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文思慧黠、本以當「台灣的莎士比亞」為志的蔡麗華,卻是在上了大學、因舞蹈家劉鳳學的啟蒙,才開始開展一生的「舞蹈大夢」。從現代舞毅然轉為投入民族舞的蒐集編創,又是另一番心路歷程。創立台北民族舞團二十年,現今仍汲汲於創作的她說:「我一生覺得很幸福!」「最快樂的事就是做自己愛做的事情,跟愛的人在一起。」
有的人,你似曾相識如返時光,她散發著南台灣的人情鄉土味,及樸實苦幹的勞動精神,你想到舊日台灣與土地貼近、與鄰舍家常的親切阿姨們。有的舞,你從懵懵懂懂到驚喜連連,民族舞是彩帶舞和扇子舞,外加山地舞嗎?並不止。你看到廟會民俗藝陣、客家採茶文化、原住民祭儀舞蹈、宗教禪修體驗搬上舞台,化為身體藝術,民族舞原來是踏過田野取材生活原汁新味的舞蹈。人與舞擺在一起看,你發現了對比,淳厚土味與細緻韻味,沉靜知性與爽利豪氣;觀之嚐之,你又發掘了層次,在那表面,有著編舞家的結構與原創性,再往內走,卻是源源不絕的文化底蘊與滋味。
從文學夢轉入舞蹈夢
台北民族舞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蔡麗華,是這麼一位尋常卻不凡的舞蹈家。投身舞蹈四十年的蔡麗華,小時候做的卻是文學夢。「我想成為台灣的莎士比亞!」小學四年級,老師鼓勵她投稿,每刊出一次,便得到一本書。蔡麗華記得她的第一本獎品是《魯賓遜漂流記》,還喜歡讀《基度山恩仇記》。台南女中時期,國文與美術是她的專長,也是她的最愛。從沒被退稿到校刊主編,蔡麗華在學校已經累積了一批粉絲群,那些男生粉絲,不管她換什麼筆名,都能認出她的文章。記得常用的一個筆名是「舒兮」,文風抒情夢幻,以書寫女性經驗的散文居多。
就讀師大體育系時,她遇見了啟蒙恩師劉鳳學,從此「棄文從舞」,那又是另一番豪壯的風景了。光復早期受日治教育影響,重視藝文,每年舉辦「遊藝會」,舞蹈是大會重頭戲。蔡麗華小學一年級就上台跳著《四季紅》,南女時期三百人的舞蹈表演,她總是擔任領舞的角色,那時流行土風舞,她更常中選扮男主角,風采起舞。咦,跳舞的技能又是哪來的?原來,蔡麗華有個擅鋼琴、繪畫、園藝、拿過全國體操金牌的父親及愛閱讀的母親,從小她的運動神經極佳,反應快,除了寫作一把罩,她高中拿到全國女網雙打冠軍,大學更是全國羽球雙打冠軍、女子體操冠軍。動感與美感的薰陶,有這麼一段回憶:「我家旁邊有一條溪流,溪畔有大片沙灘,我和同學放學後,常到沙灘光腳丫穿著燈籠褲跟夕陽共舞,跳完舞就坐下來畫畫,美麗的晚霞在天空變幻多端,好似一幅幅彩畫。」兒時最難忘的情景,就是河濱沙洲的舞與畫。
劉鳳學啟蒙領入現代舞
在師大體育系時,蔡麗華開始向劉鳳學學舞,當時舞蹈是被歸在體育科系中,後來兩者才分開。「從早上六點半跳到晚上十一點半,舞者的男朋友常常一等就是十小時,搬道具等勞力工作都是他們在做。」跳得不好不整齊,劉鳳學是不放人的,舞者們跳到女生宿舍關門然後爬牆進去是常有之事。劉鳳學教的是現代舞,蔡麗華形容:「我從來沒看過、跳過這麼過癮與淋漓盡致的舞!我甘之如飴,跳得血脈賁張,身心投注,劉老師的現代舞既具爆炸性,又內斂。」劉鳳學的《十面埋伏》,令學生們跳一百次才可上台;《八佾舞》的完美要求也是百分百;題材前衛的《賭徒》;蔡麗華在描述女子內心世界終至出家的《沈默》中擔任獨舞……「舞蹈中許多體會都是新嘗試,挑戰性很大!」當時她根本覺得民族舞動作小氣,不似現代舞,肢體伸縮揮灑自如。除了現代舞,也跳原住民舞蹈、傳統舞蹈例如雅樂舞,參與了兩次正式表演,「排舞是最快樂的時光。」蔡麗華說。在這般的舞蹈熱愛中,她向劉鳳學說:「劉老師,我要走舞蹈一輩子!」劉鳳學看著她:「別這麼說,這條路很苦的。」劉鳳學在校內狂熱投入舞蹈,學校充滿反彈聲浪,及至俞大綱才長篇為文肯定劉鳳學的「中國現代舞」,這種結合中國文化、題材、語彙,國劇動作,與西方現代舞語彙的舞蹈。
文學素養造就編舞才華
劉鳳學、林懷民皆是國學造詣甚深的舞蹈家,蔡麗華說:「作文不好的無法編舞。」因著國學與文化底蘊,舞蹈更顯內涵厚度。她自己認為,從小國文好,對編舞相當有幫助。作文與編舞,同樣關乎表達,注重起承轉合,而暗喻、寫意、留白等讓意境更為提升。「如果『我愛你』不用說的,要如何表達?無聲語言的傳達更不容易。」她說。又如作品《拈花》,「禪」該如何傳達?禪修過後,精髓與舞境自然流露。
大學畢業後,蔡麗華在實踐家專教舞二十年,在這段期間也編創現代舞如《人性枷鎖》、《姻緣路》。與實踐家專愛舞者共同創辦「莎蕾舞蹈社」,孕育了許多舞蹈菁英;蔡麗華並創辦「全國大專舞蹈營」、「全國大專舞展」,校園舞蹈風氣薈萃興發。民國六十五年,莎蕾社應邀赴韓國演出,蔡麗華首度編作民族舞《矮靈祭》大受歡迎。更令她震撼的是韓國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例如韓國會跳傳統舞的學生可直升大學,三天下來竟有三千支傳統舞蹈表演,其中還分傳統與創新傳統兩組……蔡麗華深深震動,回台灣後毅然丟掉現代舞,開始尋找民族舞蹈的養分。她到海外訪問從中國逃出來的舞蹈家,花了三年時間採集四百多個中國舞的基本動作,形成民族舞的最初教材,並向香港演藝學院的老師學習水袖及劍舞。
從田野采風汲取民族舞創思
在民族舞的範疇中,不獨中國舞而已。蔡麗華在採集研究中,愛上了原住民舞蹈的豪放與細緻之美。民國六十八、六十九年間,她南下台南家專舞蹈科教課,開啟了珍貴的尋訪老藝人之旅,這些保存台灣民俗藝能的老藝人,教了許多絕活給她,如車鼓陣。如是,蔡麗華田野研究採集了十五年,整理出台灣的藝陣舞蹈,例如跳鼓、八家將、婆姐、布馬,這些形成了台灣獨樹一幟的民族舞蹈——來自本土,來自民間。一九八八年,蔡麗華成立台北民族舞團,一九八九年赴歐非演出及比賽,有位法國主審說:「台灣的民族舞這麼好,為什麼要跳大陸的民族舞,而不跳台灣的民族舞蹈?」。一九九○年創作的《慶神醮》,是蔡麗華將傳統藝陣舞蹈搬上舞台的代表作,家將、婆姐、七響、跳鼓、車鼓,一場場在地陣頭戲,一幕幕民間生命力,此作巡演了七百場,驚艷歐美,成為藝術節指定舞碼。一九九五年,蔡麗華受星雲法師委託編創《手印舞》,蔡麗華請九十歲的老師父教導手印,再轉化成身口意合一的手印舞蹈,自此,宗教舞蹈亦為舞團創作主軸之一。二○○六年的禪風舞作《拈花》,以生活禪入舞,舞者如修行者般體現內外之間的氣韻流動與身心澄悅。台北民族舞團的創作範疇涵蓋了中國舞、宗教舞蹈、原住民舞蹈、鄉土舞蹈,及新民族風,新民族風從傳統出發,增添新元素,傳統與創新的比例可拉到三比七,是大膽發揮編舞創意的現代民族舞取向。
期待有系統地整理出舞蹈史
對蔡麗華影響深刻的人物為車鼓老藝人黃阿彬,大陸的舞蹈史與舞蹈理論家王克芬、董錫玖。舞蹈與文字,在蔡麗華身上一直有著密切的關連,莎蕾社時期的《莎蕾社刊》,一九九四年創辦、兩年賠了四百萬、但培育許多專業寫手的《台灣舞蹈雜誌》,而今,蔡麗華正努力蒐集舞蹈史料,希望系統整理出台灣的重要舞蹈人物、舞蹈教育史、傳統舞蹈史、西方舞蹈史。「本來有五十箱資料,但納莉颱風通通淹掉了。」蔡麗華仍不減當年田野下鄉尋找台灣民族舞蹈的精神:「史料龐雜,從小地方一點一滴做起。」
「一生的經歷都是我快樂的養分。」蔡麗華回顧畢業四十年來為了舞蹈的不眠不日,從創作、教學、到行政,舞蹈佔據最多的時間,她晨昏忘我,然而沒有白活。「我一生覺得很幸福!」平時看來憨厚樸言的蔡麗華說:「最快樂的事就是做自己愛做的事情,跟愛的人在一起。」再編幾個好作品,多寫幾本書,她在民族舞蹈中狂飆,她在文化發願中安歇。
人物小檔案
- 1946年7月24日出生於台南縣新化。
- 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師事劉鳳學習現代舞、中國舞。美國基督大學舞蹈藝術碩士。現於香港新亞研究所修習博士班。
- 曾任教實踐家專、台南家專,並於1994年創立台灣體育學院舞蹈科系並擔任科、系主任。曾任台北體育學院舞蹈系主任與舞蹈研究所所長,目前仍在該校任教。
- 1988年創辦台灣第一個專業民族舞團「台北民族舞團」。曾創辦台灣唯一專業舞蹈雜誌《台灣舞蹈雜誌》(1994)。
- 重要作品有:《慶神醮》、《飛魚祭》、《仕女圖》、《手印蓮花》、《異色蓮想》、《香火》、《拈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