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國家交響樂團擁有七十年歷史,曾被托斯卡尼尼讚譽為「最優秀的管絃樂團」。(牛耳藝術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庫特.馬殊 音樂與和平的代言人

法國國家交響樂團首度訪台 演出全場貝多芬

知名指揮家庫特.馬殊,暌違台灣八年後,將於一月下旬帶領首度訪台的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為台灣樂迷呈獻全場貝多芬的精采音樂會。高齡八十二歲的馬殊,曾是讓東西德和平統一的要角,但仍堅守音樂專業,歷經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紐約愛樂到現在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在音樂的道路上留下輝煌的足跡。

知名指揮家庫特.馬殊,暌違台灣八年後,將於一月下旬帶領首度訪台的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為台灣樂迷呈獻全場貝多芬的精采音樂會。高齡八十二歲的馬殊,曾是讓東西德和平統一的要角,但仍堅守音樂專業,歷經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紐約愛樂到現在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在音樂的道路上留下輝煌的足跡。

麥卡倫極致享宴—庫特.馬殊與法國國家交響樂團

1/23  19:30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1/24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66369168

音樂史上,與政治有密切關係的音樂家所在多有,但以一己之力改變社會的音樂家則是少之又少。這裡所說的「改變」,不是指音樂轉化人心或改變氣質,而是親自踏上火線,領導群眾推翻強權。要說庫特.馬殊(Kurt Masur)這位指揮家,是一位天生的領導者,恐怕沒有人會質疑。面對樂團帶領演奏家們表演,轉過身來立於群眾之前挺身協商,他的領袖魅力,早已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曾為東歐解體要角,仍然堅守音樂本業

當今年歐洲懷著一種反省與追悼的心情,擴大展開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的紀念活動時,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圍了人民二十八年的水泥牆「成就」於人,也崩毀於人。而當時凝結在空氣中的凜冽,也只有親身呼吸過的民眾才知道有多刺骨。一九九八年的九月前,東柏林和萊比錫多處教會,早已成為反對運動的中心。這個城市不僅是孟德爾頌和舒曼活躍的地點,其中巴赫主要工作、發表作品的尼可拉教堂在禮拜結束後,更自動聚集了七萬民眾,加入了街頭示威的行列。一邊是祈求和平的民眾,一邊是武器與警察,腦中浮現的是才剛發生過的天安門鎮壓事件,稍有閃失,極有可能產生暴動與流血衝突。然而在民眾的託付與信任中,馬殊站出來扮演破冰的角色,平安順利地完成了政權的轉變。

有媒體曾經認為,蘇維埃聯邦會瓦解,是因為柏林圍牆的倒塌;柏林圍牆會倒塌是因為萊比錫陷落;而在萊比錫,這協調的本領,就賭在庫特.馬殊一個人身上。這位人道主義者的傳奇事蹟,不能說是否後有來者,但能確定的是前無史例。未來即使在音樂史上留不下痕跡,在德國歷史的發展上,絕對是個不可抹滅的名字。

一九二七年出生於東德,分屬於波蘭與東德希萊西亞(Lower Silesia)西北方的布里吉市(Brieg),馬殊最早於萊比錫音樂院修習的是鋼琴、作曲與指揮,直到十六歲才立下指揮之志。相對於現今年輕指揮家的活躍亮眼,馬殊的腳步可說是踏實平穩、一步一步地往上登。經過德勒斯登愛樂之後,掌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時已經是四十三歲,但卻在這個樂團一待就是二十七年。雖然在東西德統一上立了功勞,幾乎成為總理的提名人,然而他卻不陷於政治權位,回到他至愛的音樂本業。而當自由之門敞開後,面對新歡紐約愛樂的邀請與舊愛萊比錫布商的情感,他竟選擇將兩者同時扛起,不可思議地創下一人兼任紐約愛樂與萊比錫布商兩個知名管絃樂團音樂總監的紀錄,並且將兩個樂團帶得有聲有色。

今年高齡八十二歲的馬殊,在六十年的指揮生涯中,並非沒有過危機。有過三次婚姻的他,在一九七二年發生了重大的車禍,這場車禍不僅奪去他第二任妻子的性命,他也受到了多處的重創,其中之一就是拿指揮棒的右手。所幸即使手部不能完全恢復功能,卻不影響指揮的靈活度與駕馭能力。反而因為他經營樂團的成就,讓馬殊被稱讚為「兩個世界的大師」(Master of two worlds)。

帶領法國國家交響,帶來全場貝多芬

離開紐愛之後,馬殊二○○二年投向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的懷抱。這個即將首度來台的交響樂團,擁有七十年歷史,經歷過伯恩斯坦、馬捷爾、杜特華、羅斯托波維奇、小澤征爾等指揮家的調教,使得音色除了擁有當地的法國風味之外,樂團散發出的幽雅及洗鍊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不僅曾被托斯卡尼尼讚譽為「最優秀的管絃樂團」,連馬殊自己也說過:「我愛上了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因為它展現出其他樂團所沒有的可能性。和他們合作的《田園交響曲》,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美麗的風景。」一位是德國指揮大師,貝多芬的作品正是首選;一個是法國最優秀的管絃樂團,更適合詮釋如詩如畫的浪漫美景。兩者一合作便擦出美麗火花,在馬殊上任當年發行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就被評為本世紀最優秀的錄音作品。「貝多芬的交響曲為所有交響曲形式的基石。對於樂團和觀眾來說,不斷重複演奏或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曲是絕對必要的。」暌違八年的馬殊,即將率領首度來台的樂團,演奏拿手的全場貝多芬,這將是樂迷們歲末年初,最引頸期盼的宴饗!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音樂雖美  可造和平或啟干戈

音樂,是人類最美麗的產物之一,但它的反面,也有可能是一項無形的武器!不說近代以音樂會形式表達和平、愛、反戰等訴求的嬉皮們,就連我們熟知的音樂家們也沒有例外,不論是直接、間接,或者「被」利用。

運用音樂來鼓舞義大利人的愛國思想,歌劇大師威爾第在作品中即埋藏了許多密碼。尤其是歌劇《拿布果》中的一首〈飛吧!思想!乘著歌聲的翅膀〉,那種「關得住身體,關不了思維」的理念,不僅讓義大利人熱血沸騰,這首樂曲更幾乎成了他們的第二首國歌。而由於名字的縮寫相同,人們甚至以「威爾第萬歲」(Viva Verdi)來隱喻對國王的歡呼(Viva Vittorio Emmanuel Re di Italia,艾曼紐國王萬歲之意)。後當義大利從奧國統治下獨立後,他被選為國會議員,後來還當了參議員。

指揮家暨鋼琴大師丹尼爾.巴倫波英的做法引人爭議,身為猶太裔的他努力恢復演奏華格納的曲目,打破了以色列不准公開演奏華格納的文化禁忌,遭到許多猶太人指控他「文化強姦罪」。事實上,華格納是希特勒最喜歡的作曲家,因此有人認為他的音樂「曾經陪伴著許多猶太人進毒氣室」。然而巴倫波英反擊:「華格納對奧許維茲(知名的猶太人集中營)不需負任何責任。」雖然他也承認華格納惡名昭彰地反猶太人。

其實,另一個不需負責任的無辜受害者才是貝多芬,他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種團結一致、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則被共產主義視為最佳宣傳利器,並且替他貼上「具有先進共產主義理想」等標籤,這該是他生前所料未及的吧!(李秋玫)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