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愛樂的數位音樂廳,在網上即時看樂團演出。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看歌劇,不用出大門!

音樂會、歌劇網上直播 表演藝術進駐網路世界

似乎突然之間,歐美所有具規模的表演藝術機構,都開始了、或正在籌劃網上欣賞的服務。像歐洲藝術電視台Arte、柏林愛樂的數位音樂廳、一票難求的拜魯特音樂節、美國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都讓樂迷可以不出家門,在家中欣賞精采演出。科技的進步可能改變了觀眾的欣賞習慣,但是否會影響進音樂廳或劇場看表演的意願?仍未可知。

似乎突然之間,歐美所有具規模的表演藝術機構,都開始了、或正在籌劃網上欣賞的服務。像歐洲藝術電視台Arte、柏林愛樂的數位音樂廳、一票難求的拜魯特音樂節、美國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都讓樂迷可以不出家門,在家中欣賞精采演出。科技的進步可能改變了觀眾的欣賞習慣,但是否會影響進音樂廳或劇場看表演的意願?仍未可知。

在半個月之間,我已經欣賞過了布列茲(Pierre Boulez)指揮柏林愛樂、Pierre-Laurent Aimard獨奏的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拜魯特的《崔斯坦與伊索迪》,Helen Mirren主演的英國皇家劇團(Royal National Theatre)的《費德爾》Phedre,以及Juan Diago Florez和Natalie Dessay在過去兩年橫掃歐美所向披靡的《聯隊之花》。

 雖然每個製作都在不同的城市,但我既沒有受時差之苦,也沒有刷爆信用卡,連飛行里程都沒增加半點。事實上,除了《費德爾》,我連家門都沒出過。這是因為,這些表演都是從電腦上看的,只有《費德爾》,需要旅行,因為是在電影院裡,但也是搭趟地鐵而已。

創下電影院播歌劇創舉,大都會再開發線上影音

似乎突然之間,歐美所有具規模的表演藝術機構,都開始了、或正在籌劃網上欣賞的服務。在這方面,歐洲應該是先驅,歐洲藝術電視台Arte早就把很多節目上網,包括音樂會和歌劇演出。柏林愛樂的數位音樂廳(www.berliner-philharmoniker.de)在上一季啟用,現在已經有三十場音樂會的影音記錄,只要按下電腦鍵盤,即可比較一下,指揮孟德爾頌《以利亞》神曲的小澤征爾和指揮舒曼的第四號交響曲的拉圖,誰的白髮更散亂些。想去華格納的聖殿拜魯特音樂節又不得其門而入嗎?上網(www.siemens.com/festivalnight)就現場實況盡在眼前。

在美國方面,大都會歌劇院也不甘示弱,在去年十月推出Met Player(www.metplayer.org),讓歌劇迷可以透過電腦,收看或收聽大都會表演,目前已經有四十五齣歷史電視轉播,像是一九七七年帕華洛帝和Renata Scotto的《波希米亞人》和一九八五年Leontyne Price的《阿伊達》,有一百六十五場收音機轉播的錄音,以及廿三場過去兩年極受歡迎的HD電影院直播。

這個電影直播,可是大都會的創舉。在二○○六年季度開始,選擇性地把周六下午的演出,用衛星現場直播到各地的電影院裡。這項豪舉原本招人懷疑,誰會坐在電影院裡看三四個鐘頭的歌劇?沒想到一炮而紅,很多場次不但爆滿,電影院甚至主動加映。兩季以來,已經有十七個國家的電影院參與,上一季的總觀眾數多達九萬人。有此成功經驗,史卡拉歌劇院也立即推出其電影系列,而皇家劇團也將在本季度直播四場話戲表演,第一場《費德爾》已在紐約放映。

是吸引更多人進劇場,還是讓更多人寧願待在家?

視聽科技的進步,最終都會改變我們欣賞表演的習慣。這最新一波的電腦和電影院直播,會造成什麼影響,雖然不會立即顯現,但一定是會有。在我的十二吋電腦上的視聽效果,當然比不上音樂廳,但是如果有人早把電腦接上環繞音場,甚至是直接從電視上網的人來說,享受肯定會大大提高。

至於方便性,那就無話可說,在Notebook、iPhone的年代,真可以說是無處不可為音樂廳。要渡假、有一個重要的會議推不開?那就上網看吧!至於像拜魯特這種一張票平均要等七年的地方,上網恐怕是大部分人唯一的選擇。雖然Stream不可下載,但技巧高超的科技族,肯定可以找到存檔的方式。

上網看的票價(單場柏林愛樂9.9歐元、Met Player3.99到4.99美元、電影院20元,另外都有季票)當然是便宜過現場。另外也可能有些曾是忠實觀眾,但或許年紀大了,或住得遠了,不容易日日勞師動眾上音樂廳,也可能在網上解解饞。至於老師父母或男女朋友,更可以拿來做教育的工具,讓沒接觸過古典音樂的人先熟悉一下。

現場轉播倒底是如提倡者所說,挑起藝術新鮮人的興趣,最終會把他們吸引到劇院裡來,還是如反對者言,瓜分了現場觀眾的市場,甚至是擠壓很多小地方的劇團生存空間(你會去看社區劇團的半生不熟的表演,還是要選大都會的電影轉播?)這就不是一時間看得出來的。

大都會歌劇院就不斷找出各種數據來證明電影不減觀眾的興趣,因此一再強調,過去兩季的票房都一路上升,剛剛開始販售的二○○九/一○季度單張票,銷售首日(八月十六日)已經創下二百五十萬美元的記錄。

親臨現場仍是最優選擇,留下影音造福未來樂迷

對大多數的表演藝術愛好者來說,親臨現場的氣氛畢竟不同,這是連電影院都不能複製的(除非表演廳開始用3D技術轉播)。如同已故女高音貝佛莉.席爾絲(Beverly Sills)在收音機廣告裡說的,不管她進了大都會多少次,每次開幕前水晶燈開始往上吊時,她就不由自主興奮起來。

而對表演機構來說,現場直播耗資極大,短期來說,不可能回本,因此是市場行銷的目的居多。然而長遠來看,留存下來的影音記錄,終會有價。因為大多數的音樂歌劇,經典的錄音已經不勝枚舉,想要再吸引愛樂者掏錢,只好靠影像。

不過對表演者來說,如果每一次演出都有影音存檔,會不會造成未來的壓力?當紅女高音安娜.聶翠柯(Anna Netrebko)剛剛宣佈,不會在大都會重演她二○○五年在薩爾茲堡的《茶花女》,因為不想讓人拿她跟「DVD裡的自己比較。」很多樂迷都推測,這是因為產後的聶翠柯,身材已經不復產前的聶翠柯。

真有差這麼多嗎?看來我要上網看看她產後復出演的《拉美默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求證一下!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