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魚」的古典音樂演出以當代音樂為主。(Amy Ahn 攝 Le Poisson Rouge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另類場地聽古典 輕鬆一下又何妨?

可以想像去聽古典音樂會,門口站的是夜總會的保鑣(Bouncer),拿到手上的不是票,而是像熱門演唱會一樣的手環嗎?或是走進音樂廳要先上船,聽音樂時會隱隱感覺到腳底的船板隨波擺動,彷彿是在打拍子,但會讓容易暈船的人坐得有點心驚膽跳?這都不是想像,而是紐約兩個最特殊的古典音樂場地。前者是位在格林威治村心臟地帶的「紅魚」(Le Poisson Rouge),後者是位在布魯克林橋頭港邊的「音樂船」(Bargemusic)。

可以想像去聽古典音樂會,門口站的是夜總會的保鑣(Bouncer),拿到手上的不是票,而是像熱門演唱會一樣的手環嗎?或是走進音樂廳要先上船,聽音樂時會隱隱感覺到腳底的船板隨波擺動,彷彿是在打拍子,但會讓容易暈船的人坐得有點心驚膽跳?這都不是想像,而是紐約兩個最特殊的古典音樂場地。前者是位在格林威治村心臟地帶的「紅魚」(Le Poisson Rouge),後者是位在布魯克林橋頭港邊的「音樂船」(Bargemusic)。

「紅魚」所在地,是紐約夜生活大本營,餐館、酒吧、有現場音樂表演的俱樂部小館子林立(舉世知名的爵士樂場所Vanguard就離此不遠)。這也是紐約最有嬉皮氣氛的地區之一,到處有賣非洲面具、印弟安人毛衣、大麻煙筒和LP老唱片。很難想像古典音樂可以在這裡聽到。但在過去三四年來,「紅魚」已經成為紐約潮人非去不可的地方,更是紐約古典音樂、尤其是當代音樂最「酷」的演出地點。

「紅魚」的老闆是兩位年輕的音樂人,David Handler(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和Justin Kantor (大提琴家和老師)在曼哈頓音樂學院讀書時就認識。他們對音樂的看法相當開放,不認為音樂應該分門別類,所以「紅魚」的節目也是變化多端,從搖滾、爵士、民謠、舞曲、嘻哈到古典音樂都有,而且很可能會在同一個晚上出現,前一檔的室內樂手還在收琴,下一檔皮衣皮褲全身打釘的重金屬團已經在台下Hi-five。

「紅魚」可邊吃邊看  著重當代音樂演出

他們既然在格林威治村開店,就不能板著臉一本正經。因此走進「紅魚」,很多地方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前身是個爵士樂俱樂部,除了Bouncer和手環,還有黑漆漆的玄關燈光、及真正的表演場所是藏在地下室。

「紅魚」裡有兩個表演場地,大的依桌椅擺設,可以從坐的250人到全站的700人及其間各種組合;小的一個可容138人。兩個場所都有吧台,酒品選擇還不少,也有餐點,東西都不差。一邊吃東西一邊看表演,在通俗音樂的觀眾可能是司空見慣,但古典音樂迷可能就有些不習慣,不過場地的音響效果不差,而且音樂表演期間,燈台打暗,侍應生也降低走檯服務的頻率,所以干擾不是太大。

「紅魚」的古典音樂演出,一開始就以當代音樂為主,反映出作曲家演奏家都有反音樂殿堂權威的性格,加上當代音樂本來就多方從通俗音樂取材,電子音響、爵士節拍都聽得到,共用表演場地也是理所當然。但其他類型的表演者也慢慢接納愛上這個輕鬆隨意的性質,所以貝多芬、莫札特乃至巴洛克歌劇,都在此出現過。場地設置的靈活變化,是一大好處,有次史蒂芬.賴克(Steve Reich)的《18人音樂》表演,就把桌椅全撤掉,觀眾席地而坐包圍著中央的音樂家。有吃有喝尤其適合作唱片發表,以新音樂見長的台灣鋼琴家林佳靜不久前就在這裡舉行過,她說「紅魚」主事者對新音樂很有熱情,不視為是冷門賠本的生意,對音樂家很有說服力。

「音樂船」感覺親密  演出專攻古典樂

比起「紅魚」,一九七七年成立的「音樂船」算是老字號了。創辦人Olga Bloom在五十七歲時放下她的小提琴演奏生涯,全心投入把一艘一百呎長的平底貨運船改裝成可以定錨在岸邊的演奏廳。「音樂船」從一開始就專攻古典音樂,小編制的室內樂、有或無鋼琴伴奏的個人獨奏獨唱會尤其是主力。

但是自從俄裔小提琴家Mark Peskanov在二○○六年接手音樂總監後,「音樂船」的節目類型逐漸擴大,編排上也更加主題化,有新音樂的Here and Now系列,也有古樂的There and Then系列,星期一晚上有爵士系列,甚至還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另類搖滾。總共說來,每年有差不多220場演出,就一個小型又特殊的場地來說,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音樂船」吸引人的地方,除了「上船聽音樂」的獨特性外,場地的親密感也是一大主因,對於沒有太多「沙龍」的紐約來說,這個地方比起許多小型的演奏廳,感覺都還更加好。另外船面對著曼哈頓下城的天際線,更是絕佳的景色,在夏天傍晚,一杯紅酒在手,吸進來略鹹的海風,還真是一大享受。

「紅魚」及「音樂船」的風行,顯示了當前古典音樂的趨勢,要儘量去除莊嚴謹肅的感覺,讓觀眾可以以輕鬆的心情來欣賞。在充滿殿堂級的表演場地的紐約(林肯中心、卡內基音樂廳),小的表演場所要吸引人,就得有與眾不同的賣點,才能出奇致勝。我們或許不想再回到巴洛克時代貴族一邊看戲一邊在小包廂裡擺桌開宴的時代,但偶爾讓聽覺與味覺同時接受美味的刺激,也未嘗不可。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