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廳爵士樂團成立於一九六一年,是有著接近五十年歷史的代表性爵士樂團,樂團編制通常包含了小號、長號、單簧管、薩克斯風、鋼琴、斑鳩琴、低音提琴、低音號與爵士鼓等樂器,而團員們在演奏的同時,有時也會加入演唱的方式來表現爵士樂曲。在這樂團接近五十年的演奏歲月中,歷經了幾代的團員交替,但唯一不變的是對傳統爵士樂的堅持,始終演奏著最具代表性的狄西蘭曲風的傳統爵士音樂,而這也是最能代表紐奧良的一種爵士樂曲風。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典藏廳爵士樂團
8/28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嘿!當你們聽到紐奧良這個地名會聯想到什麼?」
通常這是我在學校裡上第一堂爵士樂課的時候,會問同學們的第一個問題;當然,在同學們各式各樣的回答裡,除了「紐奧良烤雞翅」這個奇妙的答案以外,「爵士樂」則是最會讓人與紐奧良聯想在一起的名詞。
傳統爵士樂界中的第一天團
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的最大城市紐奧良(New Orleans),在美國的歷史中,無疑地扮演了重要的地位,而緊鄰著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也同時讓紐奧良成為早期美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隨之而來的人文與商業活動的交錯,讓爵士樂漸漸地在這裡發生,從黑奴到克李奧人(Creole)、法國到西班牙的殖民地、第一大港到二○○五年的卡崔娜颶風……,倘若你仔細聆聽著爵士樂手們演奏出的每一段樂句與每一個音符時,都好像在用音樂訴說著這城市背後的一大段故事。
如果你問我,到了紐奧良要找個地方聽最道地的紐奧良爵士要去哪聽啊?我會說去法國區(French Quarter)的典藏廳(Preservation Hall)看看,運氣好的話,也許你可以聽到典藏廳爵士樂團(Perservation Hall Jazz Band,簡稱PHJB)吧!雖然在紐奧良處處可見到爵士樂的街頭表演,但是典藏廳樂團絕對可以說是傳統爵士樂界中的第一天團!
典藏廳爵士樂團成立於一九六一年,是有著接近五十年歷史的代表性爵士樂團,演奏風格大多以傳統的紐奧良搖擺節奏(Swing)來演奏狄西蘭(Dixieland)曲風的爵士樂曲,而樂團的編制通常包含了小號、長號、單簧管、薩克斯風、鋼琴、斑鳩琴、低音提琴、低音號與爵士鼓等樂器,而團員們在演奏的同時,有時也會加入演唱的方式來表現爵士樂曲,樂團從一九六三年起,也開始在世界各地重要音樂節與音樂活動中演出;在這樂團接近五十年的演奏歲月中,歷經了幾代的團員交替,但唯一不變的是對傳統爵士樂的堅持,始終演奏著最具代表性的狄西蘭曲風的傳統爵士音樂,而這也是最能代表紐奧良的一種爵士樂曲風。
狄西蘭曲風展現紐奧良人的樂天知命
在十九世紀末開始有著大量非洲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湧入的紐奧良,大多為從非洲大陸被販賣至美國從事勞動工作的黑奴(Slave),由於非洲民族優越的節奏感與擅長演奏打擊樂器,再加上離鄉背井的壓抑情緒之下,「工作歌」(Work Song)也因而產生,而成為了爵士樂逐漸成型前的一個重要音樂型態。「工作歌」除了歌詞中表現出黑奴們工作時的心情之外,演奏或演唱者間的互相呼應成為了最大的特色,這也是日後爵士音樂家們團體演奏(唱)時所表現出Call and Response的最重要的概念起源;二十世紀初的大港口紐奧良,隨著歐美間各種交易的日漸增加,歐洲的音樂作品與理論也間接地影響了當地的爵士樂演奏者,然而,爵士樂的前身也從結構較為粗糙的工作歌,變成了細膩且工整的散拍音樂(Rag Time),而這也是日後狄西蘭演奏風格中最重要的一種音樂元素。
狄西蘭曲風的演奏特色,除了樂團大量地使用管樂器之外,更因為了方便以行進(Marching)的方式在各種節慶中演出,有時以低音號(Tuba)替代低音提琴(Double Bass)演奏低音聲部,以斑鳩琴(Banjo)替代鋼琴演奏和弦,而若是在室內演出,則各種樂器便可同時出現於樂團當中;相較於其他類型的爵士樂,代表著紐奧良的狄西蘭曲風,同時讓每位管樂手伴隨著歌曲的主旋律自由即興演奏(Improvisation),這為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也因為如此讓爵士樂曲更具「快樂與熱鬧」的氣氛,同時也表現出了在南方溫暖的氣候下,所孕育出人們熱情與樂天的個性。
當我們在聆聽典藏廳樂團,或其他以狄西蘭曲風為演奏風格的樂團時,不難發現曲風多為輕鬆愉快,在相當重視慶典活動的紐奧良,從頂頂有名的紐奧良馬地瓜(Mardi Gras)遊行,到私人的婚禮派對,這樣的音樂絕對是活動中少不了的一個重要元素。但也許您很難聯想,像這樣成天演奏快樂音樂的樂團,同時也是紐奧良人葬禮中送葬樂隊;當葬禮行進的隊伍一步步走向墓園時,直到亡者下葬前,樂隊所演奏的曲目都為哀歌,以表示對亡者的哀悼之意,而一當喪禮的隊伍結束返家時,樂隊便又開始演奏起愉悅且輕快的曲目,手舞足蹈了起來,這訴說著死亡對亡者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與昇華,而除了表示亡者已經得到了解脫之外,同時在聽到這樣音樂的同時,也更能幫助家人們跳脫出喪失親人的痛苦,從這樣的傳統之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的了解紐奧良人樂天知命的個性。
團中成員多為美國爵士樂界翹楚
即將在八月廿八日於國家演出的紐奧良典藏廳爵士樂團,目前團員共約有十六人,演出時通常以七到八人的重奏型態演出,現任樂團總監為樂團創辦人艾倫.傑菲(Allan Jaffe)與桑德拉.傑菲(Sandra Jaffe)之子班(Ben Jaffe),同時也在樂團中擔任低音號的演奏,一九七一年出生、紐奧良土生土長的班.傑菲,也是樂團中年紀最輕的一員,而團中其他團員也都在美國爵士樂界中赫赫有名,如小號手馬克.布勞(Mark Braud)、雷羅伊.瓊斯(Leroy Jones),長號手魯西恩.巴貝倫(Lucien Barbarin),鼓手夏農.鮑威爾(Shannon Powell),低音提琴手華特.皮頓(Walter Pyton)等,都是能見度極高的爵士樂手,現今爵士樂界極紅的爵士歌手兼鋼琴手小哈利.康尼克(Harry Connick Jr.)也是樂團的固定班底;典藏廳爵士樂團以精湛淬鍊的演奏技巧,配合著紐奧良的音樂傳統,有著藍調(Blues)、散拍音樂(Rag Time)、黑人靈歌(Gospel)等音樂元素,並且用狄西蘭的音樂風格演奏出的爵士經典曲目,想必聆聽過的觀眾一定能徹底感受到來自紐奧良原汁原味的爵士精神!
直擊典藏廳 體驗爵士樂的「根」
文字 魏廣晧
二○○七年的夏天,我拜訪了爵士樂的發源地紐奧良,同時也到了有名的典藏廳欣賞了一場音樂會,而到現在我依稀還記得波本街(Bourbon Street)上飄來酒精混合著食物的那種氣味,還有轉角處的小酒館裡持續傳來的喧嘩與樂器聲響……。
在出發到紐奧良之前就事先做好了功課,有幾個地方一定要仔細的參觀一下,大概本身是學爵士樂的關係吧,我總覺得紐奧良的一切事物都與爵士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路易.阿姆斯壯公園(Louis Armstrong Park)與典藏廳(Preservation Hall),是我除了吃小龍蝦之外,最想去好好瞧瞧的兩個地方。路易.阿姆斯壯公園的前身為剛果廣場(Congo Square),爵士樂也就是在這個地方被黑奴們創造出來的,但由於二○○五年卡崔娜颶風的嚴重侵襲,以至於二○○七年都還沒修復完畢,所以我只能站在公園的大鐵門外「用力」地感受一下當時黑奴們的心情了;接著我懷著期待的心情到了紐奧良最具特色的法國區(French Quarter),除了觀光客很多是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之外,蒸汽船的汽笛聲、密集的商店、波本街上林立的小酒館與隨處可見的街頭音樂家們都造就出了法國區自有的特色。
典藏廳就座落於法國區內。我拿出地圖與地址在巷弄中反覆繞了兩三回,始終找不到看起來像是個音樂廳的建築,心想既然是個廳(Hall),應該很容易從外觀上看出來吧!於是我再次地沿著門牌找,才找到這個外觀上跟我心裡所想有非常大落差的「廳」!原來,典藏廳興建於一七五○年,原先的用途也只是民宅,後來這個建築先後曾經用來經營過小酒館、旅館、照相館與藝廊等,直到一九六一年才正式成為演奏紐奧良爵士樂用的音樂場地,稱為典藏廳。這真的很難讓人想像,早在爵士音樂史上已經大大有名的典藏廳,外表看起來卻那樣的平實。
詢問了即將開始的節目,是一個演唱黑人靈歌的樂團,雖然不是典藏廳樂團(PHJB),但我還是希望進去一睹這音樂廳的廬山真面目,接著付了非常便宜的入場費五元美金,我便緩緩走進屋內準備欣賞表演,穿過那道早已斑駁的大門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廊,長廊的左邊是演出用的廳,與其說是廳,倒應該說只是大約二十多坪,有著演出器材與長板凳的室內空間,長廊邊的牆上掛著許多已有歷史的音樂會海報或報導,而長廊的盡頭則是一個不許觀眾進入的小庭院;音樂會即將開始,我找了個長板凳中間的位子坐下,坐在我旁邊——喔不!是睡在我旁邊位子的是隻可愛的貓咪,熟睡的她根本沒心情理我。接著音樂會開始了,雖然我無法完全了解靈歌的歌詞內容,但我還是被這樣的音樂所感動。小小的音樂廳擠滿了來欣賞的聽眾與演奏者,在這樣的場地裡,沒有食物、沒有飲料、更沒有華麗的裝潢,大約經過了四十分鐘的演出,最後幾首曲子全部的聽眾都因為太投入而站起來隨著節奏扭動著身體,那一刻讓早已聽慣了紐約風格爵士樂的我,頓時因為空間與曲風的不同,讓我更深層的體會到爵士樂的根,也了解為何典藏廳能在樸素的外表下,歷久不衰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