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交響樂團團員推出的實驗音場《漂流的音符》,音樂家在舞台上既演戲又拉奏,勾織出在異國求學的生活故事。(許斌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得大步昂揚 展現豐沛能量

二○○九年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在二○○九年,國內樂界累積出開創的能量,從跨界的激盪、跨團體的合作、跨型態的融合,到多媒體的運用、演出模式的再造、主題的包裝均出現耳目一新的製作,雖然其中不少團隊或個人,仍處於探索階段,卻展現出不容忽視的潛能。

在二○○九年,國內樂界累積出開創的能量,從跨界的激盪、跨團體的合作、跨型態的融合,到多媒體的運用、演出模式的再造、主題的包裝均出現耳目一新的製作,雖然其中不少團隊或個人,仍處於探索階段,卻展現出不容忽視的潛能。

當下是一個著重創意的時代,然而音樂在表演藝術的範疇中,創意的施展最為困難。音樂不像戲劇有觀眾可以跟隨的文本、也不像舞蹈存在吸引目光的肢體,相較之下音樂訴諸抽象的聽覺感受,再加上約定俗成的演奏型態,力求突破有既定的難度。就在二○○九年,國內樂界累積出開創的能量,從跨界的激盪、跨團體的合作、跨型態的融合,到多媒體的運用、演出模式的再造、主題的包裝均出現耳目一新的製作,雖然其中不少團隊或個人,仍處於探索階段,卻展現出不容忽視的潛能。

跨領域、跨樂風  製作展新意

在尋求新意的過程中,跨「界」被視為最普遍的手段,製作間的差別在於傳遞模式和創作方法的不同。台北市立國樂團(北市國)和雲門舞集2合作的《跳Tone》屬異「業」結合,乍聽之下,國樂和現代舞合作甚為新鮮,卻不是易事,因為樂舞合作的想法並非原創,古有柴科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今有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跳躍的雲門《水月》等。《跳Tone》的創新價值在於舞者和樂手真正跨出疆界,破除舞者該舞、樂者該樂的既定模式,在角色互換交流的過程中,開啟觀眾新的聆賞經驗。

采風樂坊的《西遊記》為另一融入異元素的製作,請來劇場導演李小平跨刀,打破單純音樂演奏的型態,加入情節、肢體、舞台意象,逐步向東方器樂劇場之路邁進。北市國與優劇場二○○八年推出頗受好評的《破曉》,可惜去年推出的《破曉2》淪為兩團匯演差強人意。

除了借重「外力」施展,基於音樂本身,進行跨樂風的創作,形成另一股力量,尤以國樂界最為明顯。國樂之於西樂相形邊陲,國樂團長期以來,在演奏傳統曲目之外,也嘗試演出西樂作品同時與西樂器合作,但大多限於皮毛上的接觸。去年北市國和國家國樂團的曲目當中,均可見為國樂團、西樂器打造的全新曲目,其中不乏中西樂器深刻相融的作品,長號名家林柏格與北市國合作,以西洋管樂模仿京腔吹出鍾耀光《擊鼓罵曹》,旅德大提琴家楊文信與國家國樂團演出劉學軒《霸王別姬》,以大提琴扮演霸王與飾演虞姬的二胡深情對唱。

表演打破陳規  創作豐沛亮眼

數位時代的來臨,民眾對於電子音樂及多媒體的接受度大幅提高,也讓音樂家在製作節目時擁有新「法寶」,樂興之時「舞.夜.迷離」、吳思珊獨奏會「擊樂新思潮」、北市國「科幻北市國」等均屬此類。曲目安排更為豐富之餘,獨奏家、樂團的演出形式也朝多元邁進,國家交響樂團團員推出的實驗音場《漂流的音符》,音樂家在舞台上既演戲又拉奏,勾織出在異國求學的生活故事。台北愛樂合唱團推出的《三大男高音─山寨版》也訴諸戲劇效果,男高音甚至還坐上道具馬桶盡情高歌,搞笑的風格打破古典嚴肅形象。台北愛樂歌劇坊的《蝙蝠》保留歌劇第二幕原有的故事架構,卻將場景、人物角色重新設定,演出間出現歌手一邊演唱詠歎調,一邊跳起時尚Sorry Sorry舞的橋段堪稱一絕。

去年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五十周年,相關演出趁勢而起,版本多元至令人眼花撩亂,北市國以梁祝為題就推出七個系列,包括高胡和大提琴演奏版的《梁祝》、凌波和胡錦開唱的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陸小提琴家呂思清拉奏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戲曲《梁祝》選取蘇州彈詞、崑曲、梅花大鼓等藝術裡的梁祝唱段,另外還有如果兒童劇團演出的《當羅密歐遇見祝英台》等。國家國樂團則安排胡琴主奏的《梁祝》協奏曲,長榮交響樂團推出由大陸鋼琴家陳潔彈奏的鋼琴版《梁祝》。

二○○九年不乏作曲家發表新曲,鍾耀光、趙菁文生產力豐,王思雅、洪千惠、李子聲、江佳貞、劉學軒、金希文等均有新作。「獨奏家」音樂會的崛起則是值得關注的現象,過去舉辦音樂會,因成本和市場的考量,大部分以團體為主,音樂家就算舉辦獨奏會,形式上普遍為純音樂的演出,場地的選擇也以小型居多,放眼去年,不少獨奏者的音樂會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大膽融入整體製作的概念。朱宗慶打擊樂團團長吳思珊,在樂團固定演出和團務之餘,嘗試走出屬於自己的獨奏道路,在新舞臺登場的「擊樂新思潮」音樂會上展現強大野心,挑戰風格極端的曲風,此外在參與兩廳院世界之窗日本系列-黑川良一視覺聲音劇場《光速》時,因應現場所需的聲音驅動演出,勇於挑戰不熟悉的肢體領域。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吳佩菁和旅美鋼琴家林佳靜合作的《琴逢擊手》,整場音樂會以「鋼琴和打擊樂」的組合呈現,在國內鮮見在國外也不多,演奏間兩人既交鋒又對話,火花四射中完成一場世界水準的演出。十方樂集成員汪雅婷,獨奏會以《旅程》命名,她自行譜曲將擊樂與佛朗明哥舞步結合,從純粹的演出者躍升為創作者。

培養觀眾向下扎根  網路力量不容忽視

培養下世代的觀賞者,各樂團相繼製作具有教育推廣意義的親子節目,去年國家交響樂團推出《鼠際大戰》、《音樂航海王》,北市國製作《當羅密歐遇見祝英台》、國家國打造《小熊歷險記》,兩廳院還企畫一系列針對幼兒的專屬音樂會。

相較於國內演出的繁盛,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台灣經紀公司選擇保守操作,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及參與高雄世運場館開幕的美國匹茲堡交響樂團,成為去年來台唯二國外樂團,創下近年新低。綜觀二○○九年訪台節目,不少對於國內音樂團體、演奏家產生啟發作用:日本的吉田兄弟將日本傳統樂器三味線賦予新意,讓老東西變流行,來台演出票房全壘打;另外,伴隨小提琴名家基頓.克萊曼來訪的「伊古德斯曼&朱」搞笑二人組,以喜劇手法諷刺古典樂界怪現象,他們的演出在YouTube大受歡迎,音樂會票券賣到一張不剩。數位時代的網路力量連古典音樂都得臣服,也難怪去年當「臉書」(Facebook)興起之時,所有表演團體爭先上網註冊,不敢忽視虛擬宣傳管道發揮的真實力量。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