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瑞豐(黃瑞豐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兩廳院特別企畫 Feature of NTCH /夏日瘋爵士

雷夫.彼得森╳黃瑞豐

東西鼓王答客問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將在八月廿九日傍晚,由藝文廣場上的戶外演出揭開序幕,在這個熱鬧的盛會中,將有台灣與國際爵士菁英輪番上陣,令人矚目的是,「台灣鼓王」黃瑞豐與「美國鬼才鼓王」雷夫.彼得森也將分別上場,鼓王對鼓王,會有什麼精采火花令人期待!而在親臨現場領受兩人「鼓功」之前,本刊特地設計問題訪問黃瑞豐與雷夫.彼得森,讓兩位鼓王先在紙上交流!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將在八月廿九日傍晚,由藝文廣場上的戶外演出揭開序幕,在這個熱鬧的盛會中,將有台灣與國際爵士菁英輪番上陣,令人矚目的是,「台灣鼓王」黃瑞豐與「美國鬼才鼓王」雷夫.彼得森也將分別上場,鼓王對鼓王,會有什麼精采火花令人期待!而在親臨現場領受兩人「鼓功」之前,本刊特地設計問題訪問黃瑞豐與雷夫.彼得森,讓兩位鼓王先在紙上交流!

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

8/29  16:00  兩廳院藝文廣場

INFO  02-33939888

要找台灣首屈一指的爵士鼓手,那麼樂壇上必推黃瑞豐莫屬。被推崇為「台灣鼓王」的榮耀不僅代表著他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他的演奏生涯,更可說是一部台灣爵士樂的發展史。出身於農業社會的時代,從最基礎的Band Boy做起,黃瑞豐的成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奇蹟。八歲開始學習吉他,陸續也接觸鋼琴、電子琴、電吉他、貝斯、爵士鼓等樂器,紮實的功夫讓他活躍於各類大型演唱會,更連年受邀國內管絃樂團合作跨界音樂會活動。不僅是一流鼓手,更從事編曲、創作、專輯製作、樂團經營等。今年適逢演奏生涯四十週年,創下十萬首單曲錄音紀錄,堪稱錄音界奇葩。

而從三歲開始演奏,雷夫.彼得森(Ralph Peterson, Jr.)這輩子注定要當打擊樂手。他誕生於一個音樂世家,有四位叔叔以及祖父都是職業鼓手。才華洋溢的他,身兼爵士鼓演奏、作曲、編曲與樂隊指揮,不但是美國爵士樂圈相當受到敬重的鼓手,他的個人特色也讓他成為近二十五年來最具辨識度的爵士鼓演奏家之一。曾獲爵士鼓大師亞特.布雷基(Art Blakey)青睞,更讓彼得森代理他在爵士大樂隊做長達數月的表演。一路參與「爵士傳教士」(Jazz Messenger)的演出,直到布雷基辭世為止。在榮耀與責任感的驅使下,彼得森更以身為「最後一位爵士傳教士的鼓手」為榮,一九九二年更發行向布雷基致敬的專輯,素有「美國鬼才鼓王」之稱。

當「台灣鼓王」遇上「美國鬼才鼓王」,面對同樣的提問,兩位鼓王各有什麼回應?有趣的是,不同背景、不同語言下,聊起爵士樂,兩人卻是暢行無阻、一點障礙也沒有!

 

作為一個爵士鼓手,除了與其他樂手對話之外,您怎麼看自己在樂團中扮演的角色?它的重要性和魅力何在?

彼得森(以下簡稱彼):鼓手的角色與功能依音樂及音樂的配置而改變。爵士是一種較為對話性形式的音樂,所以是互相影響的、「召喚與回應」的,以及其他演出時包括的元素。不過,在大多數的音樂當中,鼓手的基礎角色就是維持拍子。在最佳的環境之下,這是「所有」音樂家最基本的責任。您會看見在音樂會中,舞台上的每位音樂家對拍子都有強烈與自我的感覺。這樣的狀況很容易讓我思考演奏創造性的與對話性的事物,而不是只有幫大家打拍子。

黃瑞豐(以下簡稱黃):我覺得一支樂團人員好比是共乘一條小船,彼此要有共同的理念平衡概念,這兒所指的是各人明白自己所擔任的角色——各盡所能即興玩「樂」。

既然是這樣,那麼每個人的功能是一樣的,並且能夠很自然地產生彼此遞補的合作默契,好比是支很有默契的球隊。

爵士鼓與其他吹奏樂器不一樣的地方是它有那高、中、低不同音高及頻率、聲響,銅鈸(高頻率)、中高低音鼓(音階)、大鼓(根音)……這樣地組成為一支小型敲擊樂團並且分為三層的組合式演奏,也像是我在彈奏吉他和弦的感覺,因此我稱它為「律動(rhythm)」,因為它具有三部聲響的特質,所以也可以說缺少了它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但若能掌握這個特性並且輕鬆的演奏?我相信這必然有很強的吸引力和魅力。

 

您的專長除了爵士鼓演奏之外,還嘗試創作、製作等,請問您如何從演奏節奏性的樂器中,提升旋律性的編曲、作曲的能力?

彼:要在任何情況演奏音樂、提升一個人的節奏才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設法增加演奏鼓的經驗。不是只有打爵士套鼓,多學習如康加鼓(conga)、邦加鼓(bongo)、廷巴鼓(timbale)、金貝鼓(djembe)或者其他任何打擊樂器,將毫無疑問地增加一個人的創作及編曲能力。

黃:我一開始是學習吉他、鋼琴、電子琴……等樂器,因為這緣故,反而是旋律性在鼓上面幫助了我很多,這……應該說是讓我受益非常多。

創作上,因為環境的關係,我特別喜歡本土歌謠,也因此更促進我在本土音樂方面能有一份更真摰的鄉村氣息。

個人會覺得這裡所謂旋律性,指的是在鼓上的旋律音階概念的創意,而非是整個音樂曲子上的編曲(當然有些特殊音樂人例外)。簡單來說,對我而言,流行歌曲創作與爵士音樂創作,是兩件事。當然旋律性必定是在節奏上加分,相對的節奏性也必然在旋律上增添優美的律動感。

 

您認為學習演奏其他樂器作為演奏的基礎重要嗎?除了鼓以外,您最喜歡什麼樂器?為什麼?

彼:作為一個「音樂家」,演奏一個以上的樂器是很重要的。愈瞭解其他樂器,就愈能夠和這樣樂器有更好的互動。我是個音樂家。我第一個學習的樂器就是爵士套鼓。我也演奏小喇叭、鋼琴、長笛、薩克斯風以及懂一點點低音大提琴。這些總體而來的知識讓我愈來愈成為一位好的音樂家,也因此,成為一位更好的鼓手。

黃:我們都知道在一般古典音樂科系裡每人都具備有鋼琴的基礎,同樣的任何一位想出國去深造的鼓手(打擊樂手)學校也都會要求提出你所具備的音樂基礎。特別是鋼琴或鍵盤或是其他樂器基礎,相信具備這些條件絕對是有幫助的。

我八歲就開始學習吉他,我一直很喜歡它那彈撥自如、和聲、轉位舒暢感,可以說像是一把放在手上的鋼琴。

 

擊樂家史迪夫.豪頓(Steve Houghton)曾自豪地說:「大學裡的爵士樂教授多是不會演奏的老師,真正的老師,在外頭。」您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彼:對於史迪夫.豪頓先生這位教育家及鼓手,我是相當尊崇的。而當我同意「真正的教育」是發生在課業之餘後,我更相信學生們能夠接受演奏藝術的指導。我在波士頓的柏克里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以及好萊塢的克勞斯王子音樂學院(The Prince Claus Conservatory of Music)教授幾個室內樂團,我們和學生們也一天到晚作各種不同的演奏。學生們經常性地在他們的同學及教職員們面前演奏,從得到的回響來增加他們的演奏能力。

黃:我曾在美國和台灣見過豪頓,也看過他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是位非常優秀的打擊音樂家,他是在什麼情況下這麼說?這會有關係的。我覺得這或許是他對「理論與實際」的見解,關於這一點,我們國內樂手幾乎都是在外面的啊!因為我們在以往音樂科系中並沒有「爵士樂教授」。

我想或許他講的是指「教條式教學」,他強調打得好的老師都在外頭。

另外我想藉這機會多做些說明,真正成就自己的老師是在社會中歷經多年所吸取的種種經驗,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經驗為成功之本」,我覺得用這樣來解讀比較適切,也與大家分享:「經驗=老師」。

 

鼓的聲音是最容易被電子設備取代的,許多錄音師已經不找鼓手進錄音室錄音,您認為這會是個危機嗎?

彼:一點也不會!首先,所有的電子合成器都不可能傳達木頭材質那種溫暖與觸感。我們這次要演出的樂團是比較「放克」(Funk)的器樂曲,因為承辦人想要那種「舞蹈」的音樂。我希望明年再來的時候可以帶我「音響」的團體之一,例如Fo’tet(電顫琴,低音、高音薩克斯風),The Sextet(鋼琴,低音大提琴,小喇叭,中音與次中音薩克斯風)或者The Unity Project(管風琴,小喇叭及次中音薩克斯風)。電腦無法提供像這些樂團韻律的老練程度,因為他們需要傳情、默契、感覺與其他音質,而這些是電腦無法呈現的。所以我認為並沒有危機可言!

黃:我記得多年前麥當勞、比薩進軍台灣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傳統自助餐會面臨最大危機,結果呢?是多元化的經營同時促進競爭力而讓彼此品質更昇華。我覺得MIDI電子可以是精緻的套餐,而傳統樂器它是擁有火候及色香味具備的條件,現代人喜歡想吃什麼?那答案鐵定是「都有」。

電子樂器取代傳統,那是個時代潮流而非是絕對的,我非常相信這一點,所以我一直都在努力——為傳統打拼。

在錄音室錄音是室內製造業,在Live場所那是玩Band而非One Man Band,只是大家以前將音樂重心放在錄音室而不是Live Band。因此這時候出現危機或說那是個整合期吧!讓音樂環境重新排列組合,並且出現多元化與明確的音樂型態,我想信爵士樂就是個例子,也絕不是一般所爭論中有沒有電子樂的話題,包括Rock、Pop、Latin、Funk、Metal……多種音樂,都是早就存在的。我認為只要別把電子樂器放在一起看,其實是沒什麼問題的。總歸一句話!整個生態環境都在變!音樂也一樣。

 

有沒有什麼想要與樂迷們分享的?

彼:我想要分享的是有關:什麼讓音樂具舞蹈性。當我們演奏的當時,演奏搖擺(Swing)是舞蹈的節奏。但其實卡力普索(Calypso)、雷鬼(Raggae)、非洲古巴的「克拉菲(Afro-Cuban clave)、森巴( samba),以及其他音樂的型態也都是。事實上,今日的「流行」,更多是從這些借用而來的,而且也包括受印地安及非洲的影響。換句話說,舞蹈音樂不是只有兩拍和四拍的基礎節奏,也不是永遠演奏四分之四拍。今年,您將聽到我怎麼詮釋它們,我也希望樂迷們可以持續聽到我的精心製作,在明年,或是在未來!

黃:我從事音樂工作四十多年一直是埋頭苦幹也從沒懈怠過,可以說相當辛苦!我從來就不知道努力認真是為了什麼?只是不停地練習一心想克服我的缺點,因為我不是科班出生。我也不知道玩音樂是為了什麼?只是自己喜歡,也絕非是討口飯吃的心態?就樣會很痛苦的!因此我除了無怨無悔、認真之外,從與音樂相融方面去著手,我受益良多,這樣……跟音樂結緣五十多年經過三個年代,我的信念是「真摰」,我的堅持是「別讓音樂留白」。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雷夫.彼得森(Ralph Peterson, Jr.)

  • 誕生於一個音樂世家,有四位叔叔以及祖父都是職業鼓手。
  • 美國紐澤西羅格斯大學爵士演奏系畢業。
  • 獲布雷基青睞,受邀至其爵士大樂隊演出,一路參與「爵士傳教士」(Jazz Messenger)的演出,直到布雷基辭世為止。
  • 贏得著名爵士樂雜誌Swing Journal金唱片獎(Gold Disc Award)。
  • 美國柏克里音樂院明星教師、荷蘭Claus王子音樂學校的駐校藝術家。
  • 獲邀為眾多國際知名器樂廠牌Mapex Drums、Vic Firth Sticks、Axis Pedals及Bosphorus Cymbals進行樂器試驗和背書推介
  • 他為Bosphorus Cymbals設計的高架鈸(ride cymbal),將在不久後發表。

 

黃瑞豐

  • 出身於農業社會的時代,從最基礎的Band Boy做起。
  • 曾活躍於各大飯店、夜總會、錄音室、電視、電影、國內外大型演唱會、古典音樂會、合唱團及京劇跨界演出以及講座、教學等活動。
  • 出版國內首張爵士鼓DVD教學、鼓舞經典紀錄片
  • 本土流行歌謠詞曲創作近三十首(中華民國著作權協會)。
  • 創下十萬首單曲錄音紀錄。
  • 為美國ZILDJIAN公司(台灣第一位)東南亞簽約鼓手藝人。
  • 世界著名SABIAN銅鈸代言人。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