎還會繼續是商業掛帥。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